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名汉译:文化意涵、选字原则与译名流变

2017-11-06修文乔戴卫平

中国科技术语 2017年5期

修文乔+戴卫平

摘 要:世界上的国名来自不同的民族,源于不同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只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名称被中国认可和使用。文章试从国名汉译的文化意涵、选字原则,以及部分国家的译名流变和原因等三方面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国名汉译,文化意涵,译名流变

中图分类号:C04;H0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5.012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s,Word Choices and Changes in Translation//XIU Wenqiao, DAI Weiping

Abstract:Names of countries originate from different nations and languages and carry diverse cultural connotations. Generally speaking, there is only one corresponding Chinese translation of a countrys name officially accepted and used by Chinese people.This paper makes explorations and analysis on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principles of word choices, as well as the change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ome countries names and the reasons behind.

Keywords: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other countries names, cultural connotations, word choices, change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引 言

世界上的国名来自不同的民族,源于不同的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以自然地理环境命名的国家,如日本、尼泊尔、牙买加;有以动植物作为国名的国家,如马里、西班牙、阿根廷、文莱;有以民族命名的国家,如泰国、土耳其、孟加拉国、丹麦;也有以人名作为国名的国家,如尼加拉瓜、哥伦比亚、菲律宾、圣马力诺。通常,一个国家只有一个对应的英文名称被全球认可和使用,也只有一个对应的中文名称被中国认可和使用。国名汉译的类型通常分为三种:音译、意译和音译意译混译。国家译名背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背景和意涵?译名的汉字选择通常遵循哪些原则?有些国家的译名为何几经变化才最终确定?下面将考察国名汉译的文化意涵、选字原则和个别国家的译名流变。

一 译名文化意涵

地名的汉字译写大部分采用音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由于世界上各种语言文字在发音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采用一种文字写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地名,只能达到读音近似的程度,不可能做到像国际音标那样准确地表音。而且汉字是非字母文字,表音功能较差,标准读音总计只有1299个。因此,所谓音译也只能是表音近似而已。由于发音相近的汉字、同音不同形的汉字很多,在音译过程中,究竟采用哪个汉字还要考量汉语的使用习惯及文化意涵,下文将列举数例。

1. 以“阿”开头的国家

包括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阿富汗、阿根廷、阿联酋、阿曼、阿塞拜疆,对应的英文字母集中为“a”与“o”。在《新华字典》中,“阿”的解释为:加在称呼上的词头,例如:阿大,阿爷,阿爹。在这个含义上,“阿”更偏向一个独立的意义。因此也成为专门用于外国语的音译。而其他发“a”音的字包括呵、啊、腌、锕、嗄、嬶等,在使用的频率上多不如“阿”,常见的“啊”字用作为语气词,作为国名则正式程度不够。因此选择“阿”更符合汉字意义的习惯。

以“ai”开头的国家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爱尔兰、爱沙尼亚。对应的英文字母为“e” “i”。同样的“ai”音中包括艾、哎、哀、诶、唉、挨、捱、啀、皑、欸等,除去表示语气的助词和表示消极意义的“哀”等,“埃”基本解釋为:灰尘、尘埃。这与埃及、埃塞俄比亚的地理状况相符合。“爱”的基本解释为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如喜爱、爱慕、爱情、爱戴、爱抚、爱怜。这样的字符可以给人带来友好邻邦的联想,因此顺理成章作为翻译名称的首选。

2. 以“an”和“ao”开头的国家

包括安道尔、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达、奥地利、澳大利亚。对应的英文字母为“an”“ao”。同样的“an”音中包括侒、岸、按、洝、桉、案、氨、豻、谙、隌、庵等。其中“安”的基本解释为:平静、稳定,如安定、安心、安宁、安身立命、安邦定国;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如平安、转危为安。两国间的关系以互不威胁为前提,因此选取“安”也代表了美好的祝愿。同时“安”也是中国的姓氏之一,因此更容易接受,这些国家基本采用这种翻译。“ao”采取了“奥”和“澳”的不同选择,也是考虑到不同国家的不同地理位置。澳大利亚这样的四面环海自然选取了“澳”作为区分。

3. 以“ba”开头的国家

包括巴巴多斯、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哈马、巴基斯坦、巴拉圭、巴勒斯坦、巴林、巴拿马、巴西。对应的英文字母为“ba”“pa”“b”。同样的“ba”音中包括把、吧、芭、拔、爸、杷、疤、捌、耙、罢、笆、跋等。其中“巴”的基本解释为: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如饭巴锅了;贴近,如前不巴村,后不巴店。“巴”本身书写简单,易于标注与记录,并且还是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这就多了一份中国文化的含义,作为地名也更容易接受。endprint

