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川飘色发展现状探究

2017-11-02邢佳佳

文化学刊 2017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文化发展

邢佳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责任编辑:周丹】

【文化遗产研究】

吴川飘色发展现状探究

邢佳佳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08年,吴川飘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这一文化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吴川飘色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如何使来源于群众生活的艺术能够真正地为群众服务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

飘色;文化遗产;困境

飘色,根据《吴川文物县志》载:“所谓飘色,是由几个人推着一个‘色柜’,色柜上装饰着固定姿态的人物。人物全靠一根看不见(衣服裹藏)的‘色梗’支撑,叫‘飘’(也被西方人成为‘隐秘的东方艺术’),下边的人叫‘屏’。飘色人物按戏剧人物的艺术造型打扮,其内容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一个色柜就是一座小型的流动的舞台,一板飘色便是一出精彩的戏剧场面”。[1]

吴川飘色艺术糅合了戏剧、音乐、美术、杂技、造型、力学等多种艺术,巧妙地把人物固定在色梗上。[2]

一、吴川飘色来源考证

关于吴川飘色的源流问题,学者给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说法,根据叶春生先生所言:“飘色高台艺术最初都与游神赛会有关。从抬神像出游到抬化妆为神的儿童出游,继而发展为一套民间游艺活动,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3];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李文兴教授在其《飘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一文中指出,飘色其远源是古代宗教中的行像仪式,而直接产生于宋明时期的高台展示艺术—台阁(抬阁)[4],并列举了大量的历史文献来论证台阁与飘色的关系,这些历史文献大多是记录北方中原地区的台阁表现,包括河南洛阳(《洛阳伽蓝记》)、山西太原(《封氏见闻录》)、临安(《梦梁录·三月》《武林旧事·迎新》)、苏州(《清嘉录》)等地区的台阁表演形式,上述材料证实吴川飘色应是自北向南传播到广东地区的。笔者在探访吴川飘色时发现,吴川文化馆在展示国家非物质遗产的墙上这样列出:抬阁(芯子、铁板、飘色)(吴川飘色),由此可见飘色是由北方台阁的表演形式转化而来的。第二种说法是,惠州学院的谭桂琴老师在《精彩绝伦与巧夺天工的民间艺术—论以戏剧情节和扮相为载体的吴川“飘色”》一文中指出:“盛行于岭南一带的飘色发源于河北、河南、陕西一带,于明代崇祯年间由江西传入广东而发展。”[5],这与李文兴教授的观点不谋而合。第三种说法,龙洁丽在《吴川飘色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一文中所言:传说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清政府禁止演粤剧,可能是太平天国领袖主要来自两广,且太平天国运动曾以粤剧作为宣传手段,而飘色便在清政府对太平天国的憎恨并下令禁止粤剧演出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但是这种说法并不值得推敲,首先,一种民俗文化的发展要有一定的群众基础,飘色在其繁荣之前必定以某种方式在民间存在,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在太平天国之后才能迅速发展;其次,这一说法的主要来源可能是由于飘色的扮相借鉴了粤剧的化妆形式,但是这并不能作为飘色的真正源流。

综上所述:吴川飘色是在北方抬阁的表演形式上不断传播发展起来的,这与封建王朝晚期加大对南方的开发轨迹相重合,因此可以确定无疑。

二、吴川飘色发展受限原因分析

第一,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往往更注重文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当经济与文化发展产生冲突时,人们总是不自觉地选择前者,特别是由于民俗类的民间演绎活动相对于具有物态商品生产特征的文化项目而言,具有操作上的尴尬,这就加剧了民俗文化与当地民众的脱节。

根据笔者与学生志愿者的实地走访发现,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对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民俗活动——飘色,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而产生了强烈的陌生感与疏离感。首先,于飘色这一民俗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于当前而言,吴川经济发展形式不容乐观;其次,飘色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由于当前发展经济的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再者,飘色的发展需要与当地大力发展经济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冲突(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第二,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全球化加速了吴川飘色的衰落。改革开放之后,吴川当地的文化娱乐活动快速发展,这些娱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吴川当地经济的发展。《吴川县志》记载了吴川县若干年份的电影放映情况,见表1[6]。

表1 吴川县若干年份电影放映情况表

同时,吴川越剧团也扎根本地,1987年,演出205场,观众68.8万人次;1990年,演出277场,观众62.5万人次。

之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娱乐的全球化发展,当前中国民间的娱乐形式日趋一致,如风靡中国的广场舞,这一娱乐形式因为兼具趣味性与表演性,并具有健身功能,获得了中老年人的广泛欢迎,在中国得到快速发展,挤压了吴川当地飘色文化的发展空间。文化娱乐活动的一致性弱化了地方娱乐活动的特殊性、多样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作为民间娱乐活动的飘色艺术。

