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比例演变及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1986~2015统计数据
2017-11-03郭泽林
郭泽林,赵 旭
(1.中冶集团,北京 100036; 2.凯森木业,天津 300457)
·结构调整·
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比例演变及结构优化研究*
——基于1986~2015统计数据
郭泽林1,赵 旭2
(1.中冶集团,北京 100036; 2.凯森木业,天津 300457)
目的目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是结构性失衡,作为种植业大省的山东省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种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方法选取山东省1987~2016年农业统计年鉴中有关1986~2015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以及同类作物不同品种的播种面积的统计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法、图表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以及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各自内部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结果30年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呈缓慢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则持续上升,但大豆、棉花等经济作物国际市场依存度持续走高。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具体品种来看,玉米、蔬菜、瓜果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度上升,而大豆、棉花播种面积连年下降。结论山东省应在遵循国家发展粮经饲统筹的“三元”种植结构的政策导向基础上,兼顾种植户的经济利益,顺应消费者需求变化,从种植制度与生产方式安排、农作物品种选择、农作物品质提升3个方面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
山东省 种植业 农作物 结构优化 种植制度
0 引言
为了推进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2016年4月,农业部编制印发了《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为各省市自治区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指明方向。农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一国农业安全主要有两个指标:总量安全和结构安全。从种植业视角来看,目前我国农业总量安全系数高,而结构安全系数偏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作物质量和品种结构性失衡并存。山东省属于我国农业区划的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冬小麦、玉米、花生和大豆的优势产区和传统棉区,也是应季蔬菜和设施蔬菜的重要产区。这一区域属于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土地平整,光热资源丰富,农作物可以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 但水资源不足、地下水超采、耕地数量和质量下降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文章以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中1986~2015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和各品种播种面积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演变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家和山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导向,结合山东省种植业结构优化的内在要求、主要作物的生产条件、种植户经济效益目标,以及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提出优化山东省种植业结构主攻方向及具体实施措施,为山东省合理规划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的“三元”种植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稳固山东省农业大省和农业强省地位。
1 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比例演变特点
1.1 粮经作物播种比例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相关性分析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先后进行了四次农业结构调整: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的“压粮扩经”; 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9年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 2000~2015年的压低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主粮种植面积[1]; 2016年的粮经作物品种与品质结构调整,统筹发展粮经饲“三元”结构。从对山东省1986~2015年农业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变化与国家农业结构调整的阶段性政策导向基本一致,农业结构调整政策效果明显。
从图1中可以看出, 30年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间有起伏。在第一次农业结构调整期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均明显下降,这与当时的“压粮扩经”政策相吻合; 在第二次农业结构调整时期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有小幅度变化; 2001年起山东省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到2004年达到最低点后开始回升,到2015年第四次农业结构调整前,虽然粮食播种面积达到了回升期的最高点,但仍与1986年的最高水平还是相差了100万hm2,只相当于最高水平的88.2%。这与我国第三次战略性农业结构调整的压低三大主粮播种面积的政策有关。与此相对应,从统计数据起点时间1986年开始到1998年,山东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和占比有增有降,总体波动幅度不大,但从1999年播种面积和占比大幅度上升,到2004年达到最高值后,播种面积和占比均持续平稳下降, 2015年降至最低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演变过程再次印证了我国前三次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效果。
