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存到生活的艺术探讨传统山水园林对构建海绵城市的中国意义
2017-11-06孙文静李丹丹田朝阳
孙文静,冯 媛,李丹丹,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从生存到生活的艺术探讨传统山水园林对构建海绵城市的中国意义
孙文静,冯 媛,李丹丹,田朝阳*
(河南农业大学 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以基本概念入手,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海绵城市与山水园林的相互关系。海绵城市是一个基于西方当代生态学思想的单一功能概念,而山水园林则是一个综合反映中国历史、文化、哲学、场所精神、国土性质和民族身份的综合含义概念,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城市的山水栖居文化。借鉴西方处理海绵城市构建与风景园林设计关系的经验,提出在中国构建海绵城市,应该结合传统山水园林形制,构建具有山水文化内涵的中国特色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山水园林; 山水城市; 栖居文化; 中国特色
目前,“海绵城市”的概念被官方文件明确提出,海绵城市将从学界走向实践和推广。海绵城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城市系统工程,园林界在此是应该唱主角还是被边缘化?尤其是对于研究中国传统园林及其现代化的学者,是否能有所作为,将传统园林文化融入海绵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2015年5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南宁开会,陈政高部长说:“建设海绵城市,也要继承我们祖先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广州园林所张乔松先生认为,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不应不加分析比较,照搬国外的所谓先进经验,而是应该首先把我们老祖宗对雨水利用疏导的智慧发扬光大[1]。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山水园林和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关系入手,探讨海绵城市与山水城市的关系等理论问题。
1 山水园林与海绵城市的概念
1.1 山水园林
山水园林是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形象表达,按照人工参与的程度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自然山水园。狭义的山水园林就是完全缩摹大自然中的山水,典型代表就是现存的江南传统园林,用自然界取得的石材来叠石堆山象征大自然中的山,挖一汪水池象征大自然中的水。广义的山水园林是取山水形式之精髓,有地形的起伏即可,并不局限于形的相似。典型的代表是有“万园之园”之称的圆明园,山水地形是该地区的骨架,其他要素则零星或成片分布在各核心园林周边[2],园内的地形起伏不大,以低矮的土丘为主,西北隅“紫碧山房”景区为园内土山最高点,也仅仅14.57 m[3],这在总面积达190 hm2的园林中实在算不上是普通意义上的“山”,但也是山水园林意境的一种表达形式。
1.2 海绵城市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
2 海绵城市:生存的技术
海绵城市的理论基础包括最佳管理措施(BMPs)、低影响开发(LID)和绿色基础设施(GI)[5]等方面。
2.1 最佳管理措施(BMPs)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BMPs)[6],最早主要用于控制城市和农村的面源污染,之后逐渐发展成为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的生态可持续综合性措施[7]。
2.2 低影响开发(LID)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Prince George’s County)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Seattle)、波特兰市(Portland)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减少开发行为活动对场地水文状况的冲击,是一种发展中的、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8]。
2.3 绿色基础设施(GI)
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即空间上由网络中心、连接廊道和小型场地组成的天然与人工化绿色空间网络系统,通过模仿自然的进程来蓄积、延滞、渗透、蒸腾并重新利用雨水径流,削减城市灰色基础设施的负荷[9]。可见,海绵城市的内涵主要关注基于生态思想的技术和功能层面。
3 山水园林:生活的艺术
山水城市由山水园林和山水建筑构成,山水园林是构成山水城市的基本思想单元和形式单元,其承载的不仅是解决城市生态的功能,还有城市的文化精神、形式审美及民族特色意义。
3.1 山水园林的起源与哲学观
《乘马篇》中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人类面对诸如洪水这样的天灾是无奈的,只能选择最适宜的地方求得生存。鲧用堵截治洪水失败,禹用疏导治洪水成功,疏浚挖出的泥土以人工堆成九州山,生民上山抗洪而得活命[10]。中国园林布局的山水间架暗含阴阳相生的理论,万物可分为阴阳,阴阳负抱,才能达到和谐,并认为“山为阴,水为阳”,要遵循“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原则[11]。中国传统园林的山水格局反映出阴阳平衡的智慧,用更精练的语言表达就是中国的太极图,也是钱学深和吴良镛先生山水城市模式的哲学基础(图1、图2)。传统园林的典型代表颐和园、寄畅园、网师园等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拓扑关系正反映了中国传统园林中要素关系的本质——阴阳平衡(图3)[12]。
图1 山—水—城的模式
图2 山水城市的太极图
图3 中国园林与太极拓扑同构
3.2 山水园林的形式美学与生态智慧
