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实施策略的探究

2017-11-03苏达

青年时代 2017年27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工匠精神实施策略

苏达

摘 要:“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从业者职业素养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何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更好地服务于打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值得探讨。在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内涵和价值的基础上,可以从落实教育教学各环节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发力。

关键词:工匠精神;养成教育;实施策略

一、前言

“工匠精神”是近年来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热议话题。“中国制造”需要有眾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来支撑,实现“制造强国”的目标,更需要有理念坚定、追求完美和极致的大国工匠来引领。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背景下,加强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实现职业教育人才高质有效供给,更好地服务于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特征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打造中国质量和中国品牌,对企业员工的技艺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素养十分急迫。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科技部部长万钢这样解读:“工匠精神,实际上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对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不能放松。工匠精神的培训,从教育抓起,抓职业教育。”对于怎样培育“工匠精神”,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认为:第一,教育是根本;第二,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第三,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第四,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可见,“工匠精神”应该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理念。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要从以下三个层次把握。

(一)从技术层次认识“工匠”的概念

“工匠”首先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是有技术专长的人,他们专注于一个行业,以其高超的技能而成为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如我国古代杰出工匠,建筑行业鲁班、李春等,医学行业华佗、李时珍等。又如我国当代大国工匠高风林、孟剑锋、顾秋亮、胡双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他们以高超的技艺和灵巧的双手,雕琢自己心中的梦想,成为“国宝级”杰出劳动者。

(二)从精神层次认识“工匠”的精神特质

每个工匠对自己的专业都具有独特的职业态度,他们坚持“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他们之所以成功,除了高超的技艺外,还有与之匹配的精神境界。一是执着专注,一生只做好一件事。二是精益求精,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三是创新进取,不断超越自我。包括艺无止境、推陈出新、勇攀高峰的进取之心。

(三)从人文素养的视角把握“工匠精神”

产品设计与制作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是优秀员工不可或缺的一体二面。尤其对工匠而言,人文艺术素养更为重要,如果没有高品位人文艺术素质,就不可能有端正的从业态度,就不可能有富有文化内涵的作品(产品),就不可能有专业上不懈的创新动力。

三、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是从业者职业素养的最高境界。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摆脱“唯分数、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制约,深刻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隐性价值,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全新思想理念。

(一)“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特征和灵魂

工匠精神是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其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状况直接影响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要打造“中国品牌”、提升“中国质量”,就要从人才培养的源头抓起,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为重点,加强文化基础教育,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将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这样,才能丰富职业教育的思想内容,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突显职业教育思想教育的特质。

(二)“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思想

受实用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职业院校过于强调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使职业教育处于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的学习目的停留在学艺技谋生的层次,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造成学生人格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使得职业教育走入终极教育、次等教育的误区。只有将“工匠精神”作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和内涵提升的重要指导思想,才会给职业教育带来全新的改变。

(三)“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重要的文化软实力

物质基础硬实力和文化建设软实力是职业院校综合实力的两个方面,其中,物质基础硬实力包括教学设施、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等要素,关乎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建设软实力包括育人理念、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等要素,关乎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与感召力。2015年《大国工匠》特别节目在央视的热播,引发了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高度关注。同时,作为“中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的职业院校也更加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由此可见,“工匠精神”是职业院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在全社会呼唤工匠精神、追求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的今天,正确诠释工匠精神,大力弘扬和实践行工匠精神,有利于改善职业教育的形象,有效提高职业教育的美誉度和招生吸引力。

2017年湘潭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吸引力与德育工作相关性对照表如表1所示:

表1 2017年湘潭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吸引力与德育工作相关性对照表

单位

项目 湘潭市工贸中专学校 湘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湖南省经贸中专学校 湘潭市

德育工作特色 团中央基层工作和

基层组织试点单位 湖南省青少年法制教育示范基地

省规划课题《日赞教育与中职学生endprint

健康成长的研究》单位 省教改项目《基于7S管理理念的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和《基于ISO9000标准的中职学校管理体系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单位 ____

招生计划 1 200 1 200 1 000 11 495

实招人数 1 245 1 412 1 159 10 024

计划完成率 103.8% 117.7% 115.9% 87.2%

四、全面了解学生“工匠精神”缺失的行为表现

(一)缺乏对事业的坚持坚守,频繁变换工作单位

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培养一线岗位中具有较高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培养一线岗位中具有较强实操能力的基础岗位需要的人才。因此,无论是高职还是中职,绝大多数职业院校毕业生都要从基层做起,但是由于缺乏对专业以及行业的正确认识,导致许多学生在择业时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的定位,出现好高骛远的情况,他们向往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单位和岗位,不愿到一线艰苦的环境去工作。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就会首选放弃,立马跳槽,导致他们的求职道路非常艰难,同时也影响了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满意度。

