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成都“非遗进校园”探索四川非遗保护新路径

2017-11-03施霞

青年时代 2017年2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施霞

摘 要:在国家政策、财政支持、领导人的重视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已迈进“巩固抢救保护成果、提高保护传承水平”的纵深发展阶段。近年来,“非遗进校园”成为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措施之外较为普遍的非遗保护手段。本文试图关照“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梳理成都市这十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发展与变化,从这十年推进中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出一条有益于四川非遗保护的“非遗进校园”之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保护路径

近年来,经过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数字化保护措施的实施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非遗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今后的保护实践中,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代价值判断,科学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完善保护工作机制等,都需要不断地深入思考,以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化保护进程。

2007年5月,成都市在首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就开始实施“非遗进校园”,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实施,伴随“非遗进校园”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从最初的仅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而逐渐趋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从而让“非遗进校园”迈向一个理论与实际深入融合的新阶段。因此,梳理“非遗进校园”这些年發展与实践的得失,对下一阶段“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进一步实施与开展,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化保护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试图关照“非遗进校园”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梳理成都市这十年来“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发展与变化,从这十年推进中的经验与不足,探索出一条有益于四川非遗保护的“非遗进校园”之路。

一、“非遗进校园”的现实意义

我国的《非遗法》第一条将立法宗旨高度概括为三句话,即“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在第四条规定了保护非遗应当“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见,非遗保护在落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战略思想和国家发展方略中,在与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鉴”中,有其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作为文化遗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充实我们共同体的文化,而且来自于本土、来自于民间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线索,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文化从哪里来。可见,非遗教育、文化认同有助于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自觉。

二、成都“非遗进校园”的实践道路

从2007年5月成都市实施“非遗进校园”活动,迄今已有10年。在这10年中,成都市的非遗教育发展得比较成功。越来越多的普通学校自觉地探索非遗教育,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让代表性项目进校园展示、表演,从而扩大非遗宣传、丰富校园文化。

一是从“非遗进校园”的范围来看,成都市“非遗进校园”活动从城市普及到乡村。川剧进校园、剪纸进校园、曲艺进校园等不胜枚举。成都市区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非遗项目的展示宣传、知识普及、技艺传承,达到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比如,成都52中,邀请蜀绣传承人到学校教学生蜀绣;成都马鞍山小学开展了清音课程……在普及城市的非遗教育之时,乡村少年也没有被落下。成都许多乡村学校都结合各自的地域特色,建成了一所所各具特色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川剧、清音、火龙灯舞、剪纸、铜丝画、编竹篮竹筐……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项目,竞相走进乡村学校少年宫,不仅使孩子们学到了知识,更传承和延续了地方文化传统。非遗教育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教育获得了长足、蓬勃的发展,成为非遗保护的一大亮点。

二是从“非遗进校园”的发展来看,成都市“非遗进校园”经历了不定期到常态化,乃至课程化的发展阶段。从2007年开始的“非遗进校园”,刚开始只停留在展演宣传、知识普及阶段,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相关专家学者不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展览、展演等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随着活动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与学校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将某项非遗技艺开设为“校本课程”,并结合这些年的课堂实践经验,编写教程,使得学校非遗教育课程化、系统化。

三是从“非遗进校园”的方式来看,成都市“非遗进校园”从纯输入转变为输入带输出。在成都市政府的重视与帮助下,目前成都已经评选出2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在保护机构和传承人的积极支持下,学校立足当地的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是在课堂上开展非遗学习,还将习得的非遗成果通过各种表演、展览的方式呈现在大众的面前,开展了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非遗传承进校园”活动。

四是从“非遗进校园”的研究来看,成都市各大学校不只是将非遗教育停留在展演展览或者学习上,而是开始针对不同群体进行针对性、指导性的教学与挖掘,尤其是小学的非遗教育,在确定了传承的非遗项目后,很多小学开始尝试将非遗教育与传统学校科目相融合,并进行了课程教改设计的研究,试图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探索中,建立适合小学生的非遗教育体系。成都人民北路小学传承项目成都木偶戏,结合了美术科教学开展木偶制作的课堂教学,设置有《纸袋偶的制作》《袜偶的制作》《废报纸扎制偶》等学习内容,同时结合课本剧、校园剧开展校园人偶歌舞表演、班级手偶表演、杖头偶队列表演等,让孩子们认识木偶、爱上木偶。

