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消费结构变迁看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
2017-11-04王超
王超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购买力大幅提升,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等物品都是非常上档次的,到当今已随处可见。为了反映这一转变以更准确地反映居民生活实际,CPI在编制过程中也定期调整各类商品权重,经过2016年1月份最近一次调整,食品烟酒类权重再次下调,下调后低于30%,居住类权重则达到20%以上。本文探究了食品权重下调背景下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以及政府在应对通胀或通缩时的对策调整。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 农产品价格 CPI
前言
农产品与CPI的关系在学界早有研究,但存在很大的争论,两者存在相反的观点。因而,厘清两者的关系将有利于学术发展,为之后的研究铺路。同时,政策制定者需要依据这两者的关系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平抑物价、稳定经济的目的。若CPI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则政策制定者可通过稳定农产品价格进而调整通胀水平。若CPI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远不及其他因素,则政策制定者可从其他方面进行调控,避免了对农产品市场的行政干预。另外也可看出,厘清两者关系将推动政府运用有形的手精准地调节市场,从而避免了对市场过度干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CPI构成权重经过了多次的变化,例如国家统计局在2016年对食品占CPI权重进行下调,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被减低。调低之后,农产品对CPI的影响发生多大变化?农产品价格变化对CPI的重要性是否还存在?这些都是在研究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影响时不能回避的,并且应该受到学界关注,因此需要把这一权重变化纳入到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的研究当中。本文希望通过比较分析食品占CPI权重调整前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一方面,厘清CPI与农产品价格的关系,提供学术价值,另一方面,为相关的政策制定提供建议,为稳定物价提供解决途径。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内涵及分类
(一)消费结构的内涵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揭示了消费结构的定义,尹世杰在《消费经济学》一书中指出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是消费资料和消费量之比。田晖认为,消费结构是消费者消费的物质资料和劳务资料之比。还有人认为消费者各种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占据的比重就是消费结构。本文为了能使消费结构的定义满足划分标准多样性的要求,即按照不同的标准均可使用一个消费结构的定义,采用尹世杰的消费结构定义。消费结构的消费主体是社会各阶层的居民,他们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消费课题是吃、穿、行、游、住等。
(二)消费结构的分类
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消费结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消费者在不同的阶段消费层次不同,这些层次主要是生存、享受与发展。生存资料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能够满足人们在生产中的基本要求,这也是人们的最基础需求。人类生活首先要能够生存,当生存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出现了各种享受资料,比如书籍、表演类节目等,享受资料是精神层面的。人的智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需要生活材料中的发展材料,像文化用品、接受教育时所需要的服务和使用产品,发展资料能够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所以,从这之中可以看到人们的消费等级是逐渐上升的,从生存到发展到享受,人们在不同阶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向高一阶层进发。这三种生活资料在现实生活当中是比较难明确划分的,但划分这三种资料,有助于研究人们的消费水平,分析不同社会阶层的居民消费情况。
2.按照消费支出可以将消费划分为吃、游、住、行、穿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划分比较常见,有助于学者的分析与研究,国家统计局在2006年以前,是按照食品、烟酒等八大类的划分对CPI进行编制。从2016年起,国家统计局在原有分类基础上合并、拆分以及新设类别,以更及时准确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
3.根据消费品是否有实物形式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分别是实物与服务。生活中可见的消费品就是一般所说的实物消费,而日常生活中消费者受到的各种类型的服务就是属于服务类消费,这种消费方便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使人的身心更加健康,有助于提高消費者的文化素养。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消费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壮大,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消费档次不断提高,由自行车变成汽车、电脑、手机等。居民消费结构反映着这一转变,并经历了几个阶段性明显的变动历程。一些专家和学者就我国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如下划分:
1.居民消费贫困型阶段——以基本生活消费为主(1978年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是计划经济,国家发展时优先选择发展重工业。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消费水平都普遍偏低,在1978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收入326.60元,而乡村才是133.60元,相应的恩格尔系数分别是57.5%和67.7%,由此可以看出这属于贫困型的居民消费结构,人们生活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主要的消费资料是日常的生活用品,更奢侈一些的例如自行车、手表等用品。
