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2017-11-02昕,谈

关键词:因子绿色成本

林 昕,谈 飞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影响因子分析

林 昕,谈 飞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总结出了24个影响我国绿色建筑推广的因子;其次,运用问卷调查法采集归纳了问卷调查对象影响因子重要程度的评分;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出了其中最关键的3个因子:绿色建筑成本、政府激励政策、节能环保意识。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关键影响因子中,降低绿色建筑成本的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

绿色建筑;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法

我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和住宅产业的兴盛,从整体上讲,几乎没有对节能建筑的设计、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实践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其只是造成了奢侈利用能源的消费特征,让消费者支付更高额的能源使用费用[1]。20世纪90年代我国为了改变这种铺张浪费、污染环境的建设模式,将绿色建筑引入了国内建筑行业,2000—2005年为国内绿色建筑的摸索阶段[2];截至2013年,我国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达到8 955万m2,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绿色、低碳建筑是建筑业面对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新的发展趋势[3]。

1 绿色建筑的内涵及发展

英国建筑设备研究与情报协会(BSRIA)将绿色建筑定义为:高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健康的居住环境。我国2006年6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中国的建筑业现状,对绿色建筑进行了如下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处。绿色建筑的概念可归纳为:在全寿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中,高效利用资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地构建健康舒适的建筑。

图1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3个阶段

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的历程与欧美一些国家相比并不长,短短十余年间可主要分为3个阶段,如图1所示。第一阶段为2006—2010年的“十一五”阶段;第二阶段(2011—2015年),基于“十二五”提出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第三阶段(2016年至今),基于前两阶段的发展情况,要求国内绿色建筑在各建筑类型上全面发展。

从绿色建筑的项目数量和建筑面积两方面解读,2008—2010年期间,我国绿色建筑产业刚起步,数量与面积均缓慢增长;而从2011年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数量逐步增多,绿色建筑面积迅速扩张,几年内带有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数量和建筑面积呈直线上升趋势,分别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 项目数量统计

图3 建筑面积统计

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因子分析

笔者归纳了影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与推广的24个重要因子,如表1所示。由于表1中影响因子的数量过多,且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难以研究单个变量的影响力大小,从而无法刻画出一个可行的标准。因此,笔者将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与调查量表的方法相结合对研究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

表1 影响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因子

首先,用调查量表的方法设计了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业内相关人士以及高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问卷中要求各被调查者对各影响因子按其重要程度评分,分值的大小表示各变量的重要程度,如表2所示。主要采取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共发出问卷500份,对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剔除了无效问卷与异常问卷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与有效性,回收有效问卷共计412份。

表2 绿色建筑影响因子测度项评分表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回收的有效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提炼出绿色建筑推广的关键影响因子。根据表3中各变量总体特征值的大小进行取舍,特征值大于1的保留,特征值小于1的舍弃。从而得到前8个变量成为了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影响因子。其余成分的特征值小于1,所以不予考虑。考虑到关键影响因子的数量不宜过多,故只提取特征根最大值前3位的变量作为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时用VARIMAX旋转方法对因子进行旋转[4],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3 整体解释的变异性

表4 旋转后的因素矩阵

由旋转后的矩阵对关键影响因子与测度项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明确每一个主要的因子(主成分)对应于一组意义相关的测度项所代表的含义如下:

主成分1中,第15和第18两个变量的相关度较高,将其概括为高额的绿色建筑成本;主成分2中,第1和第7两个变量的相关度较高,将其概括为缺少相关政策扶持;主成分3中,第22和第23两个变量的相关度较高,将其概括为薄弱的大众节能环保意识。

笔者选取绿色建筑成本、政府激励政策以及节能环保意识这3个因素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

2.1 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子

早在2003年的泰晤士报上就有专家发表评论:“不要让绿色建筑阻碍了经济发展”,可见像美国这种经济发达,绿色建筑高速发展的国家也存在着成本与收益之间的难题[5]。建筑业激烈的市场竞争给施工成本管理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识别出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理清施工成本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于做好施工成本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6]。

2006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国内的绿色建筑划分为3个等级:一星、二星和三星。经统计,2008—2014年所评1 700多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如图4所示[7]。

图4 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划分的项目增量成本

图5描绘了2010—2014年我国住宅与公共绿色建筑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变化趋势。

图5 2010—2014年我国住宅与公共绿色建筑的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变化趋势

从消费者的角度分析,目前国内的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概念的认识不足,绿色节能建筑前期的开发成本高从而导致了其购买价格高于普通住宅建筑,但后期的使用费用低。消费者在前期选择住宅建筑时只关心整体的购买价格而没有考虑建筑使用过程中的“全寿命价格”,忽略了绿色建筑能耗与维护消费低的这一大优势。

2.2 政府激励政策影响因子

由于绿色建筑“收益的非排他性”[8],单纯地靠市场已经无法推动绿色建筑产业向前发展,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所面临的这种状况必须需要政府参与其中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参考日本、欧美等绿色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国家,政府的干预有效融合了强制性手段与激励性政策[9]。借鉴国外的激励政策,从我国现阶段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情况着手,政府应从社会各个层面,多角度考虑各相关主体的利益所在,将激励政策的实施对象划分为供给端、政府和需求端,如图6所示。

