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为本“大扶贫”

2017-11-03袁航

当代贵州 2017年43期
关键词:易地小康贵州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袁航

民生为本“大扶贫”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袁航

脱贫这条民生底线必须守住,贵州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大格局,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9月20日至21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铜仁调研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全力攻坚克难,以超常规举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7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0.6%。

脱贫这条民生底线必须守住。2015年11月,贵州正式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强化全力扶贫、全面扶贫大格局,动员方方面面力量,坚决打赢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这场输不起的攻坚战。

而今,面对14个深度贫困县、20个极贫乡镇和2760个深度贫困村,贵州以民生为本,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搬迁扶贫、产业扶贫、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工作,破除贫困地区发展瓶颈,持续推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补短板 破解贫困地区发展瓶颈

“搞农家乐比在外面打工强,这里风景很好,周末有很多人来游玩。”今年年初,在浙江务工的习水县大水乡下坝村村民张坤回家办起了农家乐。他初步估计:“农家乐加上养猪所得,今年进账5万元。”

张坤告诉记者,在家门口就业,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象。前两年路不通、电不足,大家都不愿意待在家里,村里的劳动力几乎全部外出务工,随着去年通村公路重新修建好后,大部分人都回来了,种蔬菜、养猪、养羊、办农家乐等,大伙儿都找到了发展的门路。

以张坤为代表的下坝村变化的背后,正是贵州积极补齐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短板、破解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瓶颈的大扶贫战略行动。

路,曾经是制约贵州发展的瓶颈。“要想富、先修路”之于贵州,意义不言而喻。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改善交通面貌是过去几年间贵州的重点突破工作,从2013年至今,全省完成交通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6100亿元,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市州通民航、迈入了高铁时代。

路通百业兴,大交通构建起了扶贫发展大格局。

在石阡县五德镇新华村,一条柏油公路将全村10个村民组的通组公路联通,改写了曾经因交通闭塞,村民肩挑背驮、日子捉襟见肘的历史。而今,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让村民的日子逐步好了起来。

“这几年,我们依托越来越好的交通环境,大力发展石阡苔茶收益不错。”村支书王飞说,“新华村毗邻佛顶山、鸳鸯湖、五德万亩桃园等景区景点,目前正在依托交通网络规划农旅一体化的乡村旅游,开辟另外的增收渠道。”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路通了,资源就活了,产业就火了”。

今年8月底,为充分发挥交通在脱贫攻坚中的支撑性作用,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获得感,贵州农村“组组通”公路三年大决战正式启动,旨在2019年实现100%的村民组通硬化路,让大交通真正助力大扶贫。

与此同时,贵州大力实施的“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六项行动计划,正全面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强产业 聚力攻坚深度扶贫

记者见到丹寨县兴仁镇摆泥村村民韦永付时,他正在照看他养的蛋鸭。前几天,他刚收到政府提供的200多羽蛋鸭,“再过半个月就能产蛋,以每斤4.6元的价格直接销售到公司。”

韦永付口中的公司是落户于丹寨县金钟经济开发区食品工业园区的贵州丰益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以生产皮蛋、咸蛋为主的企业,每年需要鲜鸭蛋2000万枚。而这些新鲜鸭蛋,就是来自于丹寨本土生产的蛋鸭。目前,该公司已在丹寨县3个乡镇投放蛋鸭15万羽,年收回鸭蛋3000万枚,带动300多户农户发展。

精准扶贫的核心是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贵州将产业发展与老百姓需求相结合,变“漫灌“为“滴灌”,变“输血”为“造血”,不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让产业发展成为撬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强大杠杆。

在丹寨县浙丹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已带动雅灰、扬武、龙泉等乡镇,种植灵芝300亩,参与群众300多户,通过食用菌种植,每年每户均增收1.1万元以上,解决1200多人的就业难题。

贵州因地制宜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一县一业”全面覆盖,“一乡一特”精准定位。利用地处低热河谷的优势,贞丰县种植了上万亩优质火龙果。火龙果产业不仅带动当地人增收,果园还提供不少管护果树的岗位,改变以往大家必须外出务工才能增加收入的局面。

作为贵州1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地处武陵山区深处的正安县依托吉他产业,做起了“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生意。依靠吉他制造及相关产业,正安实现就业9242人,其中贫困人口2160人。

挪穷窝 搬出来换个活法

在习水县温水镇目里村,村民袁守礼一家4口居住在一间破落的木结构房里,雨天外面大雨里面小雨,风吹房屋咯吱响。因为贫穷,袁守礼建新房的梦想一再耽搁。

2016年,得知镇里有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袁守礼率先报了名。他说,“不管去了怎样,我也要搬出去换个活法”。

在贵州,目前还有几十万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环境里。“十三五”期间,贵州将对13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到2020年,实现搬迁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享有便利可及的基本公共服务,收入水平明显提升。

如何实现这部分群众的脱贫,啃下这块脱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

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量身定制”方案,杜绝“千人一面”的安置方式。全省各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中心集镇、工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方式,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企业助力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一大亮点。由恒大集团帮扶建设的毕节市大方县凤山乡店子村“移民新村”占地约1.4万平方米。40栋青瓦白墙的两层小楼依山就势,依次排开,犹如“别墅群”点缀在山间。

“搬进来居住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方便多了,可下一步该怎么走心里没底。”在都匀市金恒星移民安置点,从都匀市毛尖镇摆桑村搬过来的村民谭忠高说。

其实,谭忠高担忧的正是贵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大着力点。

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贵州省制定了多元化的就业帮扶措施。

金恒星移民安置点支部书记韦育华告诉记者,为了帮助搬迁村民在新的居住环境实现就业,该安置点积极组织村民参加各种技能培训。

“我现在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如果再勤快点,一个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通过培训,在家政公司上班的搬迁村民韦佩鼎告诉记者,“家政公司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还不定期为我们开展培训活动。”

当前,贵州正按照以岗定迁、以产促搬,全面落实“盘活三地、衔接三保、统筹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个三”改革配套经验。去年已搬迁45.8万人,今年至少搬迁75万人。

都匀市易地扶贫搬迁金恒星安置点,来自不同山村的少数民族同胞成为大家庭。(文勇 / 摄)

猜你喜欢

易地小康贵州
我家的小康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抚州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不负韶华 逐梦小康
小康之路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