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视角下的巩义传统民居营建智慧探研
2017-11-02磊王晓丰
高 磊王晓丰
(1 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2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绿色建筑视角下的巩义传统民居营建智慧探研
高 磊1王晓丰2
(1 河南省村镇规划建设协会,河南 郑州 450000 2 郑州大学综合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中国传统民居源于长期对地理条件、自然气候、综合环境的适应与利用,其营建技术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本文通过对巩义大量现存民居的实地调研,汲取其中与当下绿色建筑的契合点,结合绿色建筑基本理论,以此为视角,探究中国传统民居中绿色建筑的营建智慧。
巩义民居;传统民居;绿色建筑;营建智慧
巩义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中原,复杂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自然气候造就了巩义传统民居建筑遗存具有类型全面、存量大、风貌保存完整、名宅庄园众多等特点,同时形成巩义民居地域的风格。地坑院、窑院、合院、庄园,临河而居、平原村落亦或是沟域村落,大量遗存的各类传统民居建筑、聚落方式为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样本,可以让研究得出的结论更加具有普适性,获得有效的以点观面的研究效果。
1 巩义的自然环境与典型传统民居概况
1.1 自然环境概况
巩义市位于洛阳和郑州之间。东与荥阳为邻,西和偃师、孟津接壤,南与登封、新密依嵩山为界北和孟州、温县隔黄河相望。巩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市域范围内主要有山地、河流、平原等地理条件。
1.2 典型民居概况
地理环境、气候资源、经济发展、取材等要素是影响民居的主要因素。由于各种影响要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巩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民居形式:
1)窑院
巩义市域范围内山地占有较大比例,北部邙山区域与东南方嵩山区域内沟壑纵横,沿沟壑散落分布众多自然村落。这些地区的民居建筑主要以窑院为主,通常一个窑院有若干个窑洞建筑组成。窑洞建筑由原始的“穴居”发展而来,是我国现存最久远的传统民居类型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窑院因地制宜,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冬暖夏凉、省材、节地等特点更是与当下“绿色建筑”的理念不谋而合。
2)地坑院
地坑院也叫天井院,当地人称为“天井院”“地阴坑”“地窑”,同样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3)传统合院
传统合院主要是由多个建筑组合的方式形成院落,传统合院对外封闭对内开放。巩义地区常见的传统合院多是以两至三层的高楼组合形成的楼院。这种楼院与西北地区的楼院相类似,并带有本地建筑特点。
4)庄园
庄园是巩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形式。以康百万庄园(图1)、刘镇华庄园、张祜庄园为代表的庄园建筑是巩义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巩义的庄园建筑也是传统民居建筑中最能够体现对于环境进行综合适应与利用的实例。
图1 康百万庄园
2 巩义传统民居从节约资源到利用资源的深意
绿色建筑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可以知道,绿色建筑强调四个基本内容,即:节约、环保、利用、舒适。传统建筑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完整的发展,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在传统民居建筑的变化发展史其实就是其对于所在环境的变化适应史。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过程,深刻蕴含着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
2.1 节约资源概况
节约资源,通常指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由于巩义地域多山地的地理特征,传统民居建筑中窑院占了较大的比例。不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平坦土地用来建房建村,而是因为人们更加了解土地对于生存的重要意义。人们发明窑居,将不好利用的山地作为居所,就能够将平坦的土地集中用来耕作。正与绿色建筑所讲的节地的概念不谋而合。
巩义村落的传统用水方式便是打井取水。不像南方村落常有稳定的河网,水流不断,巩义传统村落所代表的北方村落每一口水可能都要慢慢打上来,并且随用随取,不会有一点多余的浪费。
巩义大量的窑洞、生土建筑冬暖夏凉,保温性能、调节室内微气候性能优越,在没有空调等现代手段的年代就为人们提供的较为舒适的栖居之所。当下居住在窑洞、土坯房的居民,仍是冬天不用暖气,夏天不用空调。
巩义民居中窑洞居多,这种挖山做窑的建筑方式,直接利用了地域环境中的地理条件,顺应地势而成,不需要再浪费过多的建筑材料。同时,挖窑取出的土又可以平整院落,在沟壑中整理出一片适合一家人居住的平地。
2.2 资源利用概况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节约资源不是唯一的目的。对于传统民居而言也同样如此,人们的栖居与自然界的适应除了珍惜所拥有的资源外,人们也同样注重如何利用拥有的资源,或者也可以解读为正是因为人们对所拥有资源的珍惜才更加重视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发挥更好的作用。
如果说节约资源讲的是减少消耗,那么利用就是研究合理消耗的最佳效果。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就有“物尽其用”“因地制宜”等等众多的思想来告诫人们如何利用手头的资源。
背靠高山做天窑。如果说窑洞这种民居建筑形式的出现已经充分体现了节约土地的意义,那么在巩义地区民居建筑中常见的“天窑”的出现,就是人们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典型案例了。背靠黄土山坡建造建造窑洞是常见做法,而当这个背靠的土坡拥有足够的高度的时候,巩义地域的原有住民便在高度上对突破进行了进一步的利用,“天窑”便由此而生。巩义地区山势沟壑纵横,落差较大。在较高的土坡地带,人们便会建造两层的窑洞,而二层部分的窑洞就被称为“天窑”。前人先是在水平方向寻找夹缝、留足平地,又在夹缝中由垂直方向扩展空间。这种利用便已经是由最初的节约资源而转变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了。.
