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
2017-11-03汪枭枭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汪枭枭
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汪枭枭
今年是王阳明诞辰545周年,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承贵做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山骨讲堂”,阐述王阳明“万物一体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创建之间的理论联系。
李承贵认为,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道德心,即仁为根基,以“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五大要素为开展方式的有机思想体系。基于这样的理论要义,“万物一体”论又是一个治世纲领,其本质就是建立有序、守德、公平、活力、向上、富强的社会,即“一体之仁”的社会理想:位其所位,人尽其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彼此尊重,天下一家,国家一人。
阳明“万物一体”论的理论要义
李承贵: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在庄子的哲学思想中,万物皆以“气”为基础。既然万物皆“气”,那么万物与我没有差别。所以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思孟学派“万物一体”论是以“性”为基础,目标是赞助天地化育和尽显万物本有之善,即充分发挥心智以认识、把握事物的本性,进而认识和把握“天道”,所谓“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董仲舒认为:“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中间。”万物生灭变化是“气”之运行,即“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因此天人之间相副而相合。既然万物之间存在相副、相类、相感关系,治国者必须认识和掌握它们之间的“感应”,从而制定方策。
而王阳明认为,人的灵明是人与天地鬼神万物的贯通者,所以人心与“天地鬼神万物为一体”;人的良知开合与自然界的昼夜相应,所以人心与天地为一体;“仁心”施之万物,故万物因“仁心”为一体。因此,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道德心即仁即良知为根基的。王阳明说:“明明德者,立其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故明明德必在于亲民,而亲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明德”即是良知、仁、道心、本心,阳明“万物一体”论是由“仁”或“良知”或“天理”立起来的。
李承贵: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五大要素为开展方式的有机思想体系。
在王阳明看来,仁者爱人,“仁”即生生不息之理。所以阳明“万物一体”之爱在时空上是无止境的,可润及任何物。此外,阳明“万物一体”之爱是有差等和顺序的,这个顺序就是由亲到疏、由近及远。
“仁”即立己立人、达己达人,所以阳明“万物一体”意味着帮助人。“仁”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而阳明“万物一体”要求言行需考虑对方感受。“仁”是爱人,与人为善,所以阳明“万物一体”意味着见人之善而欣赏之。“仁”是爱,是关怀,所以阳明“万物一体”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相攻与残杀。
阳明“万物一体”强调“同苦共痛”,其主要内涵就是指阳明“万物一体”之爱必须落实到具体行为中;必须关切人民的苦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视人之苦为我之苦、视人之乐为我之乐,并在实际生活中与人民打成一片,同甘共苦。
正是因为阳明“万物一体”之爱是生生不息的、有差等的,要求克己去私、同苦共痛,所以需要讲究心态平和,同情、理解、包容彼此,淡漠功利名禄。
“万物一体”的理想目标
李承贵: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是以 “生生不息”“克己去私”“同苦共痛”“爱有差等”“心态平和”五大要素为开展方式的有机思想体系。(杨维弘/摄)
李承贵:是的,阳明自己认为尧舜禹三代时期就是实现了“万物一体之仁”的社会,他认为这种理想社会已经绝迹很多年了。因而阳明“万物一体之仁”就是要重建一个理想社会,这种理想社会就是全面推行“万物一体之仁”之要义而实现的。
阳明“万物一体”论是非常具体的,本质上就是建立有序、守德、公平、活力、向上、富强的社会,即“一体之仁”的社会理想。其核心理念是:“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精一于“仁”,执守中道,救“人心”之危以成“道心”之微,收归到“心之本体”。
总结起来,王阳明的理想社会有四个特征:
追求美德成风尚。这个时代的人们赞同、拥护“万物一体”之教,不受其他异端邪说影响,身份不同、等级不同的人莫不以此为学,并以成就美德为追求。
恢复本然之良知。这个时代没有杂乱的闻见、繁琐的记诵、靡滥的辞章,更没有万民竞逐功利之象,而是人人能孝其亲、弟其长、信其友,都以恢复心本然之良知良能为目标。
各尽其性显自由。虽然人的天分不同、才能各异,但能各尽其性、显其才。
唯能是举选人才。在人才任用上,不为贵贱所约束,量才任用,唯能是举。
总之,王阳明“万物一体”论构想的社会理想是:位其所位,人尽其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彼此尊重,天下一家,国家一人。
阳明“万物一体”论的现实意义
李承贵: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有机整体,所有生命休戚与共、唇亡齿寒,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因此任何“物”都必须得到照顾和支援,同时也必须尽维护此有机整体之责,即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共同应对地震、洪水、战争、恐怖主义等自然和人为灾害,形成一个强大的生存共同体。
万物在接受大自然滋养而和谐成长、同荣共盛,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有“万物一体”意识,不能背离自然法则,所谓“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形成顺时取资的自觉,从而构建一个强大的生态共同体。
阳明“万物一体”论要求将所有人的心态视为生命的有机整体,以宽阔视野和天地心胸彼此关爱、相互关怀,不分高矮瘦胖,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贫富贵贱,统统视为一体,在“心态”上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
正因为是由无数的、独特的价值个体组成了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因而必须尊重、肯定不同价值个体的存在。要实现价值共存、平等、妥协、互取和优化,以建构理想的价值共同体。
李承贵: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这一讲话受到国际国内各方面广泛关注。“万物一体”论对于人类生存共同体、生态共同体、心态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的创建,都有其深刻的、丰富的意蕴。
在社会科技化、经济全球化、价值物质化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愈加深切认识到他们的命运息息相关,如何保护相依为命的共同体成为迫切的使命。
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足见“仁”在儒家追求社会理想中的核心价值,我们期待阳明“万物一体之仁”的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