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诗意
2017-11-02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乡中心小学张来水
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乡中心小学 张来水
如何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诗意
江西省上饶县董团乡中心小学 张来水
作文教学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遗憾的是,它并不为学生所喜欢。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班上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作文方面的学习和创作感到压力和不知所措。
其实,能为我们改变现状,开启绿色通道的金钥匙,不是某一种另类的、新奇的事物,而是被大家忽视了、遗忘了的——诗歌!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读易记 ,琅琅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词教学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趣,培养文学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每位孩子天生就是一位诗人。教师要引导孩子,让他们在让读诗、写诗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提高他们对写作的兴趣,增强其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情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审美情趣。”诗歌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健康而又强烈的情感,发展美育,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而尤其重要的语言技巧只有通过写作训练,才能逐步提高。结合常规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通过“五步成诗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学中模
作为小学生,一下子让他写诗歌是不可能的,“水到才能渠成”。诗歌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在适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说出几句诗句应该不是难题。如农村学生对田间劳动都有亲身经历过。这时,让学生说说劳动的艰辛,学生都能畅所欲言,这时教师启发引导用上学过的古诗词。学生不难会用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诗句。有些学生在写《割稻》和《脱粒》的习作中大都用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等诗句,有的用在文章的中间,边叙述边抒情;有的用在结尾,以诗句结尾意义深刻,言简意赅。
二、学中仿
学生能将学到的诗词在适当的地方用于自己的习作中,这是可喜的一大步,还要引导学生模仿。中秋时节,看到皎洁的明月,吃着美味的月饼,吹着凉爽的秋风,学生感慨极多,这时,让学生谈谈感受,引导学生用诗来表达,可对诗句稍做修改。学生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改成“举头望明月,低头赏倒影”。看,学生在生活情景中的感受,不是通过学生的诗句表达出来了吗?而且还观察到了月亮在水中倒影的美丽景致,用一“赏”字,突出美。
三、仿中创
带学生外出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学诗歌、用诗歌、创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以此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中秋佳节,美景当前,美味在尝,学生的情绪自然轻松飘逸,思绪也从现实转到虚幻,学生联想到中秋有关的神话传说。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嫦蛾奔月”,班上的某个同学想到李商隐的《嫦娥》。联系诗中的意境,结合老师的引导,一学生学得津津有味,小诗人摇头晃脑,一首《月满嫦娥叹》娓娓道来:“晚雾若烟罩青天,风清云淡花已残。秋风烛影夜未央,广寒春深锁闺心。独坐窗台理朱颜,嫦娥踏雪寻旧梦。月桂难了百年痴,归鸿落辉似曾识。孤忆缠绵故里情,百花残尽意不断。独踏寒雪心有伤,年年岁岁七月夕。抬头遥望鹊桥仙,韶华白首终是梦。却为谁痴守百年,后悔当初偷灵药,凝望碧海思夕红。”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实在另人惊叹这是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写的,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能力。
四、教师实践带头,学生感性创作,师生互动
在常规教学中,作为教师可以将诗歌教学渗透到日常课程中。教师可以相机写几首诗,给学生欣赏朗读,陶冶兴趣,激发感想。以我在班上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成效来说,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首先,我们的取材都是来源于身边的。一次,我在班上以学生的名字为起点,将姓名写进诗文中,变成藏头诗,读给学生听。学生听完后表现出相当大的热情,都要求我给他们也写一首。就在这时,趁着大家激情高涨之时,教师从旁引导教授他们来写藏头诗歌。十几分钟的时间,班上就出了许多位小诗人。例如一位王同学和柏同学竟拿我的名字来写,小脑子真是转的快。柏同学作“粽子飘香迎端午,平平安安过佳节。南北东西赛龙舟,帅将鼓锣声声劲”,这个作品写情写景十分惊艳。另一位王同学作“宗家出个大才子,平平安安送北大。南北东西都知晓,可见才华不一般”。这两位学生都很好的把生活中的事例融入习作中,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的原则。
五、契合实际,模仿经典
结合我校正开展安全教育年活动,利用班会课的时间,结合中华经典《三字经》。引导学生模仿《三字经》的格式和语言,自编《小学生安全教育三字经》,一节课下来收效甚佳。有的同学说出“过马路,注意看,红灯停,绿灯行”。一会另一同学说出句“不攀爬,防事故,不打闹,勿伤人”。又有同学也抢着说“乘公车,排好队,不拥挤,秩序好”。就这样,学生你一句我一句,你方唱罢我登场,把我们班的《安全三字经》编写完成。即受到了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此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文字能力。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让学生学诗歌、用诗歌、创作诗歌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耐心启发、引导,不断地给予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体会到诗歌所富含的魅力,让学诗、用诗、写诗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学生的习作一定会充满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