图6 激励政策实施对象关系图

在每个单独的阶段中,市场对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供给量都不同,政府对市场的政策干预程度也不同。因此,应根据绿色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激励政策:

(1)起步阶段:“十一五”时期,预见绿色建筑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内各大房地产商为了把握机遇,市场参与度较高;同时相较于消费者来说,开发商这一时期的绿色建筑意识较强。因此这一阶段的政策激励对象主要为绿色建筑的供给端,着重出台激励绿色建筑开发商的政策。

(2)发展阶段:伴随着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信息飞速传播的大数据时代,消费者耳濡目染接受了越来越多关于绿色建筑的知识与信息,绿色建筑的观念逐步增强,相较于前一阶段,已经有庞大的消费群体开始关注绿色建筑这一新市场。因此,在绿色建筑市场发展阶段,政府应不再以供给端为主,而应顾及供需两端出台激励政策。

(3)成熟阶段:近年来,绿色建筑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颖的名词,消费者或多或少都对其有所了解,绿色建筑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庞大,市场开始偏向于消费者主导。因此,在现阶段,政府应开始偏向于绿色建筑需求端出台相关激励政策。

2.3 节能环保意识影响因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绿色建筑等节能型住宅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大大缓解了节能环保与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及推广力度,使低碳环保的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并广泛开展多元化的教育活动。

3 绿色建筑行业降低成本的基本策略

从上述分析结果得出在3个关键影响因子中,绿色建筑成本的影响最为重要,针对这一影响因子,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降低绿色建筑成本的策略:

(1)绿色建筑模式的改善。通过合理的组织架构和现代化专业的管理手段在绿色建筑的前期规划设计、中期开发施工、后期运营管理及服务维护等阶段实现系统产业化、专业化,达到高效、节能,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基本职能。模块式建筑体系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大缩减了施工过程,节约各种资源,从而降低建造成本,具体如表5所示[10]。

表5 模块式建筑体系与传统方式比较

(2)应用节能材料以及高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行业是经济繁荣与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为了适应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保温、隔热等节能材料必不可少。与此同时,智能建筑等高新技术及概念也在建筑业中推广传播,使绿色建筑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这些节能材料与高新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前期的开发成本,但长久看来,不仅节约了消费者的后期使用成本、维护成本,住宅的年均使用成本也大大降低,还有益于自然环境。

(3)强化企业内部人员的成本管理意识,优化成本管理模式。强化员工意识,分解目标成本,完善成本体系。将目标成本进行细化,分阶段制定明确目标,优化过程;实时监控建造过程,阶段性控制成本目标,优化资金使用,减少工程变更;落实具体工作与责任,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科学性、可行性角度出发,掌控节能环保大局观开发项目。

4 结论

成本是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最关键影响因子,如果能够通过高科技、新技术等手段降低目前的绿色建筑成本,将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国内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此外,要加速国内绿色建筑的推广与发展,还需要政府的干预,不断完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尤其是在环境与生态保护层面,单方面地依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并不能让多方面满意,需要政府调整形式介入市场的调节;同时还要加强建设绿色建筑需求环境,使得公众能够提高绿色环保节能意识,最终达到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目标。只有在这3个关键影响因子上作出一些改进措施,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大力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进步。

[1] 薛杰.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0-25.

[2] 张建国,谷立静.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挑战及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2012,34(12):19-24.

[3] 杨海红,刘梦颖,李金瑾.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低碳建筑评价[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6,38(2):210-213.

[4] 张巍,吕鹏,王英.影响绿色建筑推广的因素:来自建筑业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8,29(2):26-30.

[5] LANGDON D. Examining the cost of green[EB/OL].http://davislangdon-usa.com/publication.html.

[6] 朱晶.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施工成本影响因素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5,37(1):95-98.

[7] 张川,宋凌,孙潇月.2014年度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统计报告[J].建设科技,2015(6):20-23.

[8] 费衍慧.我国绿色建筑政策的制度分析[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9] 林文诗,程志军,任霏霏.英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及评价体系[J].建设科技,2011(6):58-60.

[10] 仇保兴.进一步加快绿色建筑发展步伐[J]. 城市发展研究,2011,18(7):1-6.

TheImpactFactorAnalysisoftheGreenBuildingDevelopmentinChina

LINXin,TANFei

At first, this paper adopts literature research summarizes 24 influence factor of China′s green building promotion, then uses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summarizes the survey object impact factor importance ratings, finally uses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to extract the three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green building cost, government incentives,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three key factors, to reduce the cost of the green building strategies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architecture in our country to the greatest extent.

green building; impact factor;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U-9

10.3963/j.issn.2095-3852.2017.05.022

2095-3852(2017)05-0625-05

A

2017-04-16.

林昕(1993-),男,福建南平人,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

LINXinPost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猜你喜欢

因子绿色成本
绿色低碳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2021年最新酒驾成本清单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我的健康和长寿因子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
揪出“潜伏”的打印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