APP下载

昆明市都市农庄发展模式的探析

2017-11-06王跃荣贾红风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农庄村寨都市

王跃荣+贾红风

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载体和受益主体都市农庄,在云南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而目前来看,不论是按地域、功能、经营形式划分,都很难将昆明现有的都市农庄的形式全部涵盖。本文尝试将昆明都市农庄的发展模式归纳为依托城区的近郊型、依托著名景区在周边发展型、依托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型、依托农业或者研究基地发展型四类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

都市农庄是利用城镇周边的田园风光、水利景观、自然生态环境等资源,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的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现代生产资料、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为支撑,具备观光、娱乐、休闲、餐饮、住宿、会务、以及农事体验、环保科普、农技示范等多重功能,实现集约化生产、企业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型、服务型业态。现代的都市农庄是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庄最早起源于欧美地区,是在庄园主自有土地和经济上逐渐衍生出来的。而我国的现代都市农庄,则起步较晚,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较发达的京沪杭地区,为了开发旅游资源、填充旅游产业空间,逐渐开始出现都市农庄的雏形。可以说,我国的现代都市农庄,是在现代化城市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业需求猛增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也是国家“三农政策”的实施载体和受益主体。在我国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的趋势下,对现代农庄旅游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系统研究,有助于从微观上探索我国实行农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后,我国现代农庄旅游产品发展特征、旅游产品开发、规划理论和方法。

一、昆明市都市农庄发展现状概述

昆明位于祖国的西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而作为旅游资源重要的补充,都市农庄在昆明的出现、发展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历史上昆明的农业在长时间内是粗放、小型的经营方式,生态资源保存较好,村寨等生产居所保留相对完整。在粗放型向经济型,即有意愿发展都市农庄等旅游经济或者旅游补充经济时,转身较快。2012年昆明市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100所都市农庄,并出台了系列文件支撑。在临近市区如五华区(2家)官渡区(3家)、西山区(2家),城镇周边如石林县(1家)、富民縣(3家)逐步建成万家欢蓝莓庄园、振峰农庄、石林樱花峪等20余座都市农庄。举办这些农庄的主体多为民营企业,有农企、药企、还有环保、绿化等企业。也有部分是自有农家乐的升级改造。整体来讲,这些都市农庄,是现代农业园区、旅游农庄、现代化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的交集存在。周增丽,施维克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对昆明都市农庄的启示》中也将昆明都市农庄的现状这样概括:(1)从区位来看,以上农庄多分布在中郊和远郊地区;(2)从主体特色来看,昆明农庄多为生态农业示范、观光农业旅游、绿色食品生产、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等几种类型;(3)从投资和经营主体来看,经营方式以企业自主经营为主;(4)从组织形式来看,农庄多为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基础上通过强化观光、旅游、教育功能发展起来的园区型和由企业负责经营管理的企业型。

二、昆明市都市农庄发展的模式分析

如前所述,都市农庄的起源在欧美地区,其是在庄园主自有土地和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面积较大,成规模,庄园小则100公顷左右,大则上千公顷,在形成过程中受外界干扰小,自主权较大,所以易成规模。而我国的都市农庄起步较晚,尤其在初期,经营所用土地虽然是集体所有,但是承包到不同家庭后,条块分割的资源,整合起来有各样的难度。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土地流转的优势不断体现,使我国的都市庄园也具备了形成规模化的基础。而目前来看,不论是按地域、功能、经营形式划分,都很难将昆明现有的都市农庄的形式全部涵盖。也就是说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给它们定型、分类。因此本文中所分的类型,也是有兼容和交集的。

(一)依托城区的近郊型

这种类型的农庄特点是离城区或城镇的距离近,交通便利,容易到达。客源以本县、镇居民为主,辐射少量的慕名而来或本地居民邀请的其他地区游客。由于近郊土地的经济价值高和整体规划的需要,位于近郊的成规模的农庄,都是有较为成熟的内部规划分区,比如位于嵩明县小街镇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其内就划分为现代农业展示区、云南农耕体验区、加工物流区、立体农业生态示范区、稀有植物特色植物驯化展示区。

