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策略与途径研究*
2017-11-03赵秀敏石坚韧
柳 骅,赵秀敏,石坚韧
(1.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杭州 310018; 2.浙江工商大学城乡规划系,杭州 310018)
·持续农业·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发展策略与途径研究*
柳 骅1,赵秀敏1,石坚韧2
(1.浙江工商大学环境设计系,杭州 310018; 2.浙江工商大学城乡规划系,杭州 310018)
目的城市扩张带来的全球环境危机和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期望,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思考。朴门永续农业将食物生产系统重新引入城市空间,以期为生态住区建设和可持续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设计指引。方法基于文献和相关案例研究,从设计理论和实践方法两个方向探索了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住区环境中的整合模式与方法。结果朴门永续农业在可持续发展、绿色基础设施、宜居社区、城市与社区建设4个维度均能产生积极作用;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构建必须明确相应的设计策略、设计目标和原则,并从分区规划、空间设计和物种选择3个方面重点阐述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设计内容和方法; 在城市住区可以从节点型景观层、组团级景观层以及中心景观层3个层面渐进式地展开整合设计。结论基于朴门永续理念的城市生态住区建设可使住区环境成为一个具有复合生态效益,宜居又可持续的环境系统,并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朴门永续农业 生态住区 发展策略 设计途径 物种选择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扩张和生态环境矛盾的日益凸显,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受到了公众的普遍关注,粮食、土地和人口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审视[1]。城市住区作为特殊的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实现都市农业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2]。但目前我国农业与城市建设的联合尚处于“浅表嵌入”状态,都市绿色空间通常以装饰性的植被为主,在为城市提供食物和能量方面显得无能为力。朴门永续农业的目标是将食物生产带回城市,并协调都市农业和城市空间的共同发展。如何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推进产出式的农业景观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建设正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
朴门永续农业作为一种生态设计方法,基于“土地关怀”、“人类关怀”以及“公平分享”三大核心价值,将景观的环境美化、生态保育、科普教育与文化传承等形式和功能嫁接到了传统农业的生产、自然、生态特征基础上,并高效融入现代城市空间,是生态主义理念下有意义的景观设计探索,体现了人与大自然共生的永续生活方式,能有效推动社区的生态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3]。
1 朴门永续农业的理念与发展
1.1 朴门永续农业的理念
20世纪70年代,澳洲的Bill Mollison和David Holmgren首先提出了朴门永续农业(Permaculture)的概念。针对工业化农业导致的高消耗、重污染等能源危机问题,朴门永续农业倡导依照自然界的运作模式去设计环境,以寻求并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实现让自然做功、资源良性循环的人居环境,涉及内容包括农艺、建筑、园艺、生态,甚至财务管理与社区规划,它不只是一种有机种植方式,而是一套整合各门学科,完善可持续农业系统与人类居住环境的设计学和规划学,是一种顺应生态城市发展的景观新模式[4]。
1.2 朴门永续农业的发展与现状
朴门永续农业思想的启蒙可追溯到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Franklin Hiram King最早将“Permeance”和“Agriculture”两个英文词汇合并,提出了永恒农业(Permanent Agriculture)的概念[5]。随后,自然农法、小型食物森林、最大功率原理、不翻耕农作法等理念和实践为朴门永续设计提供了实质的精神基础和启发,促成了朴门永续农业的概念形成。1974年,Bill Mollison提出了朴门永续设计构想,并于1978年出版了著作《Permaculture One》,开创了朴门永续设计主张,并通过数百个朴门场址的规划,不断修正和深化了这一概念[6]。20世纪80年代,Holmgren汇整出版了朴门设计手册,并在世界各地教授永续生活设计课程,朴门的概念也从农业系统扩展到了全面的永续人类居住环境。随后,各种朴门相关的社群、社团、研究机构在世界许多国家快速形成,并开始自行教授相关知识技能。到20世纪90年代,朴门永续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的伦理与原则,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渐进式朴门永续设计(Rolling Permaculture)、现代朴门等新概念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7]。如今,集结了多种文化思想的朴门永续农业已成为一股国际性的社会运动。朴门永续农业的应用也逐步从小尺度的家庭菜园、可持续住宅发展到了大尺度的生态社区、农业园区规划、城乡规划以及自然环境生态保育。