成都市非遗教育,尤其是小学非遗教育已经探索出一条切实发展的道路,不再只停留在展演展览或是学习上,而是针对小学生这一群体进行了针对性、指导性地教学与挖掘。并在带动和激发孩子投入对本土文化的兴趣爱好时,通过亲子互动活动,让更多的家长加入到非遗传承队伍中,扩大了非遗教育的受众面。endprint

三、四川非遗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从成都非遗教育的实践道路来看,中小学的非遗教育渐渐步入了学科交叉、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多维系统。但非遗教育不能只止步于中小学教育阶段,从纵向来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包含中小教育,也包含了高校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如果说义务教育学校的非遗教育解决了非遗教育使全体学生“知”,部分学生“会”,那么还要迈入以此为专业技能的学生“精”的阶段。因为非遗研究、非遗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以及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都是非遗教育的必然使命,也恰恰是目前非遗教育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一)立法指导与规范学校开展非遗教育

依据学校性质与群体的不同,各级各类学校的非遗教育目标有所差异,其教育教学内容也不一样,包含了不同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非遗知识的介绍宣传;代表性项目展示(包括设立场所);代表性項目的技艺学习、传承;代表性项目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非遗研究(包括非遗的文化、科技研究、保护方法研究、管理研究和跨文化的非遗比较研究等);非遗从业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如传承人进修提高、非遗师资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培养等);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当前,急需对非遗教育进行总体、顶层的研究,形成共识,作出设计规划,以便于各具体非遗教育的推进、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按《非遗法》的要求,出台有关规定,以指导和规范学校开展非遗教育,建立非遗教育长效性的日常制度化。

(二)立足本地非遗,与当地学校建立非遗传承基地

成都市20所非遗传承基地的授牌,开创了小学非遗教育的一个有效路径。四川省县级非遗项目有5 076项,县级以上传承人4 326人。一大批川剧、蜀锦、蜀绣、绵竹年画、藏族唐卡、彝族火把节和羌绣等一批具有四川民族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活跃在四川这块土地上,绵竹年画博物馆、蜀锦织绣博物馆、茂县中国羌族博物馆、甘孜州非遗博物馆、茂县古羌城非遗展示中心、色达县格萨尔艺术展示中心、北川羌族博物馆和青神竹编博物馆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非遗博物馆、展示中心、传习所也已建立。非遗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这些资源及传承人,积极开展非遗教育的课本编制、现场体验等一系列传承活动,不仅可以发挥这些传习所作为传承发展非遗项目的载体作用,还能丰富与储备未来的传承人选。

(三)积极探索高校以及职校非遗教育,着力解决非遗文化传承问题

从成都市的实践道路来看,小学非遗教育已覆盖并培养了一大批“会”非遗技能的小传人,如何在后续的学校求学,甚至专业设置上推进这批热爱人真正转化为非遗传承人,而非单纯的喜爱者、体验者,真正在后续的非遗传承中继续深入,也是目前非遗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而这也是非遗传承人培养的长久之道。目前,绝大部分非遗“进校园”活动,主要是将一些非遗保护项目以展演和展示的方式介绍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中,更多属宣传的手段,较少进入课堂和教材,变为文化传承由知识普及到技能培训再到学术传播等更为深广的领域。

成都在非遗课程开发方面已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做得非常不错,但后续中学,乃至职业学校甚至大学教育的开展就显得苍白了很多。尤其是大学的非遗教育,仍然停留在展演以及知识普及方面,在学科的交叉探索以及研究交流上还需要加强。因此,非遗教育在进课堂、进教材之后,还要逐步进课程(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进学科(非遗新学科、交叉学科列入学科目录)、进专业(在学科群基础上形成新的专业或职业方向)、进社会(学校参与非遗的社会教育与研究),力求建立覆盖全体学生、体系完整、联系社会的学校非遗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重庵.非遗保护、文化认同与非遗教育——纪念<非遗法>颁布实施五周年[N].光明日报,2016-7-29(5).

[2]张凡.“非遗进校园”深意何在[N].中国文化报,2017-05-05.

[3]陈思琦.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校园中的传播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5(7):79-82.

[4]杜红艳.“非遗”牵手高校的理性思考——浅谈地方高校设立“非遗”专业的困惑及解决途径[J].陕西教育,2012(7):60-62.endprint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