2.居民消费温饱型阶段——以普及家用电器为主(1980—1990年)。随着我国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开始了飞速发展,市场环境也逐渐变好,市场经济开始蓬勃发展,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居民收入都大大提高。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产品供应也逐渐增多,消费者的可选择性也扩大了,消费水平迅速提高,所以称这一阶段为温饱型阶段,在1990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1387元,但是乡村才达到686元,对应的恩格尔系数为54.3%和54.8%,居民开始追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高档家用电器。endprint
3.居民消费小康型阶段——以电子信息产品及服务性消费为主(1991-2000年)。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家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也与日俱增。城市和乡村居民的收入也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在降低,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为6000元,农村为2253元,相应的恩格尔系数为39.40%和49.10%。这充分表明我国消费结构进入了小康型特征,居民开始追求高科技的产品。
4.居民消费现代型阶段——以住房、私人轿车为主(2000年至今)。在进入20世纪后,在城市,我国为了保护低收入人群,健全完善了各类保障机制,这实际上使得居民工资的平均水平得以提高,另一方面促进了人们消费心理的转化,促进了人们消费;为减轻农民的负担,进行了税收改革,提高了农民收入。在2014年,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28844元,农村的达到了10489元,对应的恩格尔系数为35.6%和37.9%。从这以后,居民开始追求消费享受、发展型的生活资料,开始追求更高档生活。
(二)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历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数据,本文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进行趋势分析。表1和表2列出了2001年到2015年城乡居民八大类支出份额。
在食品支出方面,可以看到在城镇和农村均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点在于城镇相较于农村在食品支出比重上下跌更迅速,并且在近年达到平稳状态,农村则呈现阶段性下跌,虽然下跌速度较慢,但是近两年下降幅度巨大,且低于城镇水平。食品占总支出的比重又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随着人民越富裕,花费在食品上的支出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小。因此我国居民食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正反映恩格尔系数这一规律。
在衣着支出方面,城镇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表明城镇居民对于时尚、个性的追求强于农村居民。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也在“追赶”城镇居民,可以看到城镇和农村在衣着支出方面的差距逐渐缩短,特别是近几年,城镇居民对衣着消费有所减弱,但是农村居民则不断增加支出。
在居住支出方面,农村居民支出比重表现较高,且近几年波动较大。整体上城乡居民的居住支出增加。首先,对农村居民来说,建新房或更新换代是花费大的工程,可能在动工之前需要多年资金准备,一个表现就是在其他一些支出项目上较节省。当政府为了扶持农业加大财政、货币支持时,农村居民可运用到住房上的支出大大增加,可以预见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居住支出將占居民消费支出中的重要比重。
在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方面,城乡居民都表现出先减少再增加的消费行为。这可能归因于家庭设备的耐用性上,例如彩电,在购买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再次购买,正常情况下,只有其无法再使用才会考虑再次购买。因此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的这种“先抑后扬”可能是其自然的周期性表现。
在交通通信支出方面,城镇和农村均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经济新的增长点逐渐显现。另一方面,高铁线路的增加及城际地铁的铺设使得人们在交通工具的选择上有了更多选项。
在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方面,城镇居民支出比重先上升,之后保持在一定水平。农村居民支出比重同样先上升,之后则出现较大减少,这可能受政策层面影响,我国对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为农村居民在这方面省去相当一部分开支。
在医疗保健支出方面,城镇和农村均不断增加,农村居民在近10年均保持较高水平,并且高于城镇居民。说明随着收入增加,人们的保健意识逐渐增强。
农产品价格对CPI的影响机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涉及的经济事务增多,某个经济变量不再只受单一因素影响,这背后是经济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多个相关联的市场达到均衡后,如果对其中一个市场施加扰动,令其供需失衡,则其相关市场也会出现波动,并且波动还会继续传导,假设所有市场依据蛛网理论都是封闭式的,最终多个相关联的市场再次达到均衡。这可以解释经济中一些特殊现象,某个经济变量受多个因素影响,这多个因素波动背后则来源于另一个经济变量。农产品价格对CPI指数影响机制正如这种现象所述,目前农产品价格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途径影响CPI指数:
(一)农产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CPI指数
农产品价格对CPI的直接影响是通过CPI构成中的食品消费价格传导的。CPI构成中的商品和服务分为: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费、交通和通信、食品、烟酒等。食品类消费价格占到CPI权重的三分之一,因此食品消费的价格波动对CPI的影响不容忽视。国家统计局在核算CPI时将食品分为粮食、豆制品、肉禽、淀粉等16个子类,食品分类中原料都是农产品。并且许多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等,它们无需经过加工便可以直接出售,生产价格就是它们的最终销售价格,在核算CPI时,直接纳入核算。另外,许多产品的原材料是农产品,例如烟酒、衣服等。因此,作为原材料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下游的CPI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PPI再传导到CPI指数
