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是要讲优劣的

2017-11-03徐圻

当代贵州 2017年43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文化是要讲优劣的

徐圻

不同的文化是具有可比性的。换句话说,文化存在着先进与落后、优秀与低劣、鲜活与腐朽等等的区别。这原本不是什么问题。但近些年来,却出现了一种比较强大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有些研究者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任何一种文化类型,不管它是强盛的还是弱小的,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都有其发生、发展、延续至今的充足理由。惟其如此,它也就具备了充足的理由和永恒的价值,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他们认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排他的;文化与文化是不可比的,不同的文化无所谓优劣好坏。

这种观点,当然有其道理。文化,在交通、资讯不发达的过去是能够自成系统、自我封闭的,“文化孤岛”现象曾经是存在的和合理的。

但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必然要进行交流活动,不同文化之间的壁垒必然要随之打破,相互交流、影响、比较、筛选、吸纳、重构等等也就不可避免。不管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文化的优劣评判问题、文化元素的保留或淘汰问题,总而言之,文化与文化的碰撞、比较、选择问题,成为了任何文化类型都不能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什么是先进文化?以我之见:凡是以开放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生活,从而有利于提升物质生活的质量、精神生活的品位、社会生活和谐程度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就是先进的文化,反之就是落后的文化。

近十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成为社会各方面日益重视的问题,成为了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越是“原汁原味”的地方,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就越是滞后,政府和社会各界就必须把发展作为这些地方的首要任务。在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上,保护与发展之间存在着长期的突出矛盾,这个矛盾一直困惑着世界上很多的政府、民众和学者。我想强调的是:并非每一种传承下来(或残留下来)的文化类型、文化样式、文化因子都是好东西,都应该作为“非遗”来加以保护的。在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时,一个最大的参照系就是:是否在整体上提升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村落的物质生活水准和精神生活品质?

目前,在对待“原生态”文化资源上,存在着两种偏向。第一种来自某些持相对主义文化观的学者,认为文化是不可比的,没有先进与落后、鲜活与腐朽的差别。他们说,以现代文明的标准来看,许多民族的文化或文化元素的确是落后的,但这些文化或文化元素已然存在了千百年而没有消失掉,就说明它们是有生命力的。如果没有外来的、“他者”的文化去影响、“干扰”它们,当地老百姓永远也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什么不妥。既然如此,继续让他们自得其乐、让他们像祖辈们那样繁衍生息下去,不是很好吗?为此,这些学者反对用一切现代的东西(比如修公路、架电线、兴水利、建学校、通网络等)去“破坏”当地人的宁静与安适。这种见解看上去振振有辞,却是站不住脚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面前,在全国上下都在为提升国家综合实力、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情况下,凭什么就要让一部分人(而且就中国的现实来看,还是数量不小的一部分人)不能过上小康的生活,其理由仅仅是为了不使他们的“特色文化”被“破坏”掉呢?

第二种偏向来自某些政府官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他们眼里,成了单纯的经济行为。毫无疑问,文化与旅游的结合,不论对文化来讲还是对旅游来说,都是双赢的事情。但是,这绝不意味着要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急功近利的、纯商业化的开发。前些年,不少国际和国内的专家到贵州看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州、县之后,一方面感叹贵州的资源在原生性、完整性方面“全国一流”,同时又针对少数地方的“包装式开发”表示担忧。他们告诫我们说,一定不要学某些被誉为“开发成功”的省份的做法,切不可以商业化为首要诉求。这个意见十分中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资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我给资源分分类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Tough Nut to Crack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