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2017-11-03刘伟明黄立飞何贤彪刘也楠

农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基部耕作甘薯

刘伟明,黄立飞,何贤彪,刘也楠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510640;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317000)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防控技术研究

刘伟明1,黄立飞2,何贤彪3,刘也楠3

(1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广州510640;3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临海317000)

为了有效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2012—2016年开展其病原菌鉴定、发病规律调查和防控试验。结果表明:引起台州及其周边地区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害有: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以及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试验病区甘薯发病是以病原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害为主,该病害多在6月底7月初始发,8—9月雨水多湿度大的情况下盛发,严重的产量损失达50%以上甚至绝收;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有机肥等农业防控措施都不能降低发病率和产量损失,而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则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减轻其为害损失;抗病育种已筛选到了抗病材料YA3008;药剂试验筛选到的32.5%阿米妙收对病害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是采取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综合防控措施。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白绢病;茎枯病;茎腐病;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综合防治

0 引言

甘薯兼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特点,具有高产、稳产和用途广等优点。发展甘薯产业对促进粮食安全,丰富营养、健康食品,以及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都具有重要作用[1-2]。台州市是浙江省主要甘薯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34万hm2左右[3],从2010年开始,在台州及其周边地区出现了甘薯茎基部发病变褐(或黑),并逐渐坏死,中后期薯块出现腐烂,甘薯产量明显下降,轻则损失50%左右,重则几近绝收,严重影响了薯农的收入。2012年以来,甘薯茎基部腐烂病逐年加重、蔓延的趋势明显,严重影响了当地甘薯产业的发展[4]。台州市处于南北薯区交接带[5],属于南北病害混合发生区域,近期研究在台州或其周边地区新发现了甘薯白绢病(Sclerotium rolfsii)[4,6]、甘薯茎腐病(Dickeya dadantii)[7-9]和甘薯茎枯病(Rhizoctonia solani)[10]等病害,而且甘薯茎腐病2016年被增列为浙江省检疫性病害;研究表明,这些病害的发生都能引起甘薯茎基部腐烂症状。为了有效防控甘薯病害,2012年以来,本研究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对其发病规律进行了调查,在病区进行了抗病品种筛选,以及栽培措施和化学药剂等防控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田间试验于2012—2016年在台州市临海市东塍镇沙溪下村完成。

1.2 试验材料

供试甘薯品种‘浙薯13’、‘浙紫薯2号’、‘浙薯75’等,以及其他甘薯新品系、高代材料和低代材料均为浙江省农科院选育、提供。

1.3 试验方法

1.3.1 病害症状与病菌分离 根据田间自然发病植株进行病害症状描述,2015—2016年间多次采集台州市临海市东塍镇沙溪下村甘薯田块典型病株和台州及其周边区域8个县市(区)的病样,采用黄立飞等[8]方法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

1.3.2 不同耕作制对甘薯发病的影响 2012年,采用6种耕作制、5种不同前作(见表1),试验设3个重复,共18个小区,随机排列,四周设保护行,小区长宽为5 m×2.6 m,净面积13 m2。长向分6行,行距0.83 m,每行种9株,株距0.25~0.30 m,6行共54株,相当于41550株/hm2(所有田间试验小区相同)。收获时田间逐株调查茎基部发病的植株计算发病率,称取健康薯块的产量(下同)。

表1 不同轮作耕作制对甘薯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

2013年开始,连续4年定点开展不同轮作模式(见表2)对甘薯病害和产量的影响调查,每个轮作种植模式的面积不少于667 m2,以连年种植甘薯为对照。2016年除“甘薯—单季稻—小麦—单季稻—甘薯”轮作模式的甘薯品种为‘浙紫薯2号’外,其他不同轮作模式和对照的甘薯品种均为‘浙薯13’,各不同轮作模式的甘薯扦插期为5月下旬—6月上旬,11月上中旬收获时田间取3点、每点30株调查甘薯茎基部发病的植株计算发病率,并对整个田块测产。

1.3.3 不同扦插期对甘薯发病的影响 2014年分6期扦插甘薯(见表3),每1期设3个重复,供试甘薯品种为‘浙薯13’。其他管理措施与大田常规栽培相同,10月31日收获。收获时调查发病率和测定产量。

1.3.4 脱毒苗、地膜覆盖及有机肥对甘薯发病的影响2014年,设脱毒苗露地栽培不施有机肥、脱毒苗露地栽培施有机肥,脱毒苗地膜覆盖不施有机肥和非脱毒苗露地栽培不施有机肥等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供试甘薯品种为‘浙薯13’,6月7日扦插,10月31日收获。收获时调查发病率和测定产量。