目前,国内的朴门永续农业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中国传统的农业耕种方式本就具备了朴素的生态观,与朴门永续农业在遵循的原理和技术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近年来国内学者就生态农业在都市空间的应用模式也作了一定探索。如阮锦明就广州城市整合生产性景观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 邢杰西对天津市居住区空间与可食用景观的融合提出了设计原则和种植方式; 沈冰洁以杭州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家庭生态园艺应用模式[8-10],这些都为朴门永续农业与城市空间的整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向。朴门永续农业作为新的都市设计关注点,正成为未来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探索方向[11]。
2 城市生态住区引入朴门永续农业的意义
城市生态住区的构成包括住区中的居民、自然生态系统、物质环境系统及社会和经济生态系统,其规划的实质是协调人类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2]。传统社区景观多以装饰性绿化植被为主,景观形式缺乏识别性,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环境与居民之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都略显不足。朴门永续农业重视系统间各部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是城市生态住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朴门永续农业优先考虑社会学价值,为建立平等共享、归属感和凝聚力强的城市住区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保障了社会的和谐发展[13]。
2.1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健康社区环境
城市单一发展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日渐削弱和临近瓦解。朴门永续农业以产出式的景观新模式,通过观察、参与、体验等形式,给居民提供了与自然接触的契机,让城市自然力和生产力在社区空间得以释放和拓展。同时,朴门永续农业从生态角度出发,提高能量循环,有效减少了负面环境影响,重新建立了城市空间内人们的观赏需求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
2.2 丰富休闲活动方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现有的居住社区普遍存在休闲方式单一、户外空间利用率低、户外空间认同感缺失等问题。朴门永续农业能为社区注入新的关注点,自给自足的劳动体验和田园空间丰富了居民户外活动和社区环境的多样性,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为公共健康带来了积极影响。
2.3 改善社区生活环境,体现社区个性与特色
目前社区环境的形式和功能设计趋于雷同,缺乏社区活力和特色。朴门永续农业利用植物种植规模、色彩、质感等元素设计和乡土作物的季相变化,创造了独特的景观体验,提升了居住品质。此外,朴门永续农业特有的自然气质和田园情境,在彰显社区个性的同时,还利于建立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
2.4 激发公众参与,促进居民的社区交往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住区空间的设计和建设具备很强的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居民可以作为项目策划人、劳动者和受益者参与到整个空间规划和建设过程,能有效增进公众参与度,形成自发的责任感,由此降低社区管理的成本和难度,也有利于社区内居民社会关系的再激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3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构建策略
朴门永续农业强调长期性的结果,需要统筹3个层面的规划设计以有效融入生态住区建设,并维持景观的活力和生态弹性。宏观层面,需要加大政府引导和支持,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体系,由此顺利推进建设速度。中观层面,需要完善社区管理模式,普及社区宣传教育,呼吁和提升公众的参与率,并做好社区用地科学规划,保障朴门永续农业的整体性发展。微观层面,强调专业队伍合作和科学设计,以提高朴门永续农业的效率效能。
3.1 整体性的规划统筹
在城市生态住区发展朴门永续农业,需要着眼于系统的综合功能,对区域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土壤性质、水文条件、乡土动植物等要素进行特性分析和评估,在合理整合各种有利因素的基础上,还要做好整体性的规划统筹,包括与社区周边绿地系统的统一协调,与相邻景观空间的功能互补以及社区内永续农业种植空间的区域规划。设计层面主要体现在社区绿地的用地比例、功能布局、交通组织和空间类型等内容上。
3.2 多元化的设计模式
城市住区内不同的户外空间环境应该有不同的设计重点,不同文化程度和年龄阶段的社区居民对农业景观也有着不同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由此,社区内朴门永续农业的建设需要做到设计模式的多元化。基于绿地整体规划和朴门分区规划要求,可以结合螺旋花床、食物森林、蔬菜模纹等景观模式合理设置展示观赏区、参与体验区、公共活动区等功能区,从而满足多样化的需求。
3.3 多层次的空间布局
