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井田充水因素分析及水害防治策略
2017-11-04李磊
李磊
摘 要:为更好本文阐述了大平井田的水文地质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大平井田的充水因素,最后结合大平井田的充水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水害防治策略。
关键词:大平井田;充水因素;水害;防治策略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21.069
大平煤矿于1986年建成投产,矿井核定生产能力90万吨,主采二1煤层,立井单水平开采,面积约4.77平方公里。
1 水文地质特征
1.1 构造概况
大平井田位于新密煤田西南方向,嵩山背斜南翼。井田基本构造形态为轴向近东西、向东倾伏的大冶向斜,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多为逆断层。探明落差大于15m的断层有16条,生产过程中揭露小于10m的断层有100条,其中周山逆断层构成井田的南部边界,马沟逆断层构成井田东部边界。
1.2 含水层与隔水层
(1)含水层。1)第四系砂、砾石孔隙含水层。平均厚度18.37m,主要由流砂、砾(卵)石组成,呈未胶结或半固结,富含孔隙潜水,但水位、水量变化动态不稳。2)二1煤层顶板砂岩裂隙含水层。主要由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巖构成,厚度0~32.87m,致密坚硬,裂隙较发育,多被方解石脉充填,生产中多以顶板滴、淋水形式向矿坑充水,目前已基本被疏干。3)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其中上段L7和L8灰岩厚度2~13.90m,致密坚硬,岩溶裂隙不发育,单位涌水量为0.0024~0.038L/s·m,富水性差,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下段L1~L4灰岩厚度4.75~23.79 m,岩溶裂隙不发育,富水性弱。4)奥陶系中统O2 m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揭露厚度为2.05~73.50m。钻孔抽水试验单位涌水量为0.0141~18.79 L/s·m,该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补给径流好,富水性强,极不均一,在导水断层的作用下,成为煤层底板水间接补给水源。
(2)隔水层。1)本溪组隔水层。主要为深灰色铝质岩及铝质泥岩,层位稳定,分布广泛,可阻隔奥陶系灰岩水对上层的补给;2)太原组中段隔水层。主要为泥岩、砂质泥岩和细粒砂岩等。层位稳定,分布广泛,一般情况下,阻隔太原组上、下段灰岩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3)二1煤层底板隔水层。主要为砂质泥岩、砂岩等,层位稳定,全区分布,受二1煤层采动影响,无法阻隔太原组上段灰岩水进入矿井.
2 矿井边界及其水力性质
矿井位于新密复向斜西南端,属大平~超化~新郑水文地质亚单元的一部分。矿井南、北部以二1煤层露头为边界,北部及南部外围山区为石炭二叠系基岩出露区,为地下水补给边界;东部以马沟逆断层为边界,东南部以周山逆断层为边界,为地下水相对隔水边界;西部及东北部为人为边界,接受地下水的侧向补给。二1煤层上下各含水层之间均有稳定隔水层,水力联系较弱。对矿井安全生产威胁最大的水源是奥陶系岩溶含水层,该含水层出露面积大,补给条件好,是所有含水层中充水强度最大的含水层。
3 大平井田充水因素分析
3.1 充水水源
(1)顶板水。二1煤层顶板砂岩含水层主要为大占砂岩和香炭砂岩,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8 L/sm,渗透系数为0.001~0.06 m/d,该含水层单层厚度小,裂隙发育不良,富水程度弱,补给条件差,工作面回采落顶后,顶板砂岩裂隙水通过导水裂隙带充入矿井,目前该含水层水量已基本疏干。
(2)老空水。矿井周边生产及废弃小窑较多,其矿井水通过采空区多排入大平井田内,近些年矿井正常涌水量200 m3/h左右,其中对周边小窑水的疏排量达80 m3/h以上,所以矿井及周边小窑老空水成为大平煤矿充水的主要水源。特别是小窑老空水在大平矿采空区内的积聚,对大平矿安全生产造成较大水害隐患。
(3)底板水。二1煤层底板岩溶裂隙承压水包括太原组上段L7-8灰岩与下段L1-4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和O2m岩溶裂隙承压水,其中L7-8灰岩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弱,富水性不均一,为二1煤层底板直接充水含水层,经多年疏放,目前已疏干。太原组下段L1-4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和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水为二1煤层底板间接充水水源,钻孔单位涌水量为0.0141~18.79 L/sm,渗透系数0.0285~119.27m/d,该含水层岩溶裂隙发育,补给径流条件好,富水性强,但极不均一,是二1煤开采期间的底板间接充水含水层,充水强度较大。
3.2 充水通道
(1)断层导水通道。大平井田内存在周山、马沟、吴庄等落差在100m以上的大型断裂构造,自然状态这些断层具有一定阻水作用。根据探查和实际揭露,断层存在导富水性不均一状况,矿井水在疏干开采时,在地下水静水压力和矿压的作用下,使断层带的富水性不断加强,一旦巷道掘进、采煤揭露或接近断层,二1煤底板下部灰岩含水层将直接或通过断裂带向矿井充水或突水。
(2)采动裂缝。大平井田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矿山和地下水压力的共同作用,使得井田采空区处的岩层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产生岩层裂缝,这在另一方面又成为井田的导水通道,有利于井田中含水层淋水或者渗水的导出。
4 水害防治策略
4.1 老空水害超前探放策略
做好周边小窑采掘活动与积水情况调查,与小窑积水区留足防(隔)水煤柱;沿空掘进期间坚持有疑必探,物探先行,钻孔验证原则,做好老空水超前探放工作;积极开展沿空留巷技术研究,减少空区内积水情况存在。
4.2 底板水害防治策略
以回采工作面断层破碎带、底板裂隙发育区和隔水层薄弱带为重点,采用多种工艺进行底板注浆加固,达到充填含水层和加固隔水层目的。掘进工作面,带压开采突水系数大于0.06 MPa/m时,必须超前预注浆。
4.3 断层预留煤(岩)柱水害防治策略
针对井田内大于15米以上的断层,需要预留煤(岩)柱,以用来防水隔水,避免水害的产生。在预留煤柱时,注意严格控制煤柱的宽度和完整性,严禁在煤柱内进行采掘活动。回采期间注意观测地表沉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更正开采方案。
参考文献:
[1]鲁国辉.贵州省盘县马依东二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5).
[2]郑建文.阜康市西黄草沟井田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治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