1.3.5 田间病圃抗性鉴定 2014年和2015年对6个品种(系)在病圃进行了抗病鉴定,试验设3个重复。此外,2015年同时对221个低代材料在病圃进行了抗病鉴定,每个材料5个单株重复。2016年对5个品种(系)和上年抗病性表现较好的2个材料进行抗病鉴定。鉴定试验根据天气情况多在6月下旬扦插,11月中下旬收获。收获时调查发病率和测定产量。

表2 不同轮作耕作制对甘薯病害和产量的影响

表3 不同扦插期对甘薯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

1.3.6 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控试验 2015年,利用阿米妙收和拿敌稳在内的4种药剂,设单用或合用4种方式,即32.5%阿米妙收、75%拿敌稳、30%恶霉灵单用和30%恶霉灵+50%多菌灵合用,浓度均分别设50倍液、100倍液、200倍液、500倍液和1000倍液,以用等量清水对照(CK),试验设3个重复。各处理分别于6月25日、7月4日、7月12日在甘薯茎基部喷施,甘薯扦插期6月16日,收获期11月27日。收获时调查发病率和测定产量。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 2003和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鉴定

甘薯茎基部腐烂病在台州市6月底7月上旬开始发病,首先在甘薯茎基与地面接触部位出现水渍状褐色病斑,皮层腐烂稍凹陷,病部表面长满白色菌丝(见图1),在雨水多湿度大的条件下,茎基部成暗褐色坏死状,表面密生大量赤红色颗粒状物,即病原菌的子囊座(见图2)。此病在8—10月盛发,天气多雨土壤潮湿时,茎基部病斑逐渐向上蔓延,茎叶发黄并逐渐枯死;病斑向下发展,致使甘薯块根腐烂,严重时,几乎绝收。2012—2015年该病在台州的危害逐年加重,2016年,发病较2015年有所减轻,可能是由于6—7月的天气干旱,然而仍有一些田块发病率达到100%,产量损失较大,但相比前几年的产量要高。

通过连续2年对台州市临海市东塍镇典型病样进行分离鉴定表明,病原菌为茄病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田间看到的赤红色颗粒状物为病原菌(F.solani)的有性态(Nectria haematocooca)。因此,在当地引起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病原菌主要是茄病镰孢菌(F.solani)。

图1 发病初期

图2 发病后期

2.2 不同耕作制对甘薯发病的影响

2012年进行了隔年不同耕作制、不同前作对甘薯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调查。如表1所示,采用6种轮作方式、5种不同前作栽培的甘薯,发病率变幅33.13%~61.04%,其中前作为冬季休闲田的发病率最低,前作为油菜的发病率最高,产量变幅12169.5~19516.5kg/hm2。统计分析表明,采用不同耕作制的甘薯发病率与产量差异不显著,此外薯块的产量与发病率相关性不明显。可见,不同耕作制对降低甘薯发病率增加产量的作用不明显。

2016年对连续4年的不同轮作耕作制对甘薯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进行调查。如表2所示,4种不同耕作制的甘薯发病率与对照一样均为100%,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2016年的甘薯发病率(见表2)比2012年的甘薯发病率(见表1)显著提高了;不同轮作耕作制的甘薯产量变幅为10714.5~18444.0 kg/hm2,以“甘薯—单季稻—小麦—单季稻—甘薯”轮作耕作制中甘薯‘浙紫薯2号’的产量最低,对照产量为13577.0 kg/hm2。虽然不同品种、不同扦插期等因素对甘薯产量有所影响,但从总体上看,本定点调查连续4年的几种不同轮作耕作制对降低甘薯发病率、增加产量的作用同样不明显。

2.3 不同扦插期对甘薯发病的影响

2014年分6期扦插甘薯(见表3),结果表明:1~4期扦插的甘薯发病率达100%,第5期为95.9%,第6期为77.8%,以第6期为最轻,可见,随着扦插期的推迟,甘薯发病率有减轻的趋势。但是产量以第5期14349.0 kg/hm2为最高,第1期的2682.0 kg/hm2为最低。由于第6期扦插期过迟,薯苗本身生长就比前几期差,尽管发病率较低,产量不及第4期,但高于1、2、3期。因此,甘薯扦插期应以6月下旬为宜。

2.4 脱毒苗、地膜覆盖及有机肥对甘薯发病的影响

2014年,如表4设立了4个试验处理,发病都十分严重,发病率都达到了100%,产量变幅在4039.5~6180.0 kg/hm2。虽然利用脱毒苗露地栽培,不管施不施有机肥,产量都高于对照(GB4),但是最高产量即处理3仅6180.0kg/hm2,没有经济效益,可见不同栽培方式对降低甘薯发病率及增加产量的作用不明显。

