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供给侧改革之路的思考*

2017-11-03张春荣李玉贤张得胜高振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年7期
关键词:天水市半夏中药材

张春荣,李玉贤,张得胜,高振宇

(天水市经济作物工作站,甘肃天水 741000)

·结构调整·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供给侧改革之路的思考*

张春荣,李玉贤,张得胜,高振宇※

(天水市经济作物工作站,甘肃天水 741000)

目的为解决中药材套种立体栽培模式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不充分,植株空间分布不合理的问题,针对我市林缘区面积较大的实际,按照“调结构、保质量、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的总体要求,选择重楼、五味子、猪苓、天麻4种中药材,在中药材立体仿生栽培技术方面进行研究,以期实现天水市中药材由生产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方法采取架上五味子,架下重楼,地下猪苓(天麻)的立体仿生种植模式,通过五味子、重楼、猪苓(天麻)立体仿生栽培技术能够实现了优势互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便于抚育管理,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同一地块空间资源利用,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结果通过5年试验,从产量角度看模式Ⅱ(五味子+重楼+天麻)最优,其次是模式Ⅲ(五味子+重楼+天麻+猪苓); 从经济效益看模式Ⅰ(五味子+重楼+猪苓)最好,其次是模式Ⅲ。结论3种模式均较单种的收益有大幅度提高。

天水市 中药材 产业 供给侧 思考

0 引言

中药材产业是天水市的特色产业之一,近年来,在市、县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扶持下,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呈现出生产规模逐年扩大、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加工、营销队伍不断壮大的可喜局面,但是,基地规模不大、管理不规范、加工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充分挖掘中药材发展潜力,提高中药材综合效益,推进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天水市经济作物工作站组织调研组与5县2区经作系统专业技术人员一道深入中药材重点种植区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通过调研走访、现场察看等形式,就中药材生产及经营情况进行了座谈,深入分析了当前天水市中药材生产、销售现状、存在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调研组按照“调结构、保质量、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在林缘区重点研究推广中药材立体仿生栽培新技术的建议。

1 中药材产业现状

中药材产业是天水市的特色产业之一[1],天水中药材产业总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12%,以植物类药材种植为主体的外销型中药材产业已发展成为种植业中次于粮食、蔬菜、果品的第四大农业支柱产业。

图1 天水市中药材总种植面积变化

1.1 生产规模逐年扩大

20世纪60年代,清水县、麦积区、甘谷县等地有人工种植中药材, 2000年之后种植规模迅速发展, 2015年达到1.8万hm2,总产6.4万t,总产值16.78亿元。种植效益依市场行情波浪式变动,总体上因栽培科技水平的提升而不断增加。

1.2 标准化生产开始起步

近年来,天水市、县(区)各级农业部门积极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并先后制定了“半夏质量安全标准”、“半夏生产技术标准”、“半夏产地环境标准”、“半夏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半夏标准化操作规程”及“党参栽培技术规程”等。2006年清水县取得了甘肃省无公害产地认证,甘谷、武山、麦积、清水被列为甘肃省重点中药材生产扶持县。

1.3 种植模式不断创新

农技部门先后从华亭、定西、陇西引进党参、半夏、防风、独活、白芷、黄苓、黄芪、五味子、白芨、重楼等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天水市已探索总结出了药—药、粮—药、果—药、菜—药套种等多种高效种植模式,如:当归套半夏、油菜套柴胡、小麦套柴胡、胡麻套柴胡、糜子套柴胡、黄豆套柴胡、半夏间作玉米、小拱棚半夏膜侧点种柴胡、核桃套杜仲、果树套党参、果树套板蓝根、果树套半夏等高效种植模式。2011年清水县一改沿袭多年的半夏大田栽培模式,采用小拱棚保护种植,不仅提高了产量,而且提高了半夏种植效益。

1.4 加工企业逐渐崛起

天水市现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10家,从业人员超过1.200万人,年总加工中药材0.8万t以上,总产值上亿元。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的制剂药品生产企业5家,其中有药品生产批准文号、取得国家《药品GMP认证证书》的制剂生产企业7家,生产中药制剂品种151个,涉及中药材品种有365种,年消耗原药材1000t以上。

