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联合药物治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2017-11-02缪雪娜
缪雪娜
(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 心理门诊,广东 河源517000)
心理联合药物治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缪雪娜
(河源市源城区精神卫生防治所 心理门诊,广东 河源517000)
目的观察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100例青少年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单独给予心理治疗,研究组给予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一周、治疗第二周、治疗第四周和治疗第八周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第一周,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二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具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0 前言
焦虑和抑郁均属于一种精神障碍,两种情绪表现虽存在较大差异,但有明显关联性[1]。因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均处于发育阶段,极易被某些外在因素刺激引起一些负面心理和压力,也是焦虑抑郁症的高发群体[2]。临床上通常采用抗焦虑抑郁药物来缓解患者情绪,但药物治疗依从性不高,脱落现象常见[3]。有临床研究[4]表明,采用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焦虑抑郁青少年学生的药物治疗依从性,提高临床疗效。本研究探讨分析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心理门诊就诊的100例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2~18岁,平均年龄 (16.1±2.4)岁。研究组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11~17岁,平均年龄 (15.6±2.2)岁。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与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中的相关要求吻合,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无抗焦虑抑郁药物服用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史等基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P>0.05),可进行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1.2.1研究组 研究组给予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①给予患者口服舍曲林,初始剂量为一天50mg,可酌情添加,但剂量需在每天100 mg以下,连续治疗八个星期。②给予患者个性化心理治疗,通过专业心理医生在心理治疗室开展治疗,也可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指导,同时给予其他专业心理治疗技术;每次治疗时间为四十分钟,一个星期1次或2次,连续治疗20次左右。
1.2.2对照组 对照组单独给予心理治疗,具体内容同研究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一周、治疗第二周、治疗第四周和治疗第八周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患者的焦虑情况通过焦虑自评量表 (SAS)判定,抑郁情况通过抑郁自评量表 (SDS)判定;SAS评分和SDS评分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焦虑和抑郁程度越严重。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通过不良反应量表 (TESS)判定。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以率和均数 ±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AS评分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第一周,两组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二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S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AS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AS评分比较 (±s,分)
时期 研究组 (n=50) 对照组 (n=50) t P治疗前 63.1±13.01 64.2±12.8 0.426 0.671治疗第一周 57.9±12.3 56.4±12.4 0.607 0.545治疗第二周 47.5±9.4 58.3±11.4 5.169 0.000治疗第四周 40.6±11.3 52.7±10.6 5.522 0.000治疗第八周 36.2±6.6 50.7±7.3 10.419 0.000
2.2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第一周,两组的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二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DS评分比较 (±s,分)
表2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SDS评分比较 (±s,分)
时期 研究组 (n=50) 对照组 (n=50) t P治疗前 67.7±13.9 65.3±16.2 0.795 0.429治疗第一周 57.2±12.6 59.8±14.3 0.965 0.337治疗第二周 50.6±9.4 58.2±14.3 3.140 0.002治疗第四周 47.4±13.7 56.2±13.8 3.200 0.002治疗第八周 43.1±11.1 56.7±13.5 5.502 0.000
2.3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 (±s,分)
表3 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 (±s,分)
时期 研究组 (n=50) 对照组 (n=50) t P治疗第一周 7.5±1.2 7.4±1.2 0.417 0.678治疗第二周 7.2±1.0 7.7±1.5 1.961 0.053治疗第四周 8.0±1.4 8.2±1.3 0.740 0.461治疗第八周 8.4±1.7 8.6±1.8 0.571 0.569
3 讨论
如今,大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家庭和社会等因素均与青少年产生焦虑和抑郁情绪存在密切联系[5]。有临床研究[6]显示,青少年焦虑抑郁具有以下趋势:发生率从低到高排列依次是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发生率,城市青少年焦虑抑郁程度低于农村青少年,多姊妹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程度低于独生子女等。
目前主要采用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来降低青少年的焦虑抑郁程度,提高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和后遗症发生。但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发挥较高的临床疗效,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导致不被青少年家属认可。抗焦虑抑郁药物是临床上使用率较高的方案,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但药物依从性不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7]。可见,若将两种治疗方式相互融合和互补,在提高患者认知率的情况下还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可作为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的首选方式。
舍曲林属于新型抗抑郁药之一,优势在于有较高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耐受性,在治疗青少年焦虑抑郁过程中有较高的疗效[8]。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舍曲林的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腹泻、口干、消化不良、恶心、食欲不振、眩晕和嗜睡等,因此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防止这些不良反应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和治疗第一周,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在治疗第二周、第四周和第八周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各个治疗时期的不良反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综上所述,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具有显著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1]曾瑞华,项玉林.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对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的疗效分析 [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3):135-137.
[2]曾瑞华,项玉林.青少年学生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分析研究 [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00-102.
[3]焦峰,孔令军,郑莉娜.心理疏导联合药物治疗中青年精神分裂的效果研究 [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12):1597-1598.
[4]冯琼华,梁益,杨艳萍.心理干预对药物治疗癫痫患者的增效作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8):91-92.
[5]李晶.药物联合心理行为疗法治疗儿童及青少年抑郁症的疗效 [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z1):161-162.
[6]钟远惠,袁日强,刘舜华,等.药物结合心理行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伴代谢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2):1-3.
[7]吴文源.焦虑障碍的药物治疗进展 [J].世界临床药物,2009,30(4):193-195.
[8]钱敏才,沈鑫华,林敏.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门诊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95-97.
Observation on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MIU Xuena
(Psychological Clinic,Institute for Mental Health Control and Treatment of Yuancheng District,Heyuan 517000,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Methods100 cases of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dmitted to psychological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4 to October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All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with 50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sychotherapy,while the study group was given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Before treatment,and at1stweek,2ndweek,4thweek and 8thweek of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s and incidenc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Before treatment and at1stweek of treatment,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SAS score or SDS score(P>0.05);At2ndweek,4thweek and 8thweek of treatment,the SAS scores and SDS scores of study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s(P<0.05).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was found between two groups in the score of adverse reactions at each treatment period(P>0.05).Conclusions Psychotherapy combined with drug therapy for adolescent students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has significant curative effect and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Psychotherapy;Drug therapy;Adolescent students;Anxiety;Depression;Clinical curative effect;Adverse reactions
R749.7+2;R749.4+1
A
10.3969/j.issn.1674-4659.2017.10.1411
2017-06-08
缪雪娜 (1983-),女,广东河源人,本科学历,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精神病学临床。
(责任编辑:钟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