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慢行系统的市区绿道网规划初探
——以三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
2017-11-06黄萌
黄 萌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 350003)
2017-01-02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5J01603)。
黄 萌(1980-),男,在读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Email:724586499@qq.com。
基于城市慢行系统的市区绿道网规划初探
——以三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
黄 萌1,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 200092;2.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州 350003)
本文从绿道网规划层级入手,详细探讨了市级绿道网尤其是中心城区绿道网的规划方法,提出中心城区绿道网和城市慢性系统结合,将有利于绿道的通勤、休闲、生态和景观展示等多目标融合,并提高其可实施性和利用率的思路。同时以三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着重介绍了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的多目标要素分析、结构布局、类型划分和分段建设指引等内容,分析了中心城区绿道的功能和作用及其目前所面临的挑战。
绿道网;城市慢行系统;层级划分;中心城区; 三明
“绿道”是指用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因此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含义[1],这也正是绿道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2]。城市慢行交通,是相对快速交通和高速交通而言的,有时亦可称为“非机动化交通”,是指以步行或自行车等以人力为空间移动动力的交通,一般定义其出行速度不超过15 km/h[3]。因此城市内部的绿道可以看成是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提升城市景观品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1 绿道研究与规划现状
1.1 绿道的层级、分类与使用功能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开始,欧美绿道开始向系统化与网络化方向发展,其关注层面开始呈现出复合化特点,即“区域-城市-社区”三个层面并重的发展态势,同时注重城市与区域绿道的联系和整合[4]。美国学者Jack Ahern (杰克·埃亨)认为,按照绿道网的尺度的大小,可分为市区级绿道(1-100 km2)、市域级绿道(100~10 000 km2)、省级绿道(10 000~100 000 km2)、区域级绿道(>100 000 km2)4 种类型[5]。Gobster则在对芝加哥大都市区13条不同绿道近3 000名使用者进行调查后发现绿道使用的距离衰减规律:使用者从居住地到绿道的平均距离为6.4 km,距离越远,使用者越少[6]。不同层级的绿道在距离衰减方面有所不同,地方性的绿道衰减得较为强烈,而全国性的绿道则要相对弱一些[6]。对于地方性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自8 km范围内;区域性的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自9.6~32 km范围内;而全国性的绿道50%以上的使用者来自32 km以外。因此绿道尽量接近居住中心,才能够提高使用频度。而地方性绿道中的老年群体,服务半径则应小于1.6 km[7]。而绿道在使用功能方面,Shafer在调查中发现,约75%的使用者属于休闲功能,20%的使用者兼有游憩和通勤的功能,而有不到7%的使用者属于单纯通勤功能[7]。因此,绿道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如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娱乐健身、经济文化发展等,这些功能通过规划共生在一定的线性空间内,比单一功能划定的空间更具有生命力和低成本维护的可能,体现绿道的多功能相容性及叠加增效作用[5]。
1.2 福建省绿道分类
福建省按照绿道的层级、功能与规模的不同,可分为省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和社区级绿道3个层次;而根据绿道所处区位和目标功能不同,可分为生态型、郊野型和都市型3个不同的类别。其中社区级绿道是指城镇社区范围内,使居住区、居住组团与绿道有机联系,主要为附近居民服务的绿道;都市型绿道是指主要集中在城镇建成区,结合人文景区、公园广场和城镇道路两侧的慢行道和绿地设立,为人们慢跑、散步等活动提供场所[8]。同时,不论何种层级的绿道,其所途经的不同功能用地决定着其在该段的类型,如串联自然保护区、保护性湿地、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等节点主要为生态型绿道;串联旅游度假区、农业观光园、郊野公园、郊野农田、历史文化村镇(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等节点主要为郊野型绿道;串联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公园绿地、广场、历史街区与文物保护单位、城镇商业区、文娱体育区、居住区与交通枢纽等节点主要为都市型绿道[9]。因此省级绿道、市(县)级绿道在经过中心城区段时主要为都市型绿道,而社区级则全部为都市型绿道。
2 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
2.1 城市慢行系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和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交通发展模式因其所带来的城市用地紧张、交通拥堵、能源消耗、空气污染等问题越来越被世人所诟病(表1)[2]。
表1 城市中不同交通方式的区别