山东省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很少, 1993年播种面积和占比均为最高值,分别为14.16万hm2和1.32%; 2015年播种面积和占比降到最低,分别为0.19万hm2和0.02%。其他农作物中的青饲作物播种面积波动较大,平均占到其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0%左右。这说明总产值占山东省农业1/4强的牧业的主要饲料来源于秸秆和饲料用粮,高质量的饲草作物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图1 1986~2015年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1.2 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波动及占比变化分析
山东省1986~201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最高与最低值波动比率7.5%(1072.44万~1153.16万hm2),总体处于平稳状态,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在不同年份播种面积波动很大。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波动比率为34.5%(631.39万~849.01万hm2),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波动比率为68.8%(257.82万~435.22万hm2)。从粮经作物分别占山东省种植业播种面积的比重来看,两类作物在30年间的占比变动均较大,特别是经济作物最高(2004年40.39%)与最低(1993年22.23%)占比变动率达到81.7%。
如图2所示, 1986~2015年间,山东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平均占全国6.91%;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平均占全国7.43%。但两类作物占全国同类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不同年份变化较大,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最大变动率为23.2%,经济作物为30.5%。由此可以看出,山东省一直保持我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大省地位,对保障我国粮食与农业安全至关重要。
图2 1986~2015年山东省粮经作物播种面积在全国中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3]
2 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比例演变特点
鉴于山东省播种面积排前5位的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谷占粮食作物比重达到98%以上,该文只分析上述5种粮食作物1986~2015年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
2.1 五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特点
从图3中可以看出,山东省不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起伏较大。作为山东省第二大主粮的玉米播种面积持续上升,由1986年的最低225.50万hm2上升到2015年的最高317.38万hm2,增长率达到40.7%。山东省第一大主粮小麦播种面积以2000年为分界点,除个别年份外,前15年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hm2左右,后15年起伏较大,基本维持在350万hm2左右。由于生产条件和主粮消费结构限制,稻谷在山东省主粮作物中的地位一直很低,播种面积变化不规律,不同年份起伏较大。
图3 1986~2000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1996年,大豆成为我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农产品市场,受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冲击,国内大豆供需出现两级化发展趋势:一方面是大豆需求量不断增加; 另一方面是大豆播种面积急剧下降。与此相对应,山东省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度下降,由最高的162.40万hm2(1986年)下降到最低的13.72万hm2(2015年),下降率为354.8%。其中, 1986~1991年、2001~2004年两个阶段大豆种植面积降幅最大,前一阶段与我国“压粮扩经”的农业结构调整战略有关; 后一阶段与ADM等五大国际粮商利用美国大豆期货市场操控我国大豆进口和垄断我国大豆加工业有关。与大豆相似,山东省薯类作物在30年间播种面积持续大幅度下降,由最高的82.25万hm2(1986年)下降到22.70万hm2(2015年)。
图4 2000~2015年山东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2.2 五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变化特点
从不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比来看,由于气候、土壤等生产条件限制和当地居民主粮消费习惯,在山东省5种主要粮食作物中,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平均达到85%左右,其中,小麦播种面积占比基本稳定在50%左右,而玉米播种面积占比大幅度上升,由最低1986年的26.56%,上升到最高2015年的42.36%,上升幅度达到59.5%。在3种次要主粮作物中,大豆和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变动相对较大,大豆播种面积占比由1986年的最高7.35%下降到2015年的最低1.83%,薯类播种面积占比由1987年的最高9.95%下降到2015年的3.03%。山东省稻谷播种面积占比始终很低且起伏不大,基本保持在1.5%左右。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山东省玉米播种面积的快速上升是以牺牲大豆和薯类播种面积为代价的。
3 山东省经济作物播种比例演变特点
根据山东省非粮食作物构成特点,该文着重分析包括蔬菜、瓜果等园艺作物的广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情况。传统上,我们将种植粮食作物视作保障粮食安全的政治或政策任务,而将种植经济作物视作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由于山东省播种面积排前四位的蔬菜、花生、棉花、瓜果占经济作物比重平均达到95%左右,因此,该文主要分析上述四种经济作物1986~2015年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