表4 不同栽培方式对甘薯发病率和产量的影响

2.5 田间病圃抗性材料鉴定

2014—2015年,对6个品种(系)做了抗病鉴定,如表5所示,2014年,‘4-39’发病相对较轻,发病率为89.4%,产量为7320.0 kg/hm2,然而‘浙薯75’发病率100%为最高,但产量也最高。2015年,又选择了5个甘薯品种(系)和高代材料。7月上旬就开始发病,至9月初发病率达100%,茎叶死亡,收获时薯块少并腐烂,有2个品种绝收(见表5)。鉴定到‘浙薯75’和‘乐清种’较为耐病,其他品种(系)感病严重损失大。

表5 甘薯不同品系的田间甘薯发病率和产量

此外,2015年对221个低代材料进行了抗病鉴定圃鉴定,结果表明仅有11个材料的5株薯苗中1株及1株以上不发病,其他供试的210份材料的5株薯苗均全部发病与绝收。

2016年,选择了上年抗病性表现较好的‘YA3007’、‘YA3008’2个低代材料,与其他甘薯品种(系)再次进行抗病鉴定,结果‘YA3008’表现仍然比较突出,发病率为17.9%,产量达38542.5 kg/hm2(见表5)。

2.6 不同药剂的田间防控试验

30%恶霉灵WG单用和30%恶霉灵WG+50%多菌灵WP合用的各处理的防效均不好,30%恶霉灵WG单用的5个处理浓度的发病率的变幅为99.8%~100%,产量变幅为300.0~1561.5 kg/hm2;30%恶霉灵WG+50%多菌灵WP合用的5个处理浓度的发病率均为100%,产量变幅为2031~6094.5 kg/hm2。

防控效果相对较好的是阿米妙收,以32.5%阿米妙收100倍液为产量最高,达到16861.5 kg/hm2(见表6),比32.5%阿米妙收500倍液、1000倍液分别增产189.72%和168.00%,相当于对照产量699.0 kg/hm2的24.12倍。拿敌稳虽有一定的防效,但拿敌稳药液可能会造成药害,若使用不慎,则不仅对当季甘薯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而且对下一季的油菜,甚至再下一季的甘薯生长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在2016年选用8种常用杀菌剂和1种土壤消毒剂对甘薯茎基部腐烂病进行了田间防控比较试验,发现施用多菌灵加农用硫酸链霉素防效最好,达77.7%,平均产量26869.2 kg/hm2(另文)。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来自台州及其周边地区8个县市(区)的100多个甘薯病样分离鉴定发现,存在F.solani、F.oxysporum、D.dadantii、S.rolfsii和R.solani等多个病原菌,但以F.solani的分离比例最高(另文)。这些病原菌都能引起甘薯茎基部腐烂。

茄病镰孢菌(F.solani)常常引起甘薯的根腐病,但本研究分离得到的茄病镰孢菌(F.solani)所引起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症状与传统的根腐病症状多从不定根的尖端或中部形成黑色病斑、甘薯根系逐渐腐烂等有明显不同[11-13],该病首先是从甘薯茎基部开始侵染,并在病茎表面产生赤红色的子囊座。因此,病区的甘薯茎基部腐烂病是否是茄病镰孢菌(F.solani)不同生理小种或致病型导致的症状差异,还是同样病原菌在不同地理区域间引起的病害症状差异还需进一步分析鉴定。

表6 不同药剂不同浓度对甘薯病害的防控效果

研究发现,采用不同耕作制、脱毒苗扦插、地膜覆盖和施有机肥等栽培措施并不能降低发病率和减少产量损失,而适当推迟甘薯扦插期至6月底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产量损失,这可能是由于推迟扦插期致使甘薯生长后期,随着气温下降对病害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使病害的危害期缩短。笔者曾利用早熟甘薯进行甘薯早收避甘薯紫纹羽病栽培,取得了很好的增产增收效果[14-15],而近几年来,选择早熟甘薯品种,适期早插,于9月前收获,一般产量仍可达25500~30000kg/hm2[16-20]。因此,可以进一步探索采用早熟甘薯早收栽培,达到避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影响。

研究鉴定到甘薯‘浙薯75’和‘乐清种’较为耐病,虽然其发病率达到100%,但仍然能够获得一定的产量;抗病育种筛选到的低代材料‘YA3008’已连续2年表现为较好的田间抗病性,产量高达38542.5 kg/hm2,这也显现了抗病育种的良好前景。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使用32.5%阿米妙收SC 100倍液处理,产量16861.5 kg/hm2,相当于对照产量699.0 kg/hm2的24.12倍,然而,大幅度提高阿米妙收的施用浓度虽能提高防控效果,但这样高的施用浓度将对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何种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综合5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认为,防控甘薯茎基部腐烂病的策略、途径是采取以选育与应用抗病品种为基础,以农业防控和化学防控为辅助的综合防控措施。

[1]刘庆昌.甘薯在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中的重要作用[J].科技导报,2004(9):21-22.