1.5 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涌现

天水市已注册的中药材产销专业合作社87家,入社会员4410名,带动了362村2.199万户发展中药材生产; 全市合作社年总营销规模达到1.9亿元,占全市药材总产值的10%左右。

1.6 市场体系日臻完善

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交易市场7个,分别是秦州区关子镇中药材交易市场,秦安县兴国镇花椒中药材批发市场、王窑花椒中药材批发市场、安伏花椒中药材批发市场,甘谷县新兴镇姚庄中药材批发市场、安远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金山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市场年总交易量为9580t,年总交易额突破4亿元。

2 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2.1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政策机遇

中药产品的独特疗效和保健功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认可,国内老百姓的中医保健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开发利用中药材资源已成为世界医药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了切实推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陇药产业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2]、中共天水市委办公室、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均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2 中药材产业发展区位优势

2.2.1 自然条件优越

天水是我国南北方气候的过渡带,年平均气温7~11℃,海拔760~3120m,降水量470~610mm,境内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高海拔冷凉区、西部秦岭半湿润区、林区和林缘地带梁峁沟壑区地域特征,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是中药材生产的天然宝库。

2.2.2 品种资源丰富

该市中药材资源异常丰富,历来是秦药的主要产区。迄今已发现的野生药用植物有660多种; 人工种植220多种; 规模化栽培20多种,万亩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中药材品种、数量居全省前列[3]。

2.2.3 区位优势明显

天水位于我国版图的几何中心,东进关中,南通巴蜀,西出兰州,东接六盘,是陇东南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物流通畅,商贸云集,发展中药材营销具有良好条件。

2.2.4 基础条件具备

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发展,以天水岐黄、甘肃天森、天水太盛祥等重点中药材加工企业和天水茂丰、甘谷天地汇达等中药材营销企业迅速发展壮大,GMP、GSP认证逐年增加,加工、销售能力逐步增强,中药材快速发展的条件基本具备。

2.3 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3.1 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生产条件差

市、县(区)财政困难,对中药材产业扶持力度不大,加工、运销企业少,经营规模较小,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没有形成,投入严重不足,专业交易市场的仓储、晒场等配套设施简陋,制约着中药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3.2 种质资源家底不清,品种繁杂分散

该市中药材种植品种杂而分散,无主导品种,大多数品种为零星种植,连片种植品种面积小,特色品种不突出。

2.3.3 科技研发力量不足,生产技术落后

天水市中药材育种的专业科研机构少,高层次专业人员缺乏,加之财力不足,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规范化操作技术指导不到位,一些地区的中药材种植出现了盲目而不科学、混乱而不规范的局面,致使药材质量难以保证。

2.3.4 产业链条较短,加工水平低

企业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精深加工少、加工能力弱、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包装跟不上,大部分药材以原料和初级产品出售,精深加工程度较低,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难以形成名牌、增值能力低,经济效益差。

2.3.5 市场宏观调控不力,产供销信息不畅[4]

全市尚未建立规范统一的中药材市场供求信息平台,药农难以选择适销对路的种植和销售,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普遍[7]。

3 发展策略

为加快天水市中药材生产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该市中药材由生产大市向中药材产业强市转变,按照“调结构、保质量、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的总体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应在以下几方面实现中药材产业的供给侧改革。

3.1 转变观念,创新中药材发展思路

首先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由主导型向服务型过度。将生产主体、相关企业逐渐推向市场,由市场调节其种植种类、种植规模和发展方向。职能部门主要应做好总体引导、及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和技术服务工作。其次在发展方式上,由注重规模扩大向提高种植水平转化。在注重规模扩张的同时,应下大力气提高栽培管理的科技水平; 提高中药材采收与分检水平; 提高中药材物流的组织化、现代化程度[4]。第三在产业扶持方式上,由产前资金补助向产后保险补偿转变。一是着力改善中药材营销、加工企业以及中药材专业种植合作社的发展环境,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二是加大对种植农户的资金扶持,应由产前种植补助向产后保险补偿转变,力争资金扶持精准到位。

3.2 加大投资,优化中药材产业发展环境

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吸纳大量的民间资金向中药材产业投资,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资金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产业化的投资格局,拉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市、县(区)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优势产区和优势品种做大做强,支持中药材规模基地、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等,引导中药材生产企业和农户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3.3 科学规划,调整中药材品种和区域布局