基于朴门永续农业的生态住区外部空间设计中应结合居民的行为习惯与空间使用频率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格局,具体可以从总体空间结构、区域分区规划、场所空间形态和设计元素等方面去实现,由此兼顾不同健康状况和需求层次居民的要求,强化场地的可视性和可达性,建立自组织性和能动性较强的社区景观生态系统。
3.4 艺术化的设计处理
艺术化的设计处理是朴门永续农业有效融入社区建设的软性条件。朴门永续农业的设计在遵循相关设计规范和导则的基础上,还需要以艺术与文化理念为指导,强调果树、草药、蔬菜、可食花卉等景观要素的个性特征与景观美学的协调性,以秩序化手法加以组织,让社区绿地焕发出特殊的活力和特质。
4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设计途径
4.1 设计目标与原则
朴门永续农业在生态社区的设计与实践,不是单纯地将农业生产引入城市空间,更不是简单地将园林植物替换成生产性作物,而是结合技术、策略与设计的多维系统,要基于永续设计原则,从经济维度(种植空间利用率; 农作物产量; 管理机制等)、社会维度(增进邻里交往; 增加就业机会; 生活便利程度; 科普教育; 本土经济与消费习惯等)和环境维度(有机废物利用率; 雨水及废水收集利用; 生物多样性; 改善空气质量等)加以考虑,使住区环境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一个多样产出、宜居又可持续的环境系统(表1)。
表1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具体体现可持续发展①缩短食物里程数,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②多层次的绿色种植,弹性应对气候变化③新型景观模式,提升城市内土地空间的产出值④恢复退化的土地,促进城市生态稳定⑤雨水的收集利用,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绿色基础设施①完善了城市绿化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②多元化的景观环境,保障公共环境健康发展③体现城市、社区的特色和个性宜居社区①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压力,保障身体保健②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促进社会和谐③满足居民生理和心理需求,提升生活品质城市与社区建设①公众参与和共享,利于建造和谐社区②自我支持的生活系统,有助于城市更新③永续发展模式,推动城市生态建设④富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区域环境,保障城市稳定
城市住区的朴门永续设计原则主要包括:(1)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自然能量; (2)强调每个元素的多功能性价值; (3)保护自然资源,活用本土物种; (4)运用和重视边界效应; (5)创造小规模的集约系统; (6)创造分享的机会。
4.2 设计内容与方法
朴门永续农业的核心是设计,而且设计的不是元素本身,而是元素之间的联系。社区内的主要元素包括建筑、植物、水体、局部小气候、居民,要建立它们之间的关联,就必须找出各元素的特性、需求和产出,并通过合理配置以形成相互协作的永续系统。因此,生态住区朴门永续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明确设计目标、资源及场地评估、能量的规划与设计、生物多样性的设计与利用等,其设计内容主要为分区规划、空间设计和物种选择,其中分区规划是高效率能量规划的关键所在,是朴门永续设计的基础[14]。
4.2.1 分区规划
基于能量分配的朴门永续农业分区规划依据就是食物里程,根据社区内各元素的使用程度和照看频率,朴门永续农业在社区环境内通常可划分出4个关键区域。区域0是高频使用又最可控的空间; 区域I附属于建筑空间,最容易集约利用,便于经常性照料; 区域Ⅱ位于建筑附近,居民使用频率较高,需要定期维护; 区域Ⅲ是居民主要的公共休闲空间,以果树、坚果为顶层结构的复层栽植为主,不需要经常照顾; 区域Ⅳ作为延伸的食物和结构森林,以防护林和高产农业作物为主,处于半管理状态,是闲置土地足够大的条件下的拓展区域(表2)。
表2 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生态住区的区域规划与设计
区域编号空间类型空间潜质活动强度作物类型景观形态0居家阳台温室环境很频繁水生菜、草本香料悬吊花篮自给自足叶菜类蔬菜水培耕作容器种植I楼层露台提高空间利用率频繁藤蔓瓜果类、可食花卉种植箱拓展休闲场所小型花坛II屋顶空间改善屋顶小气候频繁茄果类、藤蔓瓜果类、叶菜类蔬菜蔬菜花园拓展社区绿化垂直绿化II组团绿地增加生活情趣经常芳香植物、药草植物小型花坛美化区域环境攀援格栅II交通绿地展示与教育宣传定期庇荫果树、根茎菜类立体花钵促进邻里交往果树林荫道模纹花境III中心花园丰富体验类型定期观赏果树、蜜源植物、原生树种食物森林完善生态系统蔬菜花园IV社区农场提高土地利用率较少防风植物、油料作物、粮食作物种植床改变生活方式专类园
4.2.2 空间设计
朴门永续农业的精神是适地适用,不同的空间类型需要结合各自特点进行景观整合,形成不同的景观模式[14]。根据城市社区的环境和功能特点,朴门永续农业在城市社区的景观整合方式包括对生产性作物的保留与替换、空间结构的重塑以及闲置空间的重构,其空间设计可以从节点型景观层、组团级景观层以及中心景观层3个层面渐进式地展开。
(1)节点型景观层
朴门永续农业在节点型空间的设计中,景观整合方式以保留提升为主。居家阳台和楼层露台是对建筑空间高效使用的设计策略,契合了朴门永续农业使用最小可栽种土地栽培的关心地球伦理。由于空间有限,种植中可引入垂直绿化、水培耕作和容器种植等技术,以小尺度的密集性系统,让居民参与其中。对行动受限不能出家门的老人而言,居家阳台和楼层露台的可达性和安全性都很高,能轻松实现他们心中的农耕情结,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
慢行交通空间是社区的空间脉络,可以选用果树和可食开花乔木打造果香林荫道,林下利用观赏灌木、地被植物、各式根茎类和豆科植物形成“微型农场”或模纹花境,由此创造空间视觉焦点,让人们在轻松的步行体验中感受交通空间的亲切感和舒适感(图1)。同时,还可以结合休息区设置富有观赏性的新型作物品种展示花钵,由此活跃步行空间的景观体验,增加人们与自然的互动频率。
(2)组团级景观层