因此,许多国家与地区逐步开始提倡以“公交优先,鼓励慢行交通,限制小汽车发展”为主旨的综合交通发展策略。中国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提倡以行人、非机动车(步行、自行车、电动自行车等)为导向的绿色健康城市发展模式[10]。在英国大伦敦地区,过去10年间自行车出行人数的比例已经上升了52%。与此同时为了解决东伦敦地区的社会和发展问题,伦敦市通过4年的绿道网建设,在棕地改造、雨洪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缓解热岛效应、地域社会文化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带动周边土地增值,吸引投资,实现了东伦敦地区的活力再生[10]。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伦敦的绿道网实现了在奥运场馆和伦敦景点间的无缝对接,游客可以利用便捷的自行车租赁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免费畅游伦敦、观看奥运,既缓解了大量人流涌入城市所造成的交通拥堵情况,又充分体现了本届奥运绿色、低碳的环保理念[10]。杭州为了缓解市区交通拥堵、解决“公交最后一公里”问题,从2007年底开始大力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全市共投入3亿元,投放6万辆自行车,设置了4 700个租赁网点。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率非常高,达到6.3次·辆-1·d-1,相当于每天36万辆次的使用率,公交出行率稳步提升达到20%~25%、非机动车出行率达到33%,此举得到广大游客和市民的一致好评[4]。
2.2 城市绿道在城市慢行系统的作用
城市绿道是城市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和郊野型绿道我们也应该重视中心城区绿道的发展,尤其都市型绿道。因为它们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节能环保等方面能均能起到重要作用[11,12]。同时其多样化的目标融合及可操作性最高[13],资金来源保障性较高,可以大量利用现有慢行交通设施,养护成本较低,社会效益较好,易获得大众认可。
3 绿道案例研究-以三明市绿道网规划为例
3.1 绿道网规划概述
城市的绿道规划主要分为市域和市区两个层面。在市域层面,主要涉及的绿道用地多为城市建成区之外的非建设用地,土地的组成和控制状况相对简单,用地状况较之城市内部也要相对宽松。主要涉及的是“生态型绿道”和“郊野型绿道”两大类型;而在市区层面,由于城市用地资源的稀缺,作为绿道的城市用地获取和使用控制都需要与其它类型的城市用地进行不断平衡和协调,用地来源十分紧张[4],主要涉及的是“都市型”的绿道。
3.2 绿道网规划层级
三明市在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中提出在用地上应结合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衔接公共交通系统、对接城市公共设施、利用城市带状绿地和生态廊道;在功能上满足日常通勤、休闲活动、生态串联和景观展示等的多目标融合。三明作为中等规模城市, 受经济条件、消费观念等的制约,慢行交通的比例较高,因而是比较适宜发展慢行交通系统(表2)。因此三明市中心城区绿道网是构建科学合理慢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三明市争创生态型全国园林城市,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生活休闲一体化、促进宜居城市建设和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表2 三明市中心城区绿道网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3.3 三明市中心城区绿道网规划分析
3.3.1 基于多目标的要素确立 与市域绿道网侧重宏观控制不同,市区绿道网则更加强调可实施性。因此在规划过程中通过综合分析三明市中心城区道路慢行系统现状、公共设施分布、居住区及人口分布、中小学分布、公共交通系统状况、中心城区绿地布局、城市山水格局等要素(图1),多因子叠加分析后形成由山体界面、水体界面、省级绿道网、市级绿道网、社区绿道网、公园、广场及其它公共开敞空间等共同构成的绿道网网络系统。
3.3.2 绿道网规划构架 结合三明青山碧水的自然风光特色,打造后山绿道、有氧绿道两条山绿道,省级绿道、西江滨绿道两条水绿道,构成三明绿道特色鲜明的主网络。首先通过市级绿道网串联起各个市级区级公园、广场以及其他城市重要的绿色开敞空间、公共开敞空间等,形成城市绿道网主脉络,为中心城区生态网络系统提供重要支撑作用。其次通过市级绿道网与外围自然环境界面相互贯通,将建成区外围的山、水等自然生态网络系统引入城市生态网络系统,加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能量交换,构建成更为完善的城市生态网络系统。最后通过社区绿道网串联起各区内的居住组团、社区公园、广场、小游园、街头绿地等,形成社区绿道网,与市级绿道网相衔接,为区内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快捷、环境优美的绿道空间[14]。
3.3.3 总体规划布局 三明中心城区绿道网由2条省级绿道、7条市级绿道主线,4条市级绿道支线和13条社区级绿道组成,共245 km,其中省市级绿道密度0.19 km·km-2。
图1 中心城区多要素分布图
图2 中心城区绿道网总体布局图
规划结合绿道所通过的区域特色,对省、市级共9条绿道设置主题,如其中一条省级绿道的主题是山美三明线:以三明山川峡谷为特色,体现三明高森林覆盖率,绿色生态自然的山林之美;西江滨绿道的主题是滨水锦城线:绿道沿三明城区沙溪西岸,与东岸风景遥相呼应,作为三明城市的滨水观光线,展示三明城市魅力。同时对市区内绿道的类型进行划分,其中都市型绿道113.5 km,占城区绿道总长度的46.33%;郊野型绿道84.4 km,占城区绿道总长度的34.45%;生态型绿道47.1 km,占城区绿道总长度的19.22%。由此可见三明中心城区都市型绿道占绿道网的主体地位(图2)。规划还对绿道进行分段建设指引,明确绿廊系统、慢行系统、标识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交通衔接系统、特色活动内容、近期建设和实施保障机制等内容,为绿道使用者提供通勤、休憩、旅游、指示、停车、换乘、卫生、安全等服务。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时间、不同年龄居民的多种需求,对有效提升绿道利用水平,丰富绿道的功能等产生良好的效果。
4 结语