古代山水园林是对“疏导治水”生存之道的艺术化扩展。从大禹治水到古城水系规划,都是利用天然水系,清除淤塞、凿池引流,疏浚河道的土用来堆山,构建了一个蓄滞雨水的循环网络[13]。“挖湖堆山”最初的功能就是防洪蓄水,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生存之道自身进行了艺术化扩展,由解决洪涝灾害的实用功能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山水园林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时过境迁,山水园林依然承载着“防洪蓄水”的生态使命,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海绵作用。位于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利用原有山水地貌构建了大型的山水园林,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水循环系统,既保证了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又解决了山洪泛滥的威胁[14]。干旱时节,既是供人游赏的山水园林,水池里的水又能补给水源,保证正常的生活;洪泛季节,水池能够涵养水源,就地消化洪水,减少城市排水压力。尤其是圆明园,其土山布局的高超设计,实为当今海绵城市建设的范本。
3.3 山水园林的栖居理想与文化载体
山居,是中国古代文人园林的起点,即自然山水式园林的起点。东晋谢灵运在《山居赋》中首先将隐居方式划分为岩栖、山居、丘园、城旁4种方式,在分析4种隐居方式的特点之后,认为“山居是其宜也!”[15]。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认为:“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何者?观今山川,地占数百里,可游可居之处十无三四,而必取可居可游之品”[16]。明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提出:“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17]。明崇祯七年计成著成园林理论著作《园冶》,在《相地》篇中提出了山林地、村庄地、郊野地、城市地、傍宅地和江湖地等6种类型园林,并认为其中惟山林地胜[18]。由此可见,山林环境是文人认为营造园林的最佳环境,山水园林是理想的栖居之所。
山水园林是中国式的艺术栖居理想,这与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无论是上古时代先民原始崇拜下的苑园文化,亦或封建礼教背景下的皇家园林,以及文人造园的过程,都体现了遵从对理想的人类栖居环境的营造追求[19],其源头就是中国人的山水崇拜。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山水诗、山水画,演化为特有的栖居文化载体——山水园林和山水城市,内涵是一脉相承的山水文化。这种栖居文化是国土特性和民族身份的象征。
3.4 山水栖居文化的物质载体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科学中提到的人居“环境文化”的概念,指作为自然的一员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作为人们文化精神所寄托的人文环境[20]。这正体现了古代山水文化之于现代生活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就多次提出了“山水城市”的理念,认为山水形制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形制,应该运用到人居环境的建设中,将古代皇家、士大夫才能享受到的生活品质带给普通大众,让山水园林成为大众的园林。当代建筑师马岩松的“山水城市”建筑群,李兴刚的“绩溪博物馆”,园林设计师陈跃中的作品“亩中山水”等都使用了传统山水园林的形制,不是真山真水,却营建出了大山大水的空间感觉,实是山水文化在现代山水城市建设中运用的典范。
4 山水园林对构建海绵城市的中国意义
现代山水园林是对“疏导治水”生存之道的艺术化继承。为了解决城市雨洪灾害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北京遭遇特大暴雨侵袭,内涝灾害严重,紫禁城的排水却经受住了考验,其外围的北海、南海、中南海等各类湖泊无疑起到了“海绵”作用。古人的雨洪管理措施对现代海绵城市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21],传统山水园林形式可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以传统园林的手法并结合现代“海绵”的科学技术,在低洼处挖湖堆山,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雨水径流、保证雨水储存和下渗;还营造了优美的山水风景。中国传统园林挖湖堆山的园林形式能建设海绵城市的“海绵体”——河、湖、池塘等水系;反过来,海绵城市的建设也能为中国传统园林形式提供技术支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同时本身也是写意的中国山水,是现代版的圆明园。北京植物园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水源不足、土壤贫瘠,通过人工挖湖堆山,扩建蓄水系统,为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2]。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通过挖湖堆山,构建水循环系统,可以实现在旱季为城市补水,在雨季为城市泄洪的作用;通过湿地的净化作用,其水系将成为北京最大的再生水净化自然水系[23]。
当今山水城市的典范——杭州西湖,让其成为人们心中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比喻的神往之所的原因,不仅仅是其优美的自然风景,更是因为其造就幸福居家之城——杭州。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更承载着杭州城的民生大计,历史上对西湖的疏浚工程大大小小有30余次。近年来,更是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西湖西进”工程,综合整治了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的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更是适宜的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效益。
5 小结与讨论
海绵城市是技术层面,山水城市是技术和艺术的双重层面,是术艺的结合。海绵城市是物质层面,山水城市是物质和精神双层层面,是物质和精神的结合。海绵城市是生存层面,山水城市是生存和生活双层层面,是生存和生活的结合,具有更高级别的诗意生活的含义。海绵城市是一种功能,山水园林是一种形式,用山水园林的形式去承载海绵城市的功能,建设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山水城市,这是一种“有道有艺”的创作理念,在强调思想性的同时肯定技艺的结合使用。海绵城市具有普适性,没有场所精神和地域特色。早在20世纪,钱学森先生就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山水城市。在中国构建海绵城市,应用山水形式是建设海绵城市园林措施中的不二之选。海绵城市是西方最近的思想,山水园林是中国具有历史传统的智慧,山水城市的设想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24]。
