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青春
2017-11-03黄书满
黄书满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到《中国成语大会》,从《中国谜语大会》到《中国诗词大会》……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尤其是今年春节,《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引发巨大影响。据央视数据显示,节目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在电视荧屏上追寻“文化原乡”,在唐诗宋词中激活文化记忆,一股“诗词热”给人们留下深深的思考。
今天,我们在畅游书海、追逐梦想的路上,该怎样以诗词的名义演绎青春?又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我们也许登不上《中国诗词大会》的竞技场,却也能给自己找到舞台,让诗意飞扬。
趙雨琳(初二学生):我是一个爱诗的女孩,从上幼儿园起就开始背诵,现在已经会背近百首古诗词了。每次看《中国诗词大会》,我都很兴奋,一边听主持人“抛砖”,一边在电视旁“引玉”。爸爸妈妈也爱看这档节目,就连70岁的奶奶也能吟诗。节目现场比拼激烈,家庭气氛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为选手晋级而高兴,为自己能说出答案而窃喜,为奶奶白发苍苍仍坚持背诗而雀跃……这个节目给我带来太多惊喜,也激起了我的学习热情。甚至,我梦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节目现场,与其他选手一决高下。
陆佳铭(初二学生):的确,这是一档非常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与其说导演策划得好,不如说诗词太有魅力了。很多人从小就接触古诗词,或多或少都会背一些,这也充分说明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然而,有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些看似熟悉的诗词一旦深究起来,就不知关键词、重点句何意了。其实,看比赛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档节目使我收获很大,也加深了我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理解。
王海龙(语文老师):我国是闻名世界的诗词大国,而且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在家庭教育中,古诗词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很多孩子的学习都是从背儿歌、背古诗词开始的。《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非常好的节目,以竞技的方式学习古诗词,传播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回归“诗歌原乡”,这是相当有必要的。我也建议广大中学生多抽时间看这样的电视节目,一方面巩固诗词知识,另一方面增强爱国热情,提升个人修养。不能只“热”一时,而要长久地持续下去,使诗词情怀延绵不断。
李诗语(初二学生):古诗词是诗人表达情感的载体,也浓缩了诗人的魂。从古诗词中,我们能读出诗人的情怀,也能找出诗人的理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的魂,他的魂淡雅而坚贞。“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是李白的魂,他的魂豪爽而张狂……打开历史的书页,那些文人墨客正以自己的方式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他们在历史上描下了重重的一笔,人已去,而魂犹在。今天,我们仍能从古诗词中读出诗人的魂!
赵一航(初三学生):我们学过很多古诗词,每一首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古诗词不仅用来抒情,还能达意,成为传播文化的符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伴随着一滴清泪、半杯浓茶,我曾咀嚼他的生命绝唱——《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表达了他怎样的忧国忧民!“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这表达了他怎样的高尚节操!“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表达了他怎样的坚定信念!他对楚怀王的忠心,天地可鉴。他有一腔报国热血,却无处施展才华,最终只好纵身一跃,融入了汨罗滚滚的江水中……他虽然远去,可是人们依旧记着他,并以包粽子、划龙舟等习俗加以纪念。
孙宁阳(初三学生):古诗词让我们听到了不同的声音。“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自信的声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是刘禹锡屡遭挫折却不向命运低头的声音。“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是苏轼渴望保家卫国的声音……人生百态,在纠结中总要有一种声音伴你而行,这便是坚强放歌的声音。如今,选手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展示出自信阳光的一面,让古诗词长出翅膀飞到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爱上古诗词,传播古诗词。
王 莉(语文老师):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了学古诗词的重要性。而一个知识渊博、富有文化底蕴的人,往往能很好地驾驭古诗词。屈原、陶渊明、李白、陆游、岳飞、辛弃疾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他们用诗词传递心声,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人们在写作、演讲时经常会引用古诗词来增强表达效果,使文章内容丰富,使演讲更有张力。因此,我觉得背古诗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哪怕背起来很吃力,也要加强训练,查找资料,积极理解。
[议诗词]