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城市绿道网在规划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源于西方国家的绿道规划理论与中国特殊国情下的城市特点、规划体系来进行良好地结合,以解决城市目前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4,15]。因此中心城区绿道网和城市慢行系统的有机结合,就是将以人为本、低碳环保、注重生态、健康生活等理念的揉合,既赋予了城市慢行系统以鲜明特色,又满足了绿道建设多目标融合及可操作性要求,这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如绿道建设管理的归属主体多样化或不明确、绿道管理的法律保障和执法主体的缺失、绿道和城市道路的衔接(借道过程中安全性的保障、道路交叉口的设置、公共交通的接驳、公共设施的利用等)和对大量增加的电动自行车的管控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城市中的规划、建设、园林、市政公用、道路交通、林业、水利、交警等有关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师共同研究。
[1] 刘滨谊,余畅.美国绿道网络规划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园林,2001(6):77-81.
[2] [美]杰克·艾亨,著.周啸,译.论绿道规划原理与方法[J].风景园林,2011(5):104-107.
[3] 丘忠慧,梁雪君,邹妮妮,等. 融合性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初探-以海口绿色慢行休闲系统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2,28(9):49-56.
[4] 金云峰,周聪惠.绿道规划理论实践及其在我国城市规划整合中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3):4-12.
[5] 沈员萍,黄萌.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体系研究-以福建省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236-243.
[6] 吴雅婷,肖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景观设计及整合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25(2):188-191.
[7] 周年兴,俞孔坚,黄震方.绿道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6,26(9):3108-3116.
[8]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2012-2020)[Z].2012.
[9] 蔡瀛,何昉,李颖怡,康凯珊.融入城乡的绿道网选线思路与规划方法[J].规划师,2006,26(9):32-38.
[10] 刘家琳,李雄.东伦敦绿网引导下的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再生[J].风景园林,2013(3):90-96.
[11] 韩洛川.西安城市生态景观绿化的七大发展对策 [J].陕西林业科技,2009(1):78-80.
[12] 胡小凯.乡村绿化道路规划设计探讨-以汉阴县双河口镇绿道为例[J].陕西林业科技,2013(4):94-97.
[13] 姜允芳,石铁矛,苏娟.美国绿道网络的实施策略与控制管理[J].规划师,2010,26(9):88-92.
[14] 福建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三明市绿道网总体规划(2012-2020)[Z].2012.
[15] 都基莉.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绿色设计理念探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9(4):90-92.
UrbanGreenwayNetworkPlanningbasedonCitySlowTrafficSystem——with a case study of the master planning of SanmingCity Greenway Network
HUANG Meng1,2
(1.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 2.FujianInstituteofUrbanandRuralPlanningandDesigning,Fuzhou350003)
The paper from the hierarchy division of greenway networkdiscussed the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method of central urban district, and put forward a view of combining the greenway network and city slow traffic system into one unity, which w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commuting, leisure, ecology and landscape display and other functions altogether, improving the greenway network’s utilization and effectiveness. A case study of the master planning of Sanming city greenway network was made, which introduced the multi-objective elements analysis of greenway network planning, structure compos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sub construction guidelines etc.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central districtof urban greenwayand the challenges currently facing were analyzed.
Greenway network; slow traffic system of city; hierarchy division; central district of city; Sanming city
S731.8
A
1001-2117(2017)03-00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