从建筑学看,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柯布西耶提出“建筑就是居住的机器”,仅仅关注了建筑的使用功能,而后现代主义的先驱文丘里则指出建筑应该具有综合意义,包括反应历史、文化、地域特色等功能。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看,城市具有包括历史、文化、精神、功能、生态等多重要求,而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技术,仅仅满足了生态的需求。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看,绿地也承载着历史、文化、精神、功能、生态等多重意义,而海绵城市仅仅是生态学的概念,显然单薄,难以胜任风景园林学的多重责任。在满足海绵城市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是模仿西方的园林,还是传承中国的山水园林,依然是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世界,尤其是我国都在关注海绵城市的同时,法国的风景园林师们依然在有意识地吸收本国的优秀园林传统,从而形成了法国当代园林特有的风格,创造了新时代的“法国式”园林[25]。日本园林也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枯山水”。综上,建议中国园林的未来要继承中国传统园林的特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自己的,才是永恒的。
[1] 张乔松. 海绵城市的园林解读[J]. 园林, 2015 (7): 12-15.
[2] 刘剑, 胡立辉, 李树华. 北京“三山五园”地区景观历史性变迁分析[J]. 中国园林, 2011, 27(2): 54-58.
[3] 齐羚. 术艺结合 以形媚道:圆明园土山理法与中国传统园林的生态智慧[J]. 中国园林, 2015, 31(2): 110-1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号)[Z]. 2014-10-22.
[5] 车生泉, 谢长坤, 陈丹,等. 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 中国园林, 2015, 31(6): 11-15.
[6] STERN D N, MAZZE E M. Federal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 amendments of 1972 [J]. American Business Law Journal, 1974, 12(1): 81-86.
[7] 车伍, 吕放放, 李俊奇, 等. 发达国家典型雨洪管理体系及启示[J]. 中国给水排水, 2009, 25(20): 12-17.
[8] DIETZ M E. Low impact development practices: A review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s [J]. Ecological Chemistry & Engineering S, 2007, 186(1/4): 351-363.
[9] 张园, 于冰沁, 车生泉. 绿色基础设施和低冲击开发的比较及融合[J]. 中国园林, 2014 (3): 49-53.
[10] 齐羚. 中国园林筑山设计理法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5.
[11] 孟兆祯. 园衍[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2.
[12] 朱光亚. 中国古典园林的拓扑关系[J]. 建筑学报, 1988 (8): 34-37.
[13] 吴庆洲. 中国古城防洪研究[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4] 周维权. 中国西典园林史 [M]. 3版.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15] 金午江,金向银.谢灵运山居赋诗文考释[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9.
[16] (宋)郭熙. 林泉高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0: 201.
[17] (明)文震亨. 长物志[M].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0.
[18] 计成. 园冶图说[M]. 济南: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3.
[19] 初冬. 复归“山水”[D]. 天津: 天津大学, 2012.
[20]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151.
[21] 袁媛. 基于城市内涝防治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22] 李正, 李雄. 中国山地景观中的植物园, 以北京植物园为例[J]. 风景园林, 2016 (7): 64-73.
[23] 胡洁, 吴宜夏, 吕璐珊.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水系规划[J]. 中国园林, 2006, 22(6): 14-19.
[24] 鲍世行, 顾孟潮. 杰出科学家钱学森论城市学与山水城市[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6.
[25] 林箐. 传统与现代之间[J]. 中国园林, 2006, 22(10): 70-79.
收入日期:2017-07-28
孙文静(1992—),女,河南兰考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 932338016@qq.com。
田朝阳(1963—),男,河南驻马店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E-mail:13653865833@163.com。
文献著录格式:孙文静,冯媛,李丹丹,等. 从生存到生活的艺术探讨传统山水园林对构建海绵城市的中国意义[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10):1825-1828.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45
TU985
A
0528-9017(2017)10-1825-04
(责任编辑侯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