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文阅读指津

2017-11-03王旭东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7年9期
关键词:基业祖宗变法

王旭东

在中国的文化史中,苏轼是最聪明最有才气的人。研究苏轼的王水照教授说:“苏东坡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才,人类知识和才华发展到某方面极限的化身。”《周东迁失计》充分展示了苏轼高超的史论写作水平,值得细细品味和领悟。

借史申论,远谪儋州不忘济世之志。本文作于苏轼谪居海南期间,约在北宋绍圣四年至元符三年(1097-1100年)。自绍圣元年起,宋哲宗亲政,决意延续神宗政策变法图强。随着被压抑已久的变法派官员再次掌权,针对旧党官员的政治清洗运动接连不断。苏轼也因之连续遭遇贬谪、流放:绍圣元年四月壬子,苏轼落职知英州。六月甲戌,诏谪惠州。四年闰二月甲辰,责授琼州别驾,移昌化军安置,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生活。尽管此时的苏轼境遇悲催,可他的济世之心仍在,借史申论就是他表达政治主张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字面上看是谈论平王东迁的错误,细读不难看到其中流露的政治观点。

引用开篇,开门见山观点掷地有声。苏轼先引《史记》原文开篇:“学者都说周伐纣王,之后定都洛邑。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周武王营建了洛邑,周成王派召公留守洛邑,占有了九鼎,而周又回到故都丰、镐。到了犬戎打败周幽王,周才东迁到了洛邑。”随后,苏轼用“苏子曰”的形式提出论点:“周朝的失策,没有像东迁这样错误的。”把周的衰亡归咎于平王东迁,“从平王到周朝灭亡,并没有特别无道的君王。周灵王圣明贤德,诸侯服从进贡,然而最终也没能振兴周室,这是东迁的过错啊”。他认为周朝先贤经营洛邑“非有意于迁也”:“从前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把九鼎迁到洛邑,周成王、周公又增广营建。周公去世后,君陈、毕公先后留守洛邑,是为了增加周王室的威权,并非有东迁的想法。周公想要葬在成周,而周成王把他葬在了毕,这哪有东迁的想法呢?”暗示周平王东迁是违背祖宗本意的。

比喻论证,崽卖爷田读者换位思考。在文章的第三段苏轼做了一个比喻:“现在那些富裕的人家,留给子孙后代的东西,只有田宅罢了。即使遭受不幸而败落,顶多靠借贷生存,然而终究不敢动议卖掉田宅。现在平王把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祖宗基业全部放弃,这就是一旦败落就卖掉田宅的做法。夏朝、商朝统治天下,都有五六百年,他们先王的品德,没有超过周朝的,之后他们败落的情况,也不逊于周幽王、周厉王,可是他们却到了桀、纣时才灭亡。他们没有亡国的时候,天下诸侯都尊崇他,不像东周名存实亡。这是为什么呢?是不卖田宅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以“一败而鬻田宅”作比喻,就是想说“东迁之缪”正在于违背祖宗本意、背弃祖宗基业,而“不鬻田宅之效”一句更是明确指出保守祖宗基业才是王朝延续的关键。

举例论证,逻辑严密说理无懈可击。接下来的第四段,苏轼排除了盘庚迁殷、古公迁岐、卫文公渡河及齐、晋迁都的事例,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总结为“避寇而迁都,未有不亡;虽不即亡,未有能复振者也。”随后,他以诸多遇寇不迁都而兴、避寇迁都而亡的事例,论证并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周之失计,未有如东迁之缪者也。”

设身处地,正反对比提出解决方案。苏轼以群蛮叛楚和蘇峻之乱后,蔫贾和王导的对策为正面材料,提出自己的主张,即保守祖宗基业、推行祖宗良法美政才能巩固江山社稷。文中用一个假设指出了这一点:“周平王初年,周朝虽然比不上强大的楚国,难道还不能胜过衰弱的东晋吗?假使周平王有一个王导(这样的国相),定下不迁都的计策,收拢故都丰、镐的遗民,学习、遵循文王、武王、成王、康王的治国之道,凭借这样的形势面对山东的诸侯,齐国、晋国虽然强大,也不敢有背叛之心,而秦国凭什么敢称霸呢?”后面,又列举了魏惠王、楚昭王、顷襄王、考烈王、董卓、李景等反面材料,论证避寇迁都则必亡。

陈寅恪曾说:“苏子瞻之史论,北宋之政论也。”如果我们以政论文的视角来审视此文,就会发现苏轼表面上在讨论迁都问题,实际上却是借古讽今,批评变法派“尽弃祖宗基业”。苏轼不仅两次上书皇帝反对变法,而且在《拟进士对御试策》一文中,明确提出“必畏天,必从众,必法祖宗”。尽管苏轼的政治观念随宦海沉浮有所调整,但谨守祖宗之法的观念却是贯彻始终,而《周东迁失计》中流露出的也正是保守祖宗基业、批评变法派的观点。endprint

猜你喜欢

基业祖宗变法
朱继南:坚守,只为打造裕纶百年基业
王艺澄:赓续基业 开拓未来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被一只鸟喊祖宗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南海,我的祖宗海
主业·基业·创业
基层工作是关工组织的基业
奶奶的宝贝鸡
我的同桌——“猫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