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实业家汪云松三位副总理的老师
2017-11-02王冰洁
王冰洁
他是一位商人,却能够让毛泽东专门设宴,陈毅为他开车,邓小平要尊称他一声“恩师”。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里,是什么原因让他尊享荣光?不妨来翻看汪云松辉煌的履历,或许可以帮助我们窥探一二:1921年,筹办巴县医学堂;1927年,创办重庆自来水公司;1929年,担任重庆大学筹委会常委;之后修建公路、筹建巴县汽车公司、联合商界人士创办重庆孤儿院和平民教养工厂……更重要的是,在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期问,他为共和国培养了三位副总理。
慧眼识才
在1920年8月27日的重庆朝天门码头,满载乘客的“吉庆”号汽轮缓缓起锚离岸。16岁的邓希贤站在甲板上,挥手向前来送行的亲友告别,踏上了赴法留学的旅程。第一次离开祖国,前往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难免会引起离愁别绪。几经辗转,当轮船驶入印度洋时,他站在船头,眼前是宽广无垠的大海,脚下是滚滚翻腾的波涛,海风吹乱了他的头发,也勾起了他的思绪。他一遍遍回想着码头上向他挥手致别的父亲邓绍昌的身影。但让他更难以忘怀的,还是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校长——此番赠送300银元资助他去法国求学的汪云松。
当历史的镜头被拉回到100年前,在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和1919年中国的“五四”运动之后,受反帝爱国斗争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大批开展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以寻求救国救民的知识和真理。
1918年,在四川吴玉章的倡导下,成都率先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当这批学生途经重庆,时任重庆商会会长的汪云松在朝天门码头,亲眼目睹了他们意气风发地登上轮船。当他面对学生们准备跨越江海,前往欧洲的盛大场面时,深受感染,决心也在重庆创办一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之后,汪云松多方奔走,向杨希仲、黄复生等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集资数万元,并经当时的教育局局长温少鹤同意,于1919年8月28日正式成立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汪云松亲任校长,校舍设在重庆夫子池内,学制一年,开设法语、中文、数学、工业知识四门课程,其目的是帮助重庆地区有志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初步掌握法语知识,为出国提供便利条件。在汪云松的积极筹办下,学校的前期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学校的招生新闻在报纸一经刊登,无数的有志青年便立即前来报名,这其中,就有15岁的邓希贤。
彼时的邓希贤年岁尚小,个头不高,甚至有些沉默腼腆,但在预备学校期间,学习却极为刻苦,而且做事稳重灵活,富有主见,这让汪云松觉得这个娃娃与众不同,遂对其另眼相待。
经过近一年的紧张学习,邓希贤争取到了最终留学法国的资格,就在学生们忙碌地准备奔赴异国他乡时,从学校筹划、集资、选址、聘请教员以及最后办理签证都极尽热情、亲力亲为的汪云松,把家境并不富裕的邓希贤叫到一边,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300银元,并热情相勉,从而帮助邓希贤顺利踏上赴法求学之路。
这位邓希贤,便是日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
二请恩师
29年后的1949年秋天,正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时节,当年的一介书生邓小平,这时已经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前委书记的职务。意气风发的他率领着龙吟虎啸之师,挥戈猛进,摧枯拉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进军西南。
时光弹指一挥间,长江没有改道,嘉陵江也没有改道,滔滔的江水仍旧日夜流淌,然而,斗转星移,时局大变。邓小平重回故地,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曾经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一名学生,他必须向恩师汪云松表示谢意。
然而,对于汪云松来讲,面对飞速变化的时局,联想到自己曾与国民黨的军政要人往来密切,一时间颇有些举棋不定。一天下午,汪云松在绣碧街的住所前突然来了三名身穿解放军军装的人,向人打听汪云松是否住在这里,汪云松听后骇然失色,忙叫大儿子汪日贤出去应付。见到解放军,汪日贤谎称父亲有事外出,将其打发了事。
隔了几天,又有几名西南军区的干部来到汪云松的住所,这次他们带来了一辆军用吉普车。见到汪云松,他们说是邓小平政委特意安排来请汪先生过去。无奈之下,汪云松只好忐忑地跟着他们上了车。到了邓小平的住地,邓小平一见到汪云松,忙拉起恩师的手问长问短,显得格外亲热。这让汪云松那颗悬着的心怦然落地。到了饭点,邓小平夫妇又热情地请他吃饭,虽然吃的是食堂里的馒头,但加了鱼肉鲜蔬。这对分别了近30年的师生坐在一起,谈笑风生,讲着各自的经历。彼时正值冬季天寒,但师生无比融洽的谈笑,让屋子里充满着浓浓的暖意。
这一次的见面,让汪云松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后来给许多亲友讲述这段与邓小平会面的经过时,感慨万分地说道:“谁说共产党人不讲人情?我现在才晓得,共产党是最讲人情不忘故旧的,小平就最认我这个老师!”
