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与研究
2017-11-03戴征旺
戴征旺
摘 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全世界都在放眼未来,无论是国家还是在校大学生,都在共同探索、共同发展。目前,我国正不断重视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教育投入。在校大学生,也在教育的引领下加强专业技能学习并思考如何就业创业,贡献社会。立业是每个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本文将重点分析我国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现状,从多个角度研究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及企业改革,以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
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企业合作的培养人才模式一直在发展、探索、日益完善,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完善,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应的创业基础课程。不少具有先行创业思想的大学生,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创立了自己的产业。有的自主创业,有的在学校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创业。如何进行更好地人才培养教育,使教育更好的响应时代经济发展潮流,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研究与新的探索。
一、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的现状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对教育改革、高校企业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以下简称“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已不断深入,其优势显而易见,但也导致欠发达地区人才流失,发展环境相对劣势。这就出现了一个新的浪费现象——人才浪费、资源浪费以及“城市风化”现象。人才流往发达地区,加剧就业困难,欠发达地区有资源却无法利用,只是停留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人才集中促进了发达区域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依然没有更好的解决民生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就业困难,阻碍了国家经济水平的全面发展。笔者研究的方向就是推进相对落后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联动发展,多区域相互促进。首先就是相对落后地区对于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是以高校科研力量促进企业技术发展,企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同时带动教育水平发展的互利型发展模式。如今,已在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进行发展,不同地区不同高校发展现状存在差异,尤其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企业与大学在数量不多,质量相对不高,其校企联动性也不高。不少高校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存在阻力,只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教学学术水平上,以至于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与热情。部分企业也缺乏先进的合作意识,导致缺乏人才、缺乏竞争力与企业创新力,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笔者作为该模式的受益者,有许多自己的看法。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给学生提供了机会与平台,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在不同的情况下,依然存在许多局限性。
从校企合作模式的培养对象角度来看,一般情况下,只针对有创业意愿且具备一定专业水平的在校大学生。事實上,在创业氛围一般、大学生大多不具备相关认识与创业技能的情况下,会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因此,高校应不断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意识与技能的培养,其教育模式也应不断提高,与时俱进。据调查分析,在校大学生普遍愿意创业,但对相关创业技能得了解比较欠缺。笔者个人也希望创业技能课程能作为自己的“基本专业”,毕竟学习专业技能最基本的因素是毕业以后能够顺利就业,在保障物质条件的前提下贡献社会。尤其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要将创业技能学习摆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以便于大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专业技能,提高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应该主动投入,积极响应。该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多方面的发展,拥有高校科研能力的技术发展,不仅可以提升企业产品、产业的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减缓就业形势,具有正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经济教育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式。有利于高校同企业一起向专业型、精准型、集约型共同发展,避免人才浪费、资源浪费。给予在校大学生经济与平台的支持,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减少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从国家、地区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政策角度来说,应提高对留乡、留企大学生的政策优惠,鼓励并扶持大学生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创业。加大教育投入,以政策引导高校和企业向校企合作专业化发展。
从高校的角度来说,高校应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加强就业能力的方向。不断改革教育体制,加强专业与创业的联动性。尤其重视就业相对困难的专业,放宽入学条件,提供积极的帮助与引导。刺激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引导在校大学生主动与企业合作。加强多领域、不同专业的联动性,提供大的创业交流平台,鼓励不同专业合作创业,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比重。
目前,校企合作模式在不同地区的发展状态存在不同的阻力,有的高校只停留在帮助大学生“就业”而非创业,有的则缺乏专业联动性,有的企业并没有积极投入。针对多种问题,需要不断推进多方改革,共同响应,才能逐步做到互相促进。只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企业没有相应的政策优惠,企业对高校合作毫无热情,也存在阻碍。创业意识与氛围也应建立在不断探索、不断成功与失败的基础上。所以,改革要与时俱进、全面推进、共同响应,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合作共赢。
关于创新创业,笔者在访问一位正在创业的大学生时出现了争议。笔者问到如何理解创新创业,是先创新还是先就业?他回答先创新再创业,只有项目迎合社会经济新潮流,能正确开发新的消费热点才能创业成功。而笔者则持相反意见,回答他先创业再创新,创新对年轻人来说可能不是难事,但创业比创新则复杂得多。因为创业要考虑市场、资源、资金、管理、技术、政策和盈亏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而且成立企业需要多领域人才共同合作。很多大学生创业往往难在这里,有很好的创新思维,但不具备相对完善的创业思维,好的创新项目胎死腹中,这便需要尽早加强创业技能的学习。但事实上,两个角度的理解都存在片面性。当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新的科技、新的消费方式不断涌现,不断冲刷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如今的创业方式,有的非常简单,有的非常复杂,有的则是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有的则如昙花一现。所以,我们对待创新创业要以一个发展的眼光去理解。只有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创新创业战略,才能真正理解并发挥创新创业在当下最大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兰.校企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2]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成才之路,2015(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