(二)依托著名景区在周边发展型

这种农庄的特点是选址在著名的景区或者相对较大的景区周边,既是该景区资源的补充,有效填充景区服务的空白,同时又利用景区的影响力,使省内外、境内外的游客从景区自然分流而来,不愁客源。例如位于阳宗海的云南一条龙都市农庄,就是包括农业观赏基地、滇越铁路观景点、生态湿地水环境保护区等兼具特色湿地、森林及生态农业的生态旅游农业区型的农庄。

(三)依托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型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依托交通相对便利而民族特色突出的村寨建立农庄,或者在村寨内建设农庄。吸引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一定了解或者感到神秘的慕名而来的游客,主要以省外和境外客源为主。如东川太阳谷内神谷彝寨的“食道”“茶道”“医道”“香道”等5大特色项目,全方位展示了浓郁的彝家文化。

(四)依托农业或者研究基地发展型

这种类型的特点是依托成熟的大型农业基地或者研究机构的基地来发展。其优势是基础设施相对成熟、承载力强,适合不同阶层、不同消费能力的游客。如坐落于石林的“台湾农创园”万家欢蓝莓庄园,整个生态园由蓝莓果园、绿化苗木园、养殖园、休闲园4个部分组成,充分利用了基地的固有资源。

三、昆明市都市农庄发展建议及对策

(一)做好规划

由于我国都市农庄整体起步晚、理论支撑薄弱。规划相对滞后。而昆明市在农庄的规划和配套文件方面较为成熟。目前需要加强区县级对农庄产业的规划和引导。同时利用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形式,与政府主管部门有机结合工作。重点是要避免农庄建设的千篇一律、恶性竞争或者低俗化发展。同时规划中帮助经营者规避土地承包、流转的相关政策风险,使农庄发展的持续性有保障。endprint

(二)農庄经营发展中要与时俱进,不断针对自己农庄的定位调整、丰富经营项目

1.城市郊区型发展模式

此模式的客源以本县镇居民为主,客源地离农庄近。现有发展模式中,过多的注重了游客来此“休”和“闲”的功能。客人来了就是垂钓、采摘、饮食。在发展中应注重游客怀旧情怀的融入,并针对不同年龄人群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如对青少年儿童,让他们片段性的参与耕种、收获农作物的环节,体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境。对成年人,则抓住怀旧,请他们参与耕种、施肥、家禽放养、农副产品制作等等。使游客在离家的近距离、短时间内,能够体验现在在城镇无法继续,而又怀念的生活。

2.依托著名景区在周边发展型

此种模式的客源以从景区游玩后,至此休闲的为主。客人在景区游玩之时,已经看够了风景,骑马、垂钓、满眼的景区纪念品充斥。如果客人来到农庄,再提供类似项目,那么会使人疲惫和厌烦。所以这里要突出一个“休”的功能,累了,停一下。在景区骑马了,那么知道马具都是什么吗?马具是咱们装上马背才能合格呐?景区卖的那些工艺品,传统工艺是怎么制作的?这些可以有演示,使客人在休息时随便的观看一下,有兴趣了,也可以参与进来,对自己一天在景区游玩的环节,也是一个补充和回味。

3.依托少数民族村寨发展型

此种类型的特点是离村寨近,客人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同时要看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在这种形式的农庄中,往往有配合客人的猎奇心理,歪曲或者肆意放大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现象。那么在以后的规划中,要注意扬弃。既要保持村寨的原始面貌 ,同时也要展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在条件允许的地方要安装符合卫生条件的生活设施。同时要将少数民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进行对比,已经被新生活所替代的、不先进、抑或不健康不文明的,也不能为了猎奇,盲目演绎出来迎合游客。

4.依托农业或者研究基地发展型

此种类型的农庄在提供休闲游玩同时,可以注重开发基地特有的科研功能的潜力。比如可以让游客参与农作物秧苗的培育、病虫防治中如何使用高科技手段。使基地的科研优势最大限度的体现。

四、结语

我国都市农庄整体起步较晚,又是快速发展起来的,所以难免存在各类的问题。因此也需要我们在发展中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使都市农庄的发展遇到了惠农和旅游业发展的双机遇。昆明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游客资源也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再加上国家、云南省和昆明市一系列政策的倾斜和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重视,昆明的都市农庄发展研究也会很快再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云南开放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庄村寨都市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无蚊村寨丁屋岭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村寨——海坪彝寨
特色村寨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农庄里的羊圈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的地扪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