组团级景观层朴门永续农业的空间构建,主要集中在居住区组团绿地和建筑屋顶空间,景观整合方式以物种替换与空间重塑为主。组团绿地最接近居民生活空间,接触频率高,是居民最基本的生活和交往空间。设计中可以选用花坛式种植床,以生产性植被替代部分观赏植物,以暖色调、鲜亮的植物通过趣味性的色带或图形设计,构成具有视觉冲击的小环境,增加人们对组团空间的可识别性。抬高的花坛设计能让轮椅老人也能无障碍参与其中。同时,还可以利用可食草本花卉、传统药草、芳香植物等空间设计感官花园,由此强化朴门永续农业的康复、疗养价值。
图1 “微型农场”景观模式 图2 “一米菜园”景观模式
建筑屋顶光照充足,最适合温室、太阳能设施和雨水利用等技术来营建现代化的绿色种植空间,成为离家最近的生态农场,既拓展了社区的休闲空间,又改善了屋顶小气候。由Mel Bartholomew研发,并在美国以及许多国家被广泛采用的“一米菜园”(Square Foot Gardening)模式,作为环保高产的轻松种植方式,被认为是屋顶空间的高效建设方法[15](图2)。
图3 “食物森林”景观模式
(3)中心景观层
中心景观层的朴门永续农业空间设计,景观整合方式以空间重塑和重构为主。中心花园具有开放的特性,是群体公共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的展示中心,借鉴自然模式的“食物森林”(Food Forest)是最佳景观模式(图3)。可以合理利用合欢、苦楝、香椿等庇荫树和板栗、核桃、柿子、枣树等果树与坚果树处理好林缘线和林冠线,加上其他多年生作物的恰当点缀,创造主次分明、疏朗有序的多层位覆盖空间和蔬菜花园。
4.2.3 物种选择
植物是解读朴门永续农业的重要景观标志物,它们在体现独特性的表征的同时,也提供了有关土壤肥力、水分和微气候的信息。种植体系内的实用性植物除了具有装饰性,还有其他用途,如提供庇荫、提高肥力、虫害防治、杂草控制、养分循环、栖息地改善、土壤改良等。在种植体系内合理选择和配置植物,不仅是创造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策略,还能提高朴门永续系统的韧性和可持续性(表3)。
表3 适用于城市住区的植物类型与物种
植物类型植物名称庇荫植物合欢、葡萄、猕猴桃、泡桐、苦楝、香椿、李属(樱桃、桃、李、杏等)防风植物合欢、散生型竹子、刺槐、接骨木、李属、锦鸡儿固氮植物金合欢、合欢、桤木、皂荚树、刺槐、锦鸡儿、苜蓿草、胡枝子、三叶草、决明、豆科作物蜜源植物刺槐、蒲公英、山楂、蓝莓、樱桃、皂荚树、薰衣草、李属、柑橘类经济植物合欢、板栗、山核桃、皂荚树、枣、蒲公英、无花果、山楂、石榴、枇杷、泡桐、柿树、柑橘类、桑树、猕猴桃、向日葵、高粱、蓖麻、黄秋葵、黄花菜、姜、甘薯、芋头、蓝莓、旱金莲、树篱植物接骨木、山楂、锦鸡儿、木槿、丛生型竹子、四季桂、石榴、胡颓子、接骨木、枸杞驱虫植物苦楝、万寿菊、旱金莲、矮牵牛、罗勒、薰衣草、迷迭香、百里香、除虫菊、大黄、茴香、葱属(韭菜、洋葱、大蒜等)边缘植物羽衣甘蓝、生菜、甜菜、茼蒿、葱属、紫苏、花生、甘薯、迷迭香、薄荷、鼠尾草
5 结语
朴门永续农业是一场农业、景观与生活方式的革命,作为可持续绿色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高密度开发的城市环境建设,可以提升农业在基础设施和质量上的空间连贯性,其积极意义包括保障食品安全、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城市微气候、提升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公共健康、建立良好社会关系等。因此,朴门永续农业对于当下的新型城市建设显得意义深远,不仅需要多维度和多方向的策略和途径,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政府的支持,由此实现“人—生产—景观—城市”的一体化发展。
[1] 李娜. 新常态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1): 30~33
[2] Napawan N.Claire,Burke Ellen.Productive Potential:Evaluating Residential Urban Agriculture.Landscape Research, 2016, 41(7): 773~779
[3] Henderson Harold.Saving the World with Permaculture.Planning, 2015, 81(10): 59~61
[4] Hughes Venessa.The Permaculture City:Regenerative Design for Urban,Suburban,and Town Resilience.Library Journal, 2015, 140(15): 102~103
[5] 孟磊, 江慧仪.向大自然学设计:朴门Permaculture 启发绿生活的无限可能.台北:新自然主义出版社, 2011
[6] Rene tanner.A Review of Edible Landscaping with a Permaculture Twist:How to Have Your Yard and Eat It Too.Journal of Agricultural &Food Information, 2015, 16(4): 351~352
[7] April Philips著, 申思译.都市农业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4
[8] 阮锦明. 生产性景观在广州城市失落空间的整合设计研究.广州:广东工业大学, 2013
[9] 沈冰洁, 斯震.基于Permaculture 理论家庭生态园艺系统应用模式构建.现代园艺, 2016, 313(7): 93~96
[10]邢杰西. 基于朴门永续设计理论下的居住区景观新模式研究,沈阳:沈阳农业大学, 2016
[11]王德胜. 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展望.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6, 37(2): 226~230
[12]高勇. 当代关于生态社区环境设计问题的研究.苏州:苏州大学, 2011