开山建村时会凿出很多山石,而这些石料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平整土地的基础所使用,村内很多的道路、桥梁都是采用当地材料铺设成的。没有“建筑垃圾”,自然物尽其用。
对于水资源来讲,除了节约,更要利用好身边少有的雨水资源。如果南方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四水归堂是因为汇聚财源的美好愿望,那么北方民居建筑,尤其是巩义地区本就降雨量较少的地区,类似的四水归堂则是出于对水资源宝贵性的珍惜。巩义民居在厢房部分常见的单坡屋顶,一方面是用地紧张,不足以建设双坡建筑,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于雨水的收集。坡度朝向自家院落内偏下,当下雨的时候,雨水会顺着单坡流进自家院里,再顺着预留的排水沟汇入屋边的小块菜地或花草。
3 巩义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绿色建筑元素
3.1 传统哲学思想观念
巩义市是河洛文明发祥地,而河洛文明又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起源。春秋战国时,中国的哲学思想达到成熟鼎盛时期,先哲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明古之理。可论今之事”,从中可以看出那时“可持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先进思想。《道德经》中还向我们强调“道法自然”的自然辨证观点。
3.2 建筑环境选址与风水朝向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环境选址与风水朝向的特点是因地制宜,坐北朝南,阳光地段,满室阳光。在建造房屋时,古人会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定出变通的办法而不仅仅拘泥于某种模式,这样才能使建筑由此地生而自然发展。例如巩义的康百万庄园,便是研究建筑选址与风水朝向的极佳样本。康百万庄园背山面水,综合了当地所有的自然环境而得到建筑的整体布局,成为绝佳的民居之所。
3.3 独特的墙体结构
巩义传统民居建筑中一般都有采取夹层墙的做法,即内外两面用砖砌,而中间则是夯土,形成两层砖与一层夯土的结构。一来墙体有承重的需要,所以必须做得稳固。外部砌砖可以让建筑看上去更加美观,而中间的夯土则可以加强墙体保温隔热的效果。现代的双层玻璃也是对这个的一种模仿,中空的空间,空气能阻隔外面的冷暖空气,为室内的温度控制提供相对稳定的环境,节约使用空调的能量。
3.4 传统空间的内与外
传统民居建筑,因为每个基本单元均为院落,所以建筑内外的空间关系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会有所差异。当下的建筑,六个面都封闭的空间才是内,但是传统民居中则存在弱化的界限。人们使用的空间不止于某一建筑单体,日常的生活中,庭院空间也是重要的生活空间。由于可用能源的缺乏,人们需要通过开敞的庭院空间直接从自然环境中得到某些资源,例如光线、风等。
庭院空间其实就是沟通内与外的过渡空间,好像既不算“内”,又绝对不能算作是“外”。传统建筑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建筑与环境接触的过渡方式 。
3.5 注重室内微气候
虽然以前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人为控制室内气候,但是先人还是通过建造的技术向我们展现着他们对于室内微气候的重视。改善住宅中的微小气候,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表现在方位、结构、平面形式、材料等方面的差异上。巩义民居中常见的黄土窑洞中,尽量不让热度传到室内,用泥土、块石等大量吸收白天热量,晚上再慢慢地散发出来。
4 结语
实际上传统建筑首先并非为了节能或是其他相关概念而盖,但是为了舒适又主动地利用了自然界能提供的各种便利。传统建筑只是无意中与“绿色”搭边。随着现代气候条件的进一步恶化,大部分古建如果不加现代设备,基本无法舒适地使用。
分析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的联系主要还是为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在向外追求高效率、直接的节能技术的同时,其实应该回过头来看一下身边那些历经千年演变的传统民居,存在千年之久必有其生存的意义。
2017-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