PPI与CPI相对,是生产者的物价指数。是衡量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国家制定经济决策和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指标。PPI在编制过程中涉及的产品价格调查涵盖了39个工业行业、186类中的4000多种产品,这些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的产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材料、化工原料等。其中生产资料在PPI中的权重约为70%,生活资料约占30%。PPI的计算方法和CPI很相似,先运用算数平均法计算各类代表品基期和报告期平均单价,然后计算各单项代表品的出厂价格指数,最后根据各类产品的权重乘以各单项代表品的出厂价格指数得到PPI。
PPI是生产环节价格的体现,而CPI是消费环节价格的体现。因此从产业链的视角来看,PPI处于上游,而CPI处于下游。在卖方市场情形下,价格得到传导,上游生产者可以顺利的将上升的成本转移到下游产业,上涨的PPI会分别通过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两条路径传递给CPI。生活资料一般是直接售卖给消费者用于日常生活消费,所以生活资料出厂价格指数的提高会直接导致终端消费品价格上扬从而推高CPI。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就会增加PPI中下游企业生产成本,在产品加工至市场终端时所有的增加的成本都转移到最终消费品,消费品价格就会上涨从而引起CPI上升。在买方市场情况下,价格传导链断裂,生产者无法将增加的生产成本顺利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利润空间缩小甚至无法盈利,生产者就会缩小生产规模乃至停产,这样就会造成产品供给减少,总需求一定情况下,供给减少产品价格会有一定幅度上扬进而推动CPI上涨。也就是说,无论是卖方市场还是买方市场,PPI指数的变动都会引起CPI指数的同向变动。而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行业占PPI核算涉及行业比例将近30%,因此农产品的价格会影响PPI,并通过PPI最终影响CPI。endprint
(三)农产品价格波动通过影响劳动力成本再传导到CPI指数
农产品价格上涨会直接引起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价格上涨,那么居民手中持有的等量货币所能够买的商品就会减少,货币购买力下降生活成本增加,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此种情形下,劳动者就会要求涨工资,工资率提高也就意味着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要保证收益必须将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最终产品上或通过技术革新降低其他方面生产经营成本来消化掉将增加的人工成本,而技术革新又会增加投资、技术创新方面的成本增加最终产品的成本,所以无论是人工成本转嫁还是自行消化都不可避免地引起物价上涨。
政府政策制定中的相关建议
第一,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异常波动时,此时农产品价格也出现波动并不意味着CPI的波动来自于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很可能来自于生产者价格及货币供应量的波动。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对CPI的冲击有限。另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波动对于CPI波动的贡献比例最小,生产者价格和货币供给波动对CPI波动贡献较大。因此,建议政府在应对通胀或通缩时,减少从农产品价格干预入手,转而更多地从抑制生产者价格波动以及控制货币供给着手。
第二,虽然在未来随着食品所占CPI的权重不断调低,农产品价格波动反映在CPI的程度降低,但是食品仍然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部分,民以食为天,在过去政府需要考虑的是温饱问题,人们买不买得起,吃不吃得上。在当下,政府需要更多地考虑的是食品质量问题。不仅是买不买得起,而且是吃不吃得放心的问题。随着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食品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建议政府不仅对农产品价格进行监控,也应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管理。
第三,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仍然对CPI指数影响巨大。2016年蔬菜及猪肉价格大幅上涨,三月分别同比上涨35.8%、28.4%,合计影响CPI涨幅1.56个百分点,说明三月CPI指数2.3%的涨幅有66%是鲜菜和猪肉贡献的。“猪周期”因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它是一种经济现象,养殖户根据本季猪肉价格确定下一季的生产规模,但是猪肉生产周期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上一季猪肉价格较高,养殖户则在这一季扩大养殖规模,等到下一季猪肉价格回落导致养殖户经营亏损退出市场,以致再下一季猪肉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升,依此循环。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剧烈,对CPI指数影响依然较大。因此,建议推出猪肉期货品种上市,为猪肉生产商提供规避价格风险的工具,从而降低经营风险以维持市场上稳定供应量,其他波动剧烈农产品也可采取类似措施。
第四,居住支出包括房租、水、电、燃料、物业管理等方面的支出,2016年最新的居住权重为20.03%,在统计类别增加的背景下仍然占到了1/5。这表明居住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占有更大比重,同时对CPI指数的影响也在扩大。针对这一转变,未来政府在抑制相关费用较快上涨方面应着手制定更细致的对策措施。另一方面,购买房屋支出没有纳入到居民支出中,面对房价较快上涨而应对措施相对滞后的形势,建议将房屋购置支出纳入居住支出,以达到对房地产市场的常态化管理,同时也是对居民生活状况的更准确反映。
参考文献:
1.吴泰岳,李慧,张鹏.粮食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关系的统计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5)
2.冷崇总.我国粮食供应价格波动问题研究[J].价格天地,2008(7)
3.陈艳飞.从粮价上涨看控制CPI的艰巨性[J].中国统计,2008(11)
4.敬艳辉,王晓辉.中国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协整分析:2001 - 2005[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9)
5.李朝鲜等.中国未来价格波动趋势及动因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2010
6.易纲.中国的货币供求与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1995(5)
7.张爱辉.流动约束、收入不确定性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与地区分异[J].商业经济研究,20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