[2]周郑坤,郑元林.甘薯营养价值与保健功能的再认识[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4):16-19.

[3]浙江农业大学作物栽培教研室.作物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51-252.

[4]何贤彪,刘伟明.甘薯白绢病防治试验初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5(2):133-134.

[5]谢逸萍,孙厚俊,邢继英.中国各大薯区甘薯病虫害分布及危害程度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8):121-122.

[6]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等.甘薯白绢病病原菌的鉴定[J].植物保护学报,2013,40(6):569-570.

[7]张敏,余继华,卢璐,等.台州新发现甘薯茎腐病[J].植物检疫,2016(3):84-86.

[8]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等.我国甘薯新病害茎腐病的研究初报[J].植物病理学报,2011,41(1):18-23.

[9]黄立飞,罗忠霞,房伯平,等.甘薯茎腐病的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1):118-122.

[10]Lifei Huang,Boping Fang,Shaojun Ye,et al.Rhizoctonia solani AG-4 HG-I Causing Stem Rot of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in China[J].Plant disease,2017,101(1):245.

[11]胡公洛,周丽鸿.甘薯根腐病病原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1982(3):1-7.

[12]刘泉姣,叶道纯,徐作珽.甘薯根腐病的初步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82(3):21-28.

[13]李鹏,马代夫,李强,等.甘薯根腐病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江苏农业科学,2009(1):114-116.

[14]刘伟明.浙薯60-2应用技术研究[J].科技通报,1986(4):43.

[15]刘伟明.早熟甘薯浙薯2号及其配套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1991(1):10.

[16]刘伟明,吴列洪,沈升法.甘薯新品种浙薯l32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观察[J].长江蔬菜,2012(10):23-24.

[17]刘伟明,季志仙.甘薯心香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观察[J].浙江农业科学,2012(2):151-152.

[18]刘伟明,吴列洪.早收栽培下甘薯新品种浙薯70特征特性观察试验[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0):93-94.

[19]刘伟明,吴列洪,沈升法.甘薯浙紫薯1号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J].湖北农业科学,2013(1):25-26.

[20]刘伟明,吴列洪.甘薯品种浙薯75早收栽培的特征特性观察试验[J].中国种业,2012(6):48-49.

Stem Rot Disease of Sweet Potato: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chnology

Liu Weiming1,Huang Lifei2,He Xianbiao3,Liu Yenan3
(1Tai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Technology,Taizhou 318020,Zhejiang,China;2Institute of Crops,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Guangzhou 510640,Guangdong,China;3Tai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Linhai 317000,Zhejiang,China)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stem rot disease of sweet potato,the authors carried out the pathogenic bacteria identification,occurrence regularity investigation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sts on stem rot disease of sweet potato from 2012 to 2016.The results showed that:Sclerotium rolfsii,Rhizoctonia solani,Dickeya dadantii and Fusarium solani worked together to cause sweet potato stem rot in Taizhou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it was also found that:in the test area,the biggest trouble with sweet potato was its stem rot mainly caused by Fusarium solanian which usually appeared at the end of June or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and became more serious in August and September when it rained much,making output loss of more than 50%or even no harvest;suc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s different cultivation system,virus-free cuttings,plastic mulch and organic fertilizer failed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and output losses,but postponing cutting period till the end of June could reduce the incidence rate and the losses to some extent;meanwhile,as for disease-resistant breeding,Zhejiang Sweet Potato 38(also called YA3008)as a new disease-resistant new product was found;32.5%amistar top SC selected by potion synthesis had an effect 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of the disease.The comprehensive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trategies for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the stem rot disease of sweet potato should be based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disease-resistant variety and assisted by comprehensive measures combining agricultural control with chemical control.

Sweet Potato;Stem Rot Disease;Athelia rolfsii;Stem Wilt;Stem Rot;Agricultural Control;Chemical Control;Comprehensive Control

S432.4

A论文编号:cjas17040014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农业项目“甘薯新品种选育”(2012C12902-3-5);浙江省农业(粮食)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甘薯、山药种质筛选及新品种选育”(2016C02050-7-3);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CARS-10-C-17,CARS-11-B-05);浙江省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甘薯根茎部腐烂病害的病原菌鉴定、发生危害规律及防控技术研究”(1701lny12)。

刘伟明,男,1959年出生,浙江温岭人,教授,农业推广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农学、园艺专业相关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通信地址:318020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城关台州科技职业学院,Tel:0576-89188111,E-mail:lwm4567878@163.com。

2017-04-13,

2017-09-12。

猜你喜欢

基部耕作甘薯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甘薯种植技术及实施要点分析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益生菌发酵甘薯汁的工艺优化
多管齐下 防好甘薯黑斑病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西洞庭湖区免耕耕作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甜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