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走进书香的世界
2017-11-06陈素华
陈素华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平时被家长问及最多问题如下:为什么我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怎么才能让孩子喜爱阅读?为什么孩子考试时阅读总是分数很低?为什么孩子不会做阅读题?如此等等问题,一直在引发语文教师的思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一个人的写作史,就是一个人的思想成熟史!一个民族的阅读史,就是一个民族精神发育史,一个民族的记录史,就是一个民族的思想传承史,阅读不仅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还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未来。因此,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那么什么是阅读?《现代汉语词典》如此解释: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这是一种很狭隘的解释,阅读其实包括看书、看报、看视频、看图片、看数字、看网络等多种形式的阅读行为。所以,阅读是每一个人终身需要的素养,不仅仅只是为了考试才需要培养这种能力,而且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如江海才始壮,这讲的是一个人多阅读可以让自己的内在气质和文采超出同辈,无人能比,显得鹤立鸡群,超出同侪。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当学生爱上阅读,学生会同时学会爱的方式,学生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有人曾经对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的孩子进行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都高于普通孩子;也有人曾经对一些成功人士进行采访,发现这些人在总结成功经验的时候,都提到阅读让他们受益匪浅。
正因为书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阅读的关键期,也是少年儿童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形成期。国家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孩子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九年的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低学段五万字,中学段40万字,高学段100万字,初中累积260万字。指导广大中小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那么,阅读为了什么?学生为什么不喜欢阅读?怎样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呢?学生之所以喜欢玩游戏,是因为游戏让学生感到快乐,那么要想让学生喜欢读书,也要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当学生在认真看书的时候,教师不要去打搅学生,更不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对学生提出一些要求。因为这个时候学生正沉浸在享受读书的乐趣中,教师要做的是分享这种乐趣,而不是破坏学生的心境。另外,当学生向教师讲述自己阅读的快乐和收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表现出和学生一样的开心,分享学生的读书成果,这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并对读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那么,怎么培养出热爱读书的学生呢?怎么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关键是环境,家里要有书,学校要有书,班里要有书。很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却不知道人需要精神上的粮食。有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说书籍对于人类的作用,而书籍对于个人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在物质条件逐渐富裕起来以后,人就会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和富有。一个人,虽然有了大把金钱,如果不读书,也是一个精神上的贫乏者。家长期待孩子爱读书,家里却没有书;家长期待孩子喜欢阅读,家里却没有阅读的氛围;家長期待孩子热爱阅读,自己却不去阅读,不去树立阅读的榜样,学生当然是不可能的喜欢读书的。所以,在孩子启蒙阶段,家长要和孩子一起读书,体验读书的快乐,感受阅读的妙处,带领孩子走进书香的世界。
所以,读书需要环境,这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面对时下的孩子不爱读书的现状,不要抱怨,积极行动:如果自己家里有书,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养成阅读的习惯;如果自己家里没有书,那就赶紧去买书,建设书香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的环境。作为家长,更要捧起书,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受书香的味道。
阅读,让我们走进书香的世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