[13]C.E.Mancebo,G.De la Fuente de Val.Permaculture,a Tool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Communities of the Laguna Oca Biosphere Reserve,Argentina.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6, 34(4): 62~69
[14]比尔·莫利森著, 李晓明,李萍萍译.永续农业概论.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4
[15]Ennis,Elizabeth.Edible Landscaping.New York:Sterling Publications Co Inc,2011
RESEARCHONTHEDEVELOPMENTSTRATEGYANDWAYOFPERMACULTUREINECOLOGICALCOMMUNITY*
LiuHua1,ZhaoXiumin1,ShiJianren2
(1.Environment Design Depart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2.Urban-rural Planning Department,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global environment crisis caused by Urban expansion and a healthy lifestyle expected by the people caused the public to think about the strategies of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development. Permaculture introduced the food production system to the urban space, which will provide certain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design guidelines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nd case study,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consolidation pattern and methods of permaculture in urban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y two directions of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rstly, permacultur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four dimens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e., green infrastructure, livable communities and urban and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econdly,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 strategies, design objectives and principles needed be clearly defined before integration design, and the design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permaculture in urban ecological residential areas should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zoning planning, space design and species selection. Thirdly, the integration design can be gradually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of node type, landscape layer, group level landscape layer and central landscape laye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ommunit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ermaculture will make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become a compound ecological, livable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system, and it can also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ecological urban development.
permaculture; ecologi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design approach; species selection
TU984.12
A
1005-9121[2017]07188-07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30
2016-12-26
柳骅(1978—),女,浙江杭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环境生态学。Email:liuhua@mail.zjgsu.edu.cn
*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老年人心理与行为地图的养老社区空间规划”(15YJCZH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