3.1 四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特点
总体来看,从1986~2015年间,山东省蔬菜和瓜果播种面积大幅度上升,棉花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花生播种面积有升有降,年度间升降幅度均不大。
作为山东省目前最主要的经济作物,蔬菜在1993年前每年播种面积较平稳, 1993年开始每年上升幅度均较大,到2003年达到目前为止最大播种面积202.71万hm2,之后开始下降, 2008年起再次缓慢上升。棉花播种面积大起大落,自1986年开始,先是大幅度上升到1991年的最高点, 1993年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1999年触底平稳回升,再到2007年后持续下降,棉花最高(157.04万hm2)与最低(36.58万hm2)播种面积的变化率达到329.3%。花生播种面积先升后降,年度间波动幅度较小。瓜果播种面积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总播种面积较低, 2003年达到播种面积最高点33.20万hm2,也只分别是同年播种面积达到最高点的蔬菜和花生的16.4%和33.6%(图5、图6)。
图5 1986~2000年山东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图6 2000~2015年山东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及占比变化情况数据来源:《山东省农业统计年鉴》[2]
3.2 四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变化特点
山东省兼具北方蔬菜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市场供需的地理位置优势,不仅蔬菜品质高、品种多样,而且商品化率高,经济效益大[4]。1986~2015年间,不仅蔬菜种植面积持续大幅度上升,而且产量增长幅度更大,产量在经济作物中占比平均在80%以上。在1993年前,蔬菜播种比例徘徊在13%~15%之间, 1993年急剧上升到26.62%,到1998年播种比例达到最高的54.02%,之后稳定在45%~50%之间。
在经济作物中,棉花播种面积占比起伏很大,最低只占到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1.98%(1999年),最高达到53.86%(1991年)。山东省瓜果播种面积虽然在30年间持续大幅度上升,但由于起点较低, 1997年开始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占比一直保持在7%~8%之间。在四类经济作物中,花生播种面积占比变动相对最小,徘徊在20%~30%之间。
4 山东省种植业结构优化方向及具体措施
优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布局是保障国家农业安全和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山东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既要以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兼顾种植者经济效益,也要倾听市场声音,具体来说,可以从3个方向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种植制度与生产方式、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提升农作物品质。
4.1 调整种植制度与生产方式
根据《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和山东省《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意见》的政策导向、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趋势,从种植制度和生产方式安排两个层面优化山东省种植业结构。
(1)调整农作物种植制度。根据卢良恕的研究成果,我国人均粮食消费400kg即可达到营养安全要求[5]。2015年,山东省人均粮食产量高出这一标准将近20%,不仅能满足本省粮食需求,还能为国家提供余粮,这说明山东省具备粮改饲的生产条件。同时,与消费者收入水平逐年提高相对应的是居民饮食结构逐步升级,肉蛋奶消费量及品质等级大幅度上升。因此,山东省要顺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按照“宜牧则牧、宜养则养”和“以养定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在粮食主产区持续扩大“粮改饲”种植面积,推广种植青贮玉米; 在畜牧业重点产区种植高效优质的草料作物,大力发展紫花苜蓿,实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生产协调发展,达成山东省“十三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保、二稳、三促”目标。
(2)调整农作物生产方式。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土地生产力,引导种植户采用粮经饲作物多熟复种轮作和多元间作套种生产方式,合理配置粮经饲三类作物之间和同类作物不同品种之间的茬口,既要考虑不同作物播种时间衔接,也要考虑土壤保肥和增肥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将目前一部分小麦与玉米轮作耕地改为小麦与大豆、杂粮杂豆、夏花生、薯类、蔬菜等经济作物,或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作物轮作,扩大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种植面积,满足工业、畜牧业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的需要[6]; 二是通过不同作物间作套种或休耕等方式,降低作物病虫害发生率和对生态环境污染程度,达到减药减肥和稳粮增油增收的目的。例如,在山地丘陵地区,种植杂粮杂豆、夏花生、夏地瓜等作物替代玉米,减轻玉米过度供给压力; 或采取玉米和花生间作套种,不仅可以提高花生油产量,降低我国植物油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还可以利用花生固氮作用改良土壤; 在地下水超采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环境脆弱区等地方,因地制宜实施休耕试点,保持耕地的可持续发展力。
4.2 优化农作物品种结构
调整山东省农作物品种播种面积总原则是,以粮食安全为第一顺位,由政府掌控; 以经济效益为第二顺位,由市场引导; 做到粮经饲统筹,适度压低玉米种植面积,适当扩大大豆、花生、饲草播种面积。