古诗词引力波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了一批活力四射的中学生,他们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赞许。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武亦姝、文来中学的侯尤雯、上海中学的姜闻页等,这些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让青春绽放出夺目的光华。武亦姝说,诗词能和她建立精神交流,影响她的心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甚至影响了她的人生观。这说明,诗词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可以对青少年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成语大会”到“诗词大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的电视节目备受青少年关注。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古诗词仍具备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的特质,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引力波。“古诗词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更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水平。一个喜欢古诗词的人,大都对历史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以古诗词为原点,加强国学知识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促进语文学习。”辽宁省实验中学孙延堂老师还说,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古诗词作为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并通过集体朗读、课堂讲解、课后背诵等形式进行推广。这说明了古诗词的教育功能越来越显著。而且,语文教材还设立独立单元专门讲古诗词,诗词默写和诗词阅读已成为中考考点之一。据统计,目前在上海中小学生语文课本中,与古诗文相关的教学内容约占30%至40%。而且,上海各区正逐步将古诗文教育纳入拓展型课程体系。不仅如此,受《中国诗词大会》模式影响,很多地区纷纷举办类似的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进来,得到诗词的浸染和熏陶。
总之,背古诗词只是一种形式,理解其意才是关键。读诗赏词,走进诗人词人内心,并学会借鉴和运用才更有现实意义,更能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用诗词]
妙用诗词写作文
妙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使读者产生联想和思考,彰显文章的底蕴。那么,如何使用古诗词来为作文增光添彩呢?
1.以古诗词为题。拟标题的方式有很多,或富有文采,或结构整齐,或巧妙设问,或引用诗句。引用诗句,可以耀人眼目,使标题更有诗意。比如,以“月是故乡明”为题,来写思乡之情就很不错。“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名句,将其作为标题,既有亲切之感,又使表达富有韵味。“更上一层楼”是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名句,以其为题,可以写名人的成长故事、自己的求学经历、家庭的美好生活、同学之间的真挚友情……
2.以古诗词为题记。题记一般在百字以内,形式比较灵活。相比之下,古诗词的出镜率比较高,一方面是同学们有这方面的积累,可以信手拈来;另一方面是古诗词均为经典之作,更具有代表性。如果以“化蝶”为题,写自己是一条毛毛虫,盼望变成一只在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就可以引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题记,点明文章的寓意,表达不懈追求。
3.以古诗词开篇。常见的开篇形式有开门见山、对话导入、释题入篇、巧用修辞、引用诗文等。以古诗词开篇,不仅能增加文章的内涵,还能表明你是一个有文化积淀的人。以“爱国”为主题,可以这样开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人以豪迈的气概书写了生命的辉煌,今人更要具有这种精神,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篇引用的这两句诗,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这样的诗句使开头显得意蕴深刻,不至于枯燥乏味。
4.以古诗词写景。纵观古诗词,有很多句子都是描写景物的,借景抒情也是诗人的一贯手法。以“春天”为例,杜甫的《春夜喜雨》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孟浩然的《春晓》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些诗句都以“春天”为背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怀。写景时,我们也可以引用相关诗句,从而渲染一种情境。比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场春雨过后,树变得更青了,天变得更蓝了,水变得更清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人们走来,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5.以古诗词议论。论证时,引用古诗词也比较常见,这被称为“引证”。引用的古诗词如果单独出现,便属于“讲道理”;如果融入事例中,就是“摆事实”,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如:“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乌江,想起当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迈,凄惨地笑了笑。有何顏面见江东父老?连自己最爱的虞姬也保护不了。古道记录着历史的印记。”引用古诗词,不仅可以使论据更加丰富,也可以使说理更加深入。
6.以古诗词抒情。行文时,将一些富有情感的古诗词引用其中,会使文章情思绵绵,韵味无穷。比如:“南唐后主李煜是一个卓绝的诗人,却不是一个政治家。被俘后,他整天哀思不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他作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编后语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淡去,反而成为现代社会的文化焦点。这充分说明古诗词有着无穷的魅力。而且,古诗词在国外的接受度,可能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在一些论坛上,很多学中文的外国网友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外国人不仅涉猎广泛,有的还见解深刻,让人颇感惊喜。相比之下,我们更要将古诗词发扬光大,一代代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