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灌河港区:整合“小而散”迈向“大而强”
2017-11-03孙子安
文/孙子安
连云港灌河港区:整合“小而散”迈向“大而强”
文/孙子安
江苏“黄浦江”再掀“海河联运”新高潮
截止2017年10月中旬,连云港灌河港区提前100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连云港灌河港区位于素有苏北黄浦江美誉的灌河入海口,它内可以通过盐灌船闸经盐河、京杭大运河到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南海,与世界各国港口通航,具有江河相通、河陆相连的海河联运优势。
“在港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海河联运是连云港港未来发展的新增长点。而连云港灌河港区拥有得天独厚的通江达海优势,他的发展关系到连云港全港海河联运业务的成败。通过对灌河流域港口资源的整合,打造一个大而强的灌河港区对港口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集团董事长丁锐表示。
2016年春节前后,在连云港控股集团统一部署下,连云港灌河国际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灌河国际)与连云港新龙港码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龙港)实现整合,灌河港区开启了向“大而强”目标挺进的步伐。
整合的效果,得到了海河联运业绩数据的有力支撑。2017年1到9月,全港海河联运累计完成635.6万吨,同比增长34%。而作为海河联运上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河港区完成了288万吨,同比增长122%。
得益于整合后迅猛增长的海河联运业务,灌河港区今年前三季度共完成货物吞吐量503万吨,提前100天完成了集团年初下达的440万吨的全年任务指标。
“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并不感到意外”,灌河港区总经理武宜友坦言,灌河港区整合后,越发精准的企业定位、全面到位的市场规划与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都为港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整合”迸发“超能量”
2016年,整合经营的第一年,灌河港区就实现了货物吞吐量430万吨。今年,灌河港区货物吞吐量有望突破700万吨。而就在整合之前,灌河港区的吞吐量仅为350万吨。
整合前,灌河国际与新龙港均拥有各自短期内无法逾越的经营瓶颈。新龙港码头陆域狭窄、泊位数量短缺以及灌河国际航道水深条件不足使得两家公司生产停滞不前,市场竞争力逐年减弱,灌河港区生产形势堪忧。
2015年下半年,由于集疏运体系与市场格局的深刻变化,铁矿砂和钢材市场份额的急剧萎缩给整个灌河港区生产蒙上了一层阴影,业内人事称之为“断崖式滑坡”。
灌河港区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迫在眉睫。2016年2月15日,按照控股集团统一部署,灌河国际与新龙港开始整合,很快实现了领导班子与生产经营的统一。整合之后的灌河港区,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市场开发更加高效,码头服务更加便捷,海河联运成效十分显著。
“整合促进了资源优化。人员和设备的优化配置以及科学生产调度的实现使得灌河港区生产经营从原先独立的两个点,发展成为一个共享面。”武宜友说,整合给灌河港区的经营带来了组合拳效应。
采访期间,武宜友接到了客户打来的电话。在得知对方是一条2万吨级沙石船,需要即刻靠泊生产时,介于灌河国际航道水深限制,日常主要接卸5000吨级以下船舶。武宜友果断做出决定:使该船停靠航道水深条件更好的新龙港进行生产。武宜友告诉记者,如今灌河港区生产经营更加合理、更加从容,这就是整合给灌河港区带来的好处。
缓缓流淌着的灌河下处处暗流涌动。今年年初,与灌河港区仅一河之隔的响水港正式投产,其运费低、运距短的优势日渐释放,导致灌河港区煤炭等货源出现短暂流失现象。
面对响水港的叫板,经历过“断崖式滑坡”的灌河港区,创造性地提出强化货源网格化开发的市场开发策略。明确了港区未来市场定位,即依托灌河黄金水道发展海河联运为主,服务周边临港产业为辅的发展格局。针对市场货源开发需求,灌河港区还确立了近、中、远期市场开发计划。近期,以沙石为主要货源;中期,货源将以钢材为主,加之部分煤炭;远期,货源开发的重点则是大宗散货与集装箱的海河联运。
经过五年的探索,灌河港区拥有了成熟的港口运作模式。为打响“灌河港区”品牌,更好的应对区域内各家港口的竞争,该公司着眼自身通江达海优势,按照货源开发计划,积极沿灌河黄金水道开拓新的货源市场。通过多次走访北方钢铁市场,山东钢材和石料市场,徐宿淮地区煤炭、粮食客户,组织召开客户恳谈会与港航座谈会,实行“首问负责制”和“一站式服务”,大大提高了客户服务满意度。在保证黄沙、石子等主要货种的同时,成功开发了灌河域内外多家电厂与钢厂的货源。
前不久,央视《走遍中国》栏目还就灌河港区客户服务专题采访了武宜友,并通过对该港区成功为淮安市天淮钢管公司提供一次高规格、优质钢坯运输服务的报道,全方位展示了灌河港区“以现场保市场、用真心换真情”的客户服务宗旨。
用心做到灌河港区“一盘棋”
古语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企业的发展也无不是这个道理。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内部控制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其能否健康稳定发展。
职工,是企业发展的最基础要素。
2016年,灌河港区先后经历了两次整合,一次是灌河国际与新龙港的整合,一次是灌河港务有限公司与灌河港区的整合。两次整合、三家单位、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文化,使得灌河港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公司日常管理与经营带来较大困难。
“管理上不去,整合就不能算成功!”武宜友十分清楚公司内部管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抓内部管理工作,首先就是要尽可能保证公平。