某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三个月内自动辞职原因统计表如表2所示:

表2 某职业院校学生工作三个月内自动辞职原因统计表

辞职原因 工资太低 工作时间太长 工作太累 福利待遇低

百分比 18% 37% 33% 12%

(二)缺乏把事情做到极致的耐心,满足于“差不多就行”

“工匠精神”强调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但在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中,一些学生精品意识不强,不是追求尽善尽美,而是满足于“差不多就行了”。这种做事心态导致学生实践效果大打折扣,制作的作品(产品)不够精细,直接影响了学生技能抽考成绩,最终影响到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对追求极致的从业准则的遵守。

2013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部分市州成绩如表3所示:

表3 2013年湖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抽查部分市州成绩

市州 会计 计算机应用

抽查人数 合格率(%) 抽查人数 合格率(%)

株洲 50 80 129 82.17

常德 109 94.5 262 65

永州 50 50 182 64.84

郴洲 10 100 139 63.31

娄底 82 71.6 146 54.86

湘潭 40 74.36 89 52.81

(三)缺乏对人文知识的追求,提升自我修养意识不强

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都是高考没有上本科线或中考没有上普高线的学生,因此,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不足,对职业院校的公共文化课程学习不能产生兴趣和激情。他们认为读职校的目的就是为谋生掌握一技之长,因而忽略对自身修养的提升,这些学生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进入企业后,他们设计的产品(作品)和实施的服务项目往往缺乏美感和文化内涵。

2016年某中职学校新生入学考试成绩统计表如表4所示:

表4 2016年某中职学校新生入学考试成绩统计表

统计项目 语 文 数 学 英 语

平均分 49.66 44.90 34.37

五、综合发力培育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改革全过程,并落实在课堂教学、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育教学环节中,使之形成强大的合力。

(1)将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主阵地。专业教师要深入用人单位调研,认真分析就业岗位对本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基本要求,将其融合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之中,在教学中适时渗透“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敬业意识、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等。

(2)将专业实训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径。各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实践教学一般不低于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0%”的要求,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创设职业化的实训环境;实习指导教师要按照行业规则和岗位手册相关内容的要求,加强实训巡视和技术指导,保证每个小组都能高质量地完成任务,着力培养学生质量意识、规范意识和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等。

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实习实训量化评价表如表5所示:

表5 职业院校学生毕业实习实训量化评价表

考核项目 考核标准 分值 自评分 考核分 备注

工作态度 认真负责,服务热情 10

工作精神 踏实肯干,吃苦耐劳 10

工作纪律 遵章守纪,服从指挥 10

安全生产 遵守操作规程,零事故 10

团队精神 与他人协作,尊重领导与同事 10

完成质量 按时完成任务 10

数据准确,操作熟练,做工精细 30

有特色,有创新 10

合计 100

(3)将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方面。發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德育教育主渠道作用,加强以诚信、敬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文化、艺体课程教学对学生的熏陶,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

(二)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配合。要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坚持“德技双馨”的育人理念,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为目标,在抓好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将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引入校园、引入课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要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让学生现场观察并模仿师傅工作,学习师傅优秀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逐渐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职业院校要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德育工作创新结合起来,注重“工匠精神”的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使“工匠精神”培育与技术技能传授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德艺双馨培养目标。

(三)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在师德师风建设上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师生的共同成长。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要义是管理者要严于律已、以上率下。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师文明修身的示范作用,加强师德师风评议考核,引导广大教师带头实践“工匠精神”,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任课教师要精心备课、按时到位、认真上课、详批作业,当好学生爱岗敬业的示范者。实习指导教师要严格执行学生技能考核标准,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既要注重技能,又要注重素养,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当好学生职业精神的示范者。班主任要带头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坚强自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好学生完美人格的示范者。

(四)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实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上

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切入点和制高点,构建富有“工匠精神”内涵特征的校园文化,实施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如建筑类职业院校要以弘扬工匠精神和传承鲁班文化为重点,按照国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要求,制作一批能够反映建筑类院校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的人文作品和艺术雕塑。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要以文化软实力建设为平台,利用每年的“职业教育宣传周”,通过职业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普通教育学校等形式,向全社会宣传“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宣传技术技能型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贡献,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匠精神读本[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版社,2016:37-123.

[2]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N].中国教育报,2016-05-13.

[3]陈劲.要有“互联网精神”,更要有“工匠精神”[N].解放日报,2015-04-17(14).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

[5]孙伟,米珍.建筑企业文化视域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endprint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工匠精神实施策略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
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