第三,政府在保护民间民俗文化方面的不作为,使得民间飘色组织举步维艰。2008年,吴川飘色被列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当地政府却对此反应冷淡,甚至在2017年元宵节临时叫停了飘色年例巡游活动,这对吴川飘色民俗的发展无疑是沉重的一击。加上当地政府与上级政府的沟通不畅,造成了吴川飘色“闭门造车”这一尴尬的局面,民间自发组织对政府的不作为也颇多怨言,加上政府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民间飘色的自主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在行走发展过程中“战战兢兢”,但大部分民众都认为民间自发组织和政府应该承担起保护飘色的责任(如图1)。此外,飘色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吴川飘色采用“以艺养艺”的发展模式,即民间飘色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对外演出,甚至已走出国门,如2014年应邀参加新加坡国际妆艺大赛、2016年7月应邀参加泰国“第三届亚洲教文化节”等,但是我们需要认识到的是,这些国家的民众由于缺少认知飘色的文化背景,他们对飘色的关注只是纯欣赏性的,“飘色作为一种乡俗仪式,其立根之处还应在于其原生土壤的文化空间”[7]。

图1 保护和弘扬“吴川飘色文化”的主题应是?

第四,飘色演出内容单一,创新后劲不足。飘色表演的主要剧目是《八仙过海》《六国封相》《宝莲灯》《普天同庆》等传统的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表演内容经久不变,当地民众对此已产生了审美疲劳。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表现时代主题的飘色内容,如宣扬中国崛起的“巨龙腾飞”“神州六号”“奥运健儿”等,但依然难以满足当代人对飘色的需要。

综上所述,虽然吴川飘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由于种种限制,其发展前景仍不容乐观。

三、冲破发展壁垒,寻求发展之路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中西“文化势差”逐步稀释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力,为“飘色”的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加之国内民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薄弱等种种也使得“飘色”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飘色”要摆脱发展的窘境,必须在尊重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全球优秀资源推陈出新,打造独树一帜的地方文化。

首先,尊重民俗文化,打造文化品牌。强化民间文化的保护意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建立对吴川“飘色”文化的自信,同时,在充分尊重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大力打造具有“飘色”烙印的特色文化名片,如制作飘色手工艺品、体验飘色等特色旅游项目。

其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护当地民俗文化中的作用,将飘色作为发展当地经济的引擎,充分发挥“飘色”的经济拉动作用,将发展当地经济与保护民俗文化充分结合。据调查,民众普遍认为民俗文化能够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如图2,图3)。

图2 “吴川飘色”在哪些方面具有开发潜能

图3 打造“吴川飘色”文化品牌能给吴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数据来源: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迎风飘扬”社会实践队,贾燕飞等整理)

再者,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就现在而言,保护、发展、创新传统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的主要表现形式。我们继承飘色民俗文化应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8],努力适应当代人对文化娱乐活动的需要,大力寻求创新。

吴川“飘色”是联系当地人民的文化纽带,也是当地人无法替代的精神寄托,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年例”活动,更是维系民众情感的最好途径,同时,其还有助于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吴川“飘色”的保护势在必行。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文化作为软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果文化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整个社会是得不到提升的。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展了文化,社会才能进步”[9],只发展经济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无法维持平衡的畸形的社会。

[1]杨振泉.吴川县文物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110.

[2][5]龙洁丽.吴川飘色的多重价值及保护、传承、发展对策[J].惠州学院学报,2011,(4):55.

[3]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州: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77.

[4]李文兴,黎国韬.飘色的起源与历史发展[J].文化遗产,2014,(1):143-148.

[6]吴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吴川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1.788.

[7]罗佳.民俗艺术文化空间保护的调查与思考——以广东吴川“飘色”民俗为例[J].大众文艺,2015,(4):39-40.

[8]刘芳.对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战略考量[J].理论导刊,2012,(1):7-10.

[9]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5.

J825

A

1673-7725(2017)10-0107-04

2017-08-05

本文系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迎风飘扬”社会实践队“三下乡”项目“关于民间艺术吴川飘色的内涵挖掘及发展后劲的探索”(项目编号:B17021)的研究成果。

邢佳佳(1989-),女,河南安阳人,助教,主要从事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研究。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