公司为提高广大灌河港区员工干事创业凝聚力,从合并开始就极力做到公平公正。如选人用人方面,下发了《灌河港区员工试岗期考核管理暂行规定》,严格按标准定编定岗,择优录取;同时,发布了职工群众十分关心的薪酬奖励制度,通过实行工资统一标准、折中处理的办法,实现职工队伍“同饮一河水、同筑一个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公司还通过将岗位量效考核、特殊岗位风险抵押与生产经营直接挂钩的方式,灵活、均衡地分配奖金,有效调动了全员生产的积极性。
此外,有着多年“书记”经历的武宜友对企业文化引领职工的行为有着一种近乎“共产党宣言”的信仰。
公司通过开展灌河大讲堂等活动,强化职工思想教育,将公平正义、忠诚奉献、责任担当的灌河人精神传播到职工中去。使职工树立了不忘初心、忠于理想、忠于党的事业的崇高精神。激发了他们爱奋斗、求团结、要创新、促和谐的工作热情。
安全,始终是灌河港区生产的一条高压线。
对于灌河港区而言,安全与生产同样重要。当前,新龙港还处在临时运营阶段,码头与后方堆场建设正在快速推进中。在这个节骨眼上,安全容不得半点闪失。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造成企业生产与经营的失控,给刚刚有点起色的灌河港区带来灭顶之灾。
按照抓内控、制度先行的原则,公司为了强化职工队伍对安全生产的执行力,通过下发一系列安全规章与制度,使安全生产保持平稳受控。如安全管理方面,先后下发了《灌河港区安全生产责任制》、《灌河港区人机配合作业安全生产操作确认制》,统一了司机人员配合作业基本准则、人机配合作业基本准则;《灌河港区现场操作人员安全生产操作确认制》,统一了门机司机、叉车司机、搬运车司机、挖掘机司机、吊车司机、集卡车司机、生产汽车司机、装卸指导员、指挥手、理保工现场安全确认制,统一考核办法,所有考核办法与生产目标挂钩;同时,为了进一步优化生产工艺,公司还下发了《灌河港区盘螺、钢坯、卷钢等装卸工艺规程》。
此外,公司还下发了《灌河港区区域封闭管理规定》、《灌河港区班组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灌河港区通勤交通安全管理规定》,对港区内外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为港区安全有序生产提供了条件。
奉献与付出:根植于灌河人体内的成功基因
灌河港区刚刚步入发展的轨道,人员与设备都存在短缺,加之仍在建设时期,生产经营条件较为苛刻。在艰苦卓绝的灌河港区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兢兢业业、讲求无私奉献与付出的弄潮儿。
高军喜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2016年灌河港区九队和燕尾两个作业区进行整合,原门机、流机队也合并成为一个机械队。队部人员没有增加,而队内工作量却成倍增长。高军喜作为留守在九队作业区的值班员,除了要做好两作业区三大班运行管理,还要承担队内设备维保、物资管理、技术改造、教育培训等业务。为了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干了三十年门机装卸的他,还开始学习起流机的相关安全操作规范、确认制和设备管理等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工人,多干点活累不着,只有公司好了,我们个人才能有好的生活”。这是高军喜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工作中,他从不计较自己得失,从没有流露出一点埋怨。
2016年10月,九队作业区大部分叉车、斗车等机械外表油漆脱落,生锈腐蚀严重。高军喜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开展对公司流机的除锈防腐工作。由于机械队没有修理工,司机也严重缺乏,他便利用自身工余时间独自对流机进行除锈防腐操作。
转眼入秋,白昼渐短,每天下班后许久,灌河港区修理车间依然灯光通明,不时传出电砂轮除锈的声响,每每走过,都能看到高军喜独自灯下劳碌的背影。经过两个月的不懈努力,他凭借一己之力硬是将公司九队作业区的全部流机进行了防腐处理,使得流机焕然一新,为公司节约机械防腐费用7万多元。
提到孙海彬,灌河人都会为他默默点赞。
“孙海彬是我们公司派驻建设现场的一名管理人员,作为公司中层的他,始终工作在建设工地的第一线,凡事都亲力亲为、无私奉献。”武宜友如是说。
孙海彬原是燕尾港公司员工,燕尾港公司划入灌云有限公司整合进灌河港区后,他就负责燕尾作业区堆场建设的监管工作。工作中,他积极应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质量问题,贯彻落实“过程精品”的项目质量方针,使工程质量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墉基不可仓卒而成,威名不可一朝而立。” 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日常工作中,孙海彬常以这句警言勉励自己。全天候在施工现场,采取“目标管理、过程控制、阶段考核、持续改进”的动态管理方式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管理是孙海彬保证工程质量的法宝。
孙海彬说,项目建设中诸如角铁架锈斑、石料含土量过高、管桩不合格等问题时有发生。只要在监管范围内出现问题,他都会毫不留情地予以修正,绝不让质检环节“掉链子”影响整个工期,耽误施工进度。
堆场建设是灌河港区码头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期紧、任务重。面对高压的工作态势,孙海彬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经常随同建设与监理单位开会,一加班就到夜里九点多,周末的工地上也经常看到他繁忙的身影。
在灌河,像高军喜与孙海彬这样的优秀职工还有很多。他们始终将“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作为人生信条,从点点滴滴做起,在每一个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他们将自己的一片真情献给了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为灌河港区的快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