4. 以“bo”开头的国家

包括波多黎各、波兰、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伯利兹等。对应的英文字母为“bo”“pu”“po”“be”。同样的“bo”音中包括驳、帛、拨、泊、胉、柏、勃、趵、剥、饽、砵、钵、铂、菠、舶等。其中“波”的基本解释为水面振荡起伏的运动:波浪、波涛、波纹、推波助澜、波及(影响到,牵涉到)。“博”的基本解释为:多、广、大,如广博、渊博、博学(学问广博)、博览、博爱。“伯”的基本解释为:兄弟排行次序,如伯仲(指兄弟的次第,喻事物不相上下)。“伯”也是中国的传统姓氏之一。这些汉字都是非常具有文化含義的字符,而不仅仅是独立的或者舶来的新名词,都是在传统文化中可以寻找到根基与底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字符。

二 译名选字原则

总体而言,国名翻译中有如下汉字使用频率较高。

“兰”,如斯里兰卡(Sri Lanka)、芬兰(Finland)、荷兰(Holland)、爱尔兰(Ireland)、乌克兰(Ukraine)、新西兰(New Zealand)。基本解释为:兰草和兰花,如兰艾(“兰花”和“艾草”,喻君子和小人)、兰谱(结拜盟兄弟时互相交换的帖子,上写各自家族的谱系。兰有香味,喻情投意合)。

“利”,如奥地利(Austria)、澳大利亚(Australia)、保加利亚(Bulgaria)、比利时(Belgium)、玻利维亚(Bolivia)。基本解释为:顺利、得到好处,如利己、利用厚生(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生活优厚富裕起来);与愿望相符合,如吉利、顺利。

“美”,如亚美尼亚(Armenia)、美国(America)。基本解释为:好,善,如美德、美学、审美、美丽、美不胜收;得意,高兴,如美滋滋的;称赞,以为好,如赞美、美言、美誉。

“吉”,如格鲁吉亚(Georgia)、吉布提(Djibouti)、吉尔吉斯斯坦(Kyrgyzstan)。基本解释为:好,有利的,幸福的,与“凶”相对,如吉利、吉祥、逢凶化吉、吉光片羽(喻残存的珍贵的文物);吉利的日子,如择吉;善,贤,美,如吉人(善良,有才德的人)、吉人天相。

“士”,如列支敦士登(Liechtenstein)、瑞士(Switzerland)、斯威士兰(Swaziland)。基本解释为:古代统治阶级中次于卿大夫的一个阶层,如士族、士大夫;旧时指读书人,如士子、士民、学士;对人的美称,如志士、壮士、女士。

“圣”,如圣卢西亚(Saint Lucia)。基本解释为: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如圣人、圣哲;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如神圣、圣洁、圣地;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如圣上、圣旨、圣明。

“尔”,如马尔代夫(Maldives)、阿尔巴尼亚(Albania)、爱尔兰(Ireland)、安道尔(Andorra)。基本解释为:你、你的,如尔父、尔辈、尔汝(你我相称,关系密切)。

“维”,如塞尔维亚(Serbia)、拉脱维亚(Latvia)、马拉维(Malawi)、玻利维亚(Bolivia)。基本解释为:系、连结,如维系;保持,如维持、维护、维修;纲,如纲维(总纲,亦指法度);以、因为,如“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文言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如维新、惟妙惟肖。

“斯”,如巴基斯坦(Pakistan)、巴勒斯坦(Palestine)、哈萨克斯坦(Kazakhstan)。基本解释为:这,这个,这里,如斯人、斯时、以至于斯;乃、就,如有备斯可以无患。

“尼”,如肯尼亚(Kenya)、罗马尼亚(Romania)、爱沙尼亚(Estonia)。基本解释为:梵语“比丘尼”的简称,佛教中出家修行的女子,如尼庵;古同“昵”,相近,亲近。

就国名汉译的汉字选择而言,可以总结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选择带有中国独特文化的汉字,一类是相对中性的汉字。

其中,第一类包括:

“布”——(布基纳法索、布隆迪)基本解释为:棉、麻及棉型化学短纤维经纺纱后的织成物,如布匹、布帛、布衣;“布”也是古代的一种钱币。

“多”——(多哥、多米尼克)基本解释为:数量大,与“少”“寡”相对,如人多、多年、多姿、多难兴邦、多多益善。

“格”——(格林纳达、格鲁吉亚)基本解释为:表现出来的品质,如格调、风格、人格、国格、性格。

“加”——(加拿大、加纳、加蓬)基本解释为:把本来没有的添上去,如加注解、加冕。

“马”——(马达加斯加、马耳他、马尔代夫、马拉维)基本解释为:哺乳动物,如马匹、骏马、马到成功;马也是中国的十二生肖之一。

第二类包括:罗、卢、列、黎、莱、肯、喀、卡等。

国名汉译的选字原则可以总结如下:

(1)以常见字为主,避免生涩字眼。

(2)以积极含义为主,避免消极字眼。

(3)多采用中文姓氏,如果不匹配,则采用书写简单、含义中性的字符。

(4)结合国家的地理状况的文化因素,选取含义相关的汉字。

三 译名流变

有些国家的译名在中文里发生了多次变化,最后才固定下来。译名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对其他国家的认知转变,有的则从侧面折射了国家关系的亲疏。下面将以美国和印度为例阐述译名的演变及背后的原因。

自美国进入中国人视野以来,中国对其国名的称谓多达60余种。1820年,美国国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著作《海录》中,该书以音译方式将美国称为“咩哩干国”,官方则趋于“咪唎坚国”的统称,而彼时民间根据星条旗图案称呼的花旗国传播更广[2]。之后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等人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将美国国名译为“米利坚国”。此后又经历了“亚美利驾洲大合众国”和“美利坚”等表述,其中后者在中文当中具有美好意义,正是美国国力的雄厚和对清政府“借师助剿”等“亲善”举动,使清廷各级官员对美国看法有了根本性改变。自1887年,“美利坚合众国”成为标准译名沿用,至此,“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的汉译名经历了译名纷乱的初创时期、贬词丑化的转折时期和褒义美化的定型时期终于固定下来[3]。endprint

印度国名的汉译也经历了多次变化。中国人对印度的最早称呼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身毒”,《汉书》也沿用此名。而后的《魏略》《后汉书》《晋书》《魏书》《宋书》《梁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都作“天竺”。《续高僧传》作“贤豆”,《元秘史》作“欣都”或“欣都思”。中国古代文献中除这几个译名之外,还有“捐毒” “申毒” “天笃” “乾毒” “身豆” “天豆” “哂度” “印土”等,尤以“身毒”和“天竺”最为常见。经考证,这些译名都来自印度古代梵语的Sindu一词。该词本义是印度河,外族人很自然以这条河的名称来称谓该地区。直到唐代,玄奘西游印度,归国后写成《大唐西域记》,才开始将“身毒”等译名正名为“印度”,自此“印度”一名便成为中国人称谓印度的通用名称[4]。

在古代汉语文献中,除了源自Sindhu一词的诸多名称音译以外,印度亦有许多别称,如因特罗、末睇提舍、婆罗门国等。“因特罗”来自梵语Indra。Indra原为吠陀中的主神,受到人民的崇拜,后被佛家借用吸收,又随佛教传入中国。“末睇提舍”为梵语Madhyadesha的音译。Madhya义为“中间的”“中部的”,玄奘将其译为“中印度”。“婆罗门”由印度的种姓得名[4]。

由此可见,印度的漢译名蕴含着厚重的印度历史与文化,也反映了中国对于印度不同维度、不同侧面的认知,而美国汉译名由贬到褒的变迁则在一定程度上映射了两国关系的变化。

四 结 语

国名汉译以音译方法最为普遍。就采用音译的国名而言,具体选用哪个汉字则与我们的使用习惯以及汉字本身蕴含的文化内容密切相关。有些国名汉译经历了一系列变化,其中原因既涉及中国对他国的认知,也反映了国家关系的变迁。

对于已被广泛接受的汉译国名,我们应遵循先入为主、约定俗成的原则,尊重现有的使用习惯,以免造成混淆,但可考虑在细节上进行适当调整。对于可能的新生国名或其他地名,更应综合考虑发音、内涵、来源、习惯等多重因素,译出“准确”而“雅致”的汉语名称[5]。

参考文献

[1] 连洁,戴卫平.外国国名汉语音译与思考[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1):132-136.

[2] 梁建. 美国国名称谓在中国的演变[J]. 国家人文历史,2013(12):116.

[3] 王剑. 美国国名译法在近代中国的滥觞、嬗变与确立[J].长安大学学报 ,2012(4):117-124.

[4] 邓兵. 印度国名考略[J].南亚研究,1999(2):91-93.

[5] 连洁,戴卫平. 国名英译:问题与思考[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3(1):76-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