(1)优化粮食作物品种结构。在同等耕地面积下,玉米单产比小麦高出近10个百分点,且玉米每667 m2收益比大豆高出约200元,在追求粮食总量供求安全的惠农政策引导下,玉米种植面积持续走高,产量过剩。作为粮油饲兼顾的大豆单产较低,且不具有市场价格优势,播种面积持续走低。目前山东省每年大豆产量为60万t左右,消费量近400万t,自产不到消费的5%,市场缺口巨大。大豆兼具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自身具有的肥田功能可以减少化肥使用量,降低土壤污染。因此,调整山东省的粮食作物结构主要方向是“降玉米增大豆”,即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或实行玉米与大豆轮作增加自身具有种质和种植优势的大豆播种面积[7]。当然,减少玉米播种面积,不等于要大幅度降低玉米产量,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和合理安排生产方式来提高玉米单产,使玉米产量保持在合适范围内。目前山东省小麦产量完全可以满足自用且有余,可以考虑在部分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小麦种植区改种马铃薯、棉花、苜蓿等耐旱作物,或采取小麦与大豆轮作,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和饲草作物种植面积。水稻播种面积一直很低,考虑到山东省省内主粮的需求结构和生产条件,水稻种植面积应维持现有规模。
(2)优化经济作物结构。从1986年和2015年山东省农业统计数据来看,粮食作物产量与产值均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而经济作物的产量与产值则大幅度上升, 2000年后,经济作物产量与产值占比平均保持在70%以上,经济作物的高产量和高产值成为种植户增收的重要来源。因此,优化经济作物结构的主攻方向是调整不同作物播种比例。
山东省的蔬菜、油料、棉花播种面积位居经济作物前三位,合计占比达到90%左右。近年来,蔬菜种植面积持续稳定扩大,油料和棉花播种面积却持续下降。根据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要求、《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的“两油(油菜与花生)为主,多油并举”的油料作物调整原则,以及《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的目标,在山东省经济作物结构调整中,一方面要稳定蔬菜和棉花种植面积,从种质选择、生产技术提升和集约化经营方面提高产量; 另一方面适当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目前我国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65%左右,主要依靠进口大豆和棕榈油来解决供需缺口。虽然山东省油料(主要是花生果、油菜籽和芝麻)产量居全国前列,但在“十二五”期间油料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持续下降,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81.5929 万hm2下降到2015年的75.8260万hm2,降幅7%,同期产量由342.16万t下降到324.10万t,降幅5.3%。根据山东省“十三五”农业现代化指标, 2020年油料作物产量要到达378万t,年均预期增长率应为3.12%,这一目标不是单纯依靠提高单产能够实现的,必须适当扩大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引导种植户改进生产方式,即采取夏花生与玉米间作,或在山地丘陵地区直接将原玉米种植区改为夏花生种植区,因地制宜发展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芝麻、油葵等小宗油料作物,以实现到2020年全省花生面积发展到80万hm2左右、全国稳定在466.67万hm2左右的规划目标。
(3)饲草作物品种结构调整。我国是乳制品消费大国,由于国内长期存在乳制品总量、结构及品质方面的供需缺口,乳制品进口依存度逐年上升, 2014年达到27%,在这一背景下,“振兴奶业”成为2017年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补短板”的一个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山东省奶品总产量年均增长只有0.96%,而“十三五”规划将奶产量预期年均增长目标定为4.2%,而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引进国外高产种牛,提高奶牛存栏量,还要从决定牛奶产量和奶品质量的源头入手,即扩大种植优质饲草料。目前,我国优质的苜蓿草和燕麦草等干草产量严重不足,来自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进口干草持续大幅度上升。2012年1月,农业部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8];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提出,我国北方地区重点发展优质苜蓿、青贮玉米、饲用燕麦等饲草,到2020年,青贮玉米面积达到166.67万hm2,苜蓿面积达到233.33万hm2[9]。山东省应在目前秸秆饲料资源丰富的农区积极发展草食畜禽; 在草食畜禽生产的优势区域合理确定“粮改饲”面积,对目前以小麦和稻谷为主要饲料的草食家畜改为优质牧草,带动全株玉米青贮和苜蓿等优质饲草种植业发展,实现《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饲用玉米、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66.67万hm2的目标[10],减少对国际市场优质牧草的依赖,在提高奶业产量和奶品质量的同时达到节粮效果。
4.3 提升农作物品质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消费主导农业发展的新阶段,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由量转质,不仅要吃得好(口感),还要吃得安全(绿色)和健康(营养),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外在市场拉力持续增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市场融合度逐渐加深,价廉高质的进口农产品将会对国内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这对改善我国农产品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山东省提升农作物品质的基本原则是,在保证粮经饲草产量充足和结构均衡的前提下,将低质和低效的品种调整为高质和高产值品种。
(1)适度增加高筋小麦播种面积。根据蛋白质含量和质量,小麦可以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3种,根据2001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试行),我国生产小麦以中弱筋为主,不能满足市场对强筋面粉日益增长的需求。山东省属于北方强、中筋冬小麦主产区,在基本不改变全省小麦播种总面积基础上,根据各地区气象条件,选择优质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合理布局不同品种小麦的播种区域,适当增加市场急需的强筋小麦播种面积。
(2)以间作或轮作生产方式适当恢复食用高蛋白大豆播种面积,填补省内大豆供需缺口。山东省属于我国农业区划的黄淮海地区,这一地区具有种植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的优势,但大豆出油率普遍低于东北大豆和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11]。山东省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优质大豆种植和加工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本省大豆高蛋白含量优势,发展大豆蛋白深加工业,延长大豆产业链和价值链,与国外高油大豆进行错位竞争; 另一方面通过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居民认知非转基因大豆及其制品的安全性与健康性,提高非转基因优质大豆价格,避免陷入与国外进口转基因大豆的价格战中。