中药材区域布局时,要特别注重其生态适宜性的研究,找出其与品质形成相关的主导生态因子,以此寻找新的生产区域[5],重点扶持生产和产业基础好的优势区域[6];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对中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天水市气候类型、生态条件和中药材生产实际,按照“调结构、保质量、降成本、补短板、创品牌”的总体要求,优化中药材区域布局[7]。

3.3.1 渭北黄土梁峁沟壑区

该区域地处陇中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地带,海拔1100~2100m,气候属陇中南部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是典型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区域内干旱少雨,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条件适宜耐旱抗寒的多年生草本类中药材生长。该区域涉及甘谷县金山、谢家湾、大庄、新兴镇、大象山、磐安、安远,武山县杨河、沿安、龙台、洛门、鸳鸯、嘴头、桦林、城关、马力、四门、滩歌、榆盘、山丹、温泉,麦积区五龙、琥珀、新阳,秦安县五营、王窑、中山、魏店、千户、云山等31个乡镇,是党参、红芪、黄芪、柴胡、当归、生地、甘草、冬花、羌活等品种的主产区,重点发展党参、红(黄)芪、柴胡、生地。

3.3.2 渭南半湿润区

该区域地处秦巴山区西秦岭北部,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地势西高东低,海拔1100~2700m,属大陆性半高寒湿润气候。区域内降雨适中,植被良好,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性喜凉爽、耐寒怕旱的中药材生长。该区域涉及武山县杨河、沿安、四门、龙台、滩歌、温泉、草川、洛门、鸳鸯、山丹、城关、马力,甘谷县金川、武家河、古坡、金坪,秦州区的关子、秦岭、牡丹、杨家寺、藉口、皂郊、平南、大门、汪川、娘娘坝、李子,麦积区的党川、利桥、三岔、麦积、甘泉、伯阳等33个乡(镇),是连翘、板蓝根、柴胡、甘草、半夏、黄芪、红芪、党参、金银花、红花、白术、牛膝、牛籽、黄芩、防风、秦艽、独活、瓜蒌等品种主产区,重点发展连翘、板蓝根、半夏、白鲜皮、苦参、冬花、秦艽。

3.3.3 陇山西部林缘区

位于天水市东部,地处秦岭西部及关山林缘区、浅山区。该区域境内地形复杂,海拔落差较大,小区域气候特征明显。依地形及气候特点,可分为牛头河流域川道区及浅山区、秦岭西部及关山林缘区。该区域中药材种植涉及清水县的永清、红堡、白沙、金集、贾川、王河、松树、白驼、黄门、新城、陇东、草川、山门、秦亭,张川县的恭门、马鹿、阎家、马关、川王、梁山等20个乡镇,是半夏、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苦豆、荆芥、贝母、远志、白术、大黄、桔梗、天麻、杜仲、苏子等品种主产区,重点发展半夏、黄芩、大黄、杜仲。

3.4 依靠科技,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集中建设优质种子和种苗的繁育基地; 积极兴建优势主导品种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区; 集成相关科研力量与龙头骨干企业在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人才等要素,通过科技创新,形成一系列符合天水实际的中药材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程(SOP); 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8],大力培训中药材栽培人才[9],推进无公害及绿色中药材生产,全面提升安全质量。各县区要制定不同区域生态条件下道地中药材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优先抓好党参、半夏、黄(红)芪、冬花、柴胡五大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

3.5 扶持龙头,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建设中药材生产信息采集网络,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完善中药材应急储备。引导产销双方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标准化、现代化发展,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加强中药材 GAP 生产技术宣传与培训[10],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中药材产品深加工、销售企业,推进我市中药材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进程和产业链的延伸。同时,要大力扶持科技型、加工型、生态环保型、外向型、劳动密集型民营业主对中药材产业的开发,以加速中药材产业工业化、产业化发展步伐。

3.6 培育市场,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把加强中药材产业市场营销与开拓作为拉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体系与信息服务体系。优势中药材产业带、商品中药材集散地要尽快建立健全一批不同层次的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 加工、销售中药材的龙头企业要开展集中配送、连锁经营等新型营销业务。进一步开通药材“绿色通道”,改善药材流通环境,增强药材流通传输能力。全方位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依法规范交易秩序,带动广大产业化主体积极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加大药材名牌创建力度,各优势中药材品种均要形成由龙头企业直接参与开发,并加强品牌的宣传、整合与保护,不断拓展国际国内市场空间,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3.7 加强领导,做好信息采集、发布服务

