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2017-11-06袁德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7年41期

袁德莉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或者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学生干脆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因此,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必须将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要想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语文文本的学习

叶圣陶早就说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口头的指听说,书面的指读写,讲得具体点,就是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或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

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但是不能以教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来取代学生个人的阅读。要强化初读,要拿出成块的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读书,要让学生读进去,读得正确、流利,应该提倡课文不读熟不“开讲”。

要想让学生感悟课文,有两点一定要引起教师的注意:一是对课文的感悟要扣着读书进行,即所谓“扣读导悟,读中见悟”。应让学生触摸语言,感受其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再通过自己的诵读把这种感情读出来。二是阅读感悟要忌琐碎。要提倡整体感悟,抓住关键词语来切入文本。同时,还要鼓励多读,熟读成诵,以形成积累,并通过适当的迁移,引导运用。

二、在感悟中简单学习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是混沌的,是熏陶,是习染,是点滴积累,是日有寸进。大家经常说“某人的语文修养如何如何”,这“修养”二字恰好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比如,教学生写字,在写字的时候,就要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从内心里喜欢汉字,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当然,还要教学生怎么把一个字写好,学生由不会写到会写,由写得不好到写得好,要自己动脑筋,要自己体会怎么才能把字写得漂亮,这就是方法与过程。弄清楚这些,有助于教师简化头绪,简简单单地教好语文。

简简单单地教好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课堂情境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那样频频转换;作业当堂完成,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三、讲究课堂的扎实性

上课、教研都要提倡迈开自己的双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是实实在在、明明白白的,于人有用,于己有益。

這里强调的训练是基本的训练、科学的训练、活化的训练,这些训练是为了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是具有开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有实用价值的,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在语文学习中,有些是属于基本技能的东西,如,写字、读书、习惯等,这是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的。如果离开了反复的练习和实践,就达不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么用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结合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各种因素,选用切合自身实际的语文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语文教学收到实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