(3)调整玉米品种结构,种植专业用途的玉米。一是在干旱和盐碱地改种耐旱和盐碱的高油玉米杂交品种,缓解粮油争地和自产植物油供给压力。高油玉米具有高蛋白、高赖氨酸、高维生素A和高能量的特性,既可以做到粮油饲兼用,也是一种能够替代其他植物油料的优质食用油和保健油原料; 二是根据“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要求,与草食禽畜业发展相匹配,种植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全株青贮玉米; 三是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居民提供营养健康的膳食纤维,扩大鲜食玉米种植。
此外,山东省还可以通过扩大优质高油花生种植面积,推广种植高淀粉马铃薯、区域特色明显的杂粮杂豆和小宗油料来提高耕地经济价值和种植户收益。同时,作为蔬菜种植与商品化率较高的大省,应从种植环境、采摘方式、储运条件到卖场管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建立系统的从田间到餐桌的蔬菜品质追溯体系,确保蔬菜质量安全。
[1] 杜念美, 张红萍.山东省农业结构的演变分析.北京农业, 2014,(12): 255~256
[2] 山东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87~2017
[3]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17
[4] 张晶. 基于SSM的山东省粮食生产变化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规划, 2013, 34(4): 11~16
[5] 卢良恕. 立足于食物安全的大局着眼于生产能力的提高确保我国新时期的粮食安全.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4,(4): 6~9
[6] 山东省农业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意见.2016-07-07
[7] 胡向东. 关于“粮改饲”种植结构调整的思考.价格理论与实践, 2017,(2): 19~20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一号文件. 2015-02-01
[9]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 2016-04-28
[10]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2017-03-20
[11]屈宝香, 张华,李刚.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32(1): 1~6
EVOLUTIONANDSTRUCTUREOPTIMIZATIONOFGRAINANDCASHCROPSINSHANDONGPROVINCE*——BASEDON1986~2015STATISTICSDATA
GuoZelin1,ZhaoXu2
(1. China Metallurgical Group Corporation,Beijing100036, China; 2. Tianjin Kaisen Wood Co., Ltd,Tianjin 300457, China)
At present, the main contradiction of China′s agriculture is structural imbalance. As a big farming province,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more prominent, and its supply-side reform of planting industry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chose 1986-2015 statistical data on planting area of grain crops and cash crops from Agricultural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Shandong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to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wing rate evolution of grain and cash crops by statistical analysis, chart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lanting area and proportion of grain crops showed a slow downward trend, while the planting area and proportion of cash crops continued to be increased. The sown area of the grain crops or cash crops changed greatly. The planting area of corn, vegetables, fruits continued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and the planting area of soybean, cotton decreased year by year. Finally, it put forward Shandong province should follow the national policy of "three-component" cropping structure in coordin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ain crops, cash crops and feed crops, consider the economic interests of growers, and further optimize the planting structure from three aspects: crop planting system and production arrangement, crop variety selection and crop quality improvement.
Shandong province; planting industry; crops;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cropping system
F326.1
A
1005-9121[2017]07164-08
10.7621/cjarrp.1005-9121.20170726
2017-06-10
郭泽林(1988—),男,山东德州人,初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农业经济。Email:keepmovingcn@126.com
*
国家社科基金“山东省农业产业化进程跟踪研究”(01BJY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