中药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各部门应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进一步强化对中药材产业的组织领导服务。计划、财政、林业、扶贫、以工代赈、金融等部门要提供政策性投入和基地建设支持; 农工办、经贸部门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药监部门要加强对GAP基地认证,药材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质监部门要协助抓好中药材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工作; 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药材市场规范管理,保护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科技部门要抓好中药材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及GAP、SOP的研究示范工作; 流通部门要加强中药材市场信息及营销等工作;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中药材生产及产业化的管理协调工作,加强中药材产业的规划、指导、协调、管理和市场信息服务,掌握国内外中药材主产区生产面积、生长情况并预估产量,了解全国市场库存量等。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电子商务,建立起中药材供求信息网络,扩大网上交易规模。

[2] 张存龙, 王润芳.甘肃中药材产业现状及未来开发的思路.中药材, 2001, 6: 441~443

[3] 程浩明, 武延安.甘肃省中药材产业现状与发展建议.甘肃农业科技, 2013, 10: 50~52

[4] 黄本升. 关于我国中药材物流行业发展的几点建议.现代经济信息, 2012, 5: 231

[5] 严辉, 段金廒,宋秉生,等.我国当归药材生产现状及分析.中国现代中药, 2009, 4: 12~17

[6] 李勇, 付亮,谢州,等.广元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现代农业科技, 2015, 17: 343~345

[7] 王茂科. 对漳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考.中药材, 2010, 11: 48~49

[8] 陆善旦. 中药材质量现状及提高措施.中药研究与信息, 2002:4(5): 35~36

[9] 周成明, 靳光乾,付建国.对中药材产业现状和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4, 11(8): 659~661

[10]万强, 万伦,刘蔚霞.甘肃省特色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中国现代中药, 2011, 13(10): 3~6

REFORMOFTHESUPPLYSIDEOFCHINESEMEDICINALHERBSINDUSTRYINTIANSHUI*

ZhangChunrong,LiYuxian,ZhangDesheng,GaoZhenyu※

(Tianshui economic crop workstation, Tianshui, Gansu 741000, China)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planting in Tianshui, for example, the planting mode of inter-planting is not perfect, land resources are not used effective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lants is not reasonabl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ondition of the large area of forest ed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adjusting structure, ensuring quality, reducing costs, making up short board, innovating brands", this paper studied the three-dimensional bionic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such as Paris, Schisandra, selection Polyporus, Gastrodia elata,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Tianshui city, promote agricultural efficiency and farmers′ incom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bionic cultivation mode, i.e., Schisandra on shelf, Paris under shelf, and Polyporus (Gastrodia) underground, can realize th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improve the land utilization rate, reduce production costs, improve labor productivity, achieve the space resource optimized utilization, and improve the economic benefits. Through the five-year experiment, the model II (Paris+Schisandra+Gastrodia) was the best from the production angle, followed by mode III (Paris+Schisandra+Gastrodia+Polyporus), while the mode I(Paris+Schisandra+Polyporus) was the best, followed by the mode III from the economic angle. It concluded that the three models all had more economic benefits compared to the single planting mode.

Tianshui;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industry; supply side

R282; F320

A

1005-9121[2017]07183-06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29

2016-07-18

张春荣(1964—),男,陕西咸阳人,本科、高级农艺师、站长。研究方向:农业区划与技术推广。执笔人:李玉贤(1973—),男,甘肃天水人,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通讯作者:高振宇(1976—),男,甘肃天水人,大专、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Email:tsszcr@163.com

*

天水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药材五味子、重楼、猪苓(天麻)立体化栽培模式研究”(2016-45)

猜你喜欢

天水市半夏中药材
三个好朋友
不同温度对半夏倒苗的影响
夏季中药材田间管理做好这五点
中药材促农增收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精彩童年“玩”味无穷——天水市新华门小学社团活动走笔
宋四清:种植中药材 托起致富梦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谈“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思考——以天水市为例
半夏入药多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