“不是两个,是三个”
1950年第二届全国政协开会时,汪云松应邀前去北京开会,期间,他还参加了党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宴会。那天,邓小平特意将汪云松介绍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主席可能对其事迹早有耳闻,一听这是来自重庆的汪云松,忙快步上前,紧紧地握住他的手,笑容满面地讲道:“感谢汪先生啊,您老对重庆是有贡献的,创办了自来水公司,还办了个汽车运输公司。更重要的是,还为共和国培养了两位副总理(指聂荣臻和邓小平)。”谁知,在一旁的陈毅听后,立马说道:“主席,你说错了,不是两个,是三个。我虽然没有读过汪云松先生的留法预备班,但也是他给了我500大洋才去的法国。”
1919年3月,就在邓小平来到重庆留法勤工俭学学校的前一年,陈毅和哥哥陈梦熙双双考取四川省政府公费赴法留学名额,并在10月到达法国南方大港马赛。由于他们参加了里昂中法大学抗议法国当局的爱国斗争,遭到法国警察的逮捕,并以“受第三国际操纵的暴徒”的名义被法国政府宣布驱逐出境。当时,他们囊中羞涩,经济十分困难,汪云松得知后,通过多方途径又筹措了5万元邮寄给他们,解了这些学生的燃眉之急。
同年11月,四川江津县的聂荣臻等十余名青年,每人自筹300元来到重庆,寻找赴法留学途径。由于他们与法国领事馆不熟,便找到重庆《商务日报》当编辑的熟人刘颖彬,通过他找到与法国领事馆十分熟悉的汪云松,委托汪云松帮助代办护照。汪云松热心应允,几经奔走,终于使聂荣臻一行于12月19日顺利赴法。
多年后,当昔日的师生同坐一桌时,竟然有说不出的亲切,彼此把酒言谈,畅聊往事。宴会结束后,陈毅专门开车送汪云松回住所,临上车时,听说汪云松的皮衣忘记在宴会厅里,还亲自跑回去给汪云松取回来。虽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细致如斯,这让汪云松久久不能忘怀。
元旦献礼
汪云忪作为三位副总理的资助人,为人们所知。但他也是一位文物收藏家,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不知道。
在其青年时考取贡生、入北京国子监深造时期,他就曾与京师的皇亲国戚交往,并获得了包括乾隆、康熙皇帝御书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此后,他周游各地,每遇佳物,都要重金购得,纵然奇货千金亦在所不惜,重庆城里的古董商们也都知道他这一嗜好,只要店里来了什么好东西,必第一时间跑来相告。天长日久,他专用书房的一排排橱柜里,摆满了他从各处收集来的奇珍异宝。一得空闲,他就躲在书房里细细把玩欣赏,身处琳琅宝物之间,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汪久在商界穿梭,早已看惯这世间的人情事态,闲暇时的文物把玩倒成了他生活中陶冶性情的一件乐事。
然常言道:日防夜防家贼难防。有一天傍晚,时任重庆市委统战部长的杨松青带着随行人员去汪云松家,途径群林市场里的拍卖行时,碰巧见到汪云松的一个家人正拿着从家里偷拿出来的几幅扇面以1元钱的价格低价出售,杨松青知道这是汪老十分珍爱的东西,当下便掏出钱来买了两把,并亲自交还给汪云松,这让汪云松感动不已,连声称谢。
深受共产党人言行的感动,汪云松决心要表示自己的一点心意。为此,他专门致函重庆市政府,表示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件宝物——清代乾隆御窑古月轩所制的宝石浆胎东方红天球尊作为1954年的元旦献礼,捐赠给党中央,希望市政府代为转送。这让中央有关部门颇感为难,按照党的规定是不允许给中央送礼的。邓小平知道后,立即说道:“别人的礼不能收,汪老先生的这份礼无论如何都要收下。你们要理解汪老先生,不要伤了他的心。”于是,在1954年6月,在全国慰问人民解放军的热潮中,这一珍贵而又特殊的元旦贺礼由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第三总分团带着来到了北京。
这份珍贵的藏品,其价值根本无法估量,但其见证的是汪云松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一片深情,也是一個中国商人高尚人格的品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