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发展策略研究
2017-11-01陈雪琴
陈雪琴
摘 要:在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干部对于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干部队伍在理论素质、政治立场、敬业精神、文化知识等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文章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对如何促进教育干部素质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现状;组织行为学;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力量,管理干部的素质决定着管理效益和办学水平。因此,当前亟须加强管理干部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化、充满活力的管理干部队伍,构建起符合实际、切实高效、可操作性强的高校管理体系,这是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是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也是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需要。
一、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的现状
1.理论素质方面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得不深,对于其原理与方法理解不足、运用不够;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缺乏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对高校中意识形态中存在的不良言论态度不明确,有的甚至参与其中;对国家的教育政策研究不够、领悟不够,贯彻落实过程中与学校实际结合不够等。
2.政治立场方面
有的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国的政治体制、社会制度、发展方向认识不清,在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下立场不够坚定,左右摇摆,对我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识不到本质,思想上容易以偏概全。这些问题导致一些干部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缺乏思想与理论的高度,不能正确指引学生健康成长,针对性与方向性不足。
3.敬业精神方面
在高校中,教育管理是一项艰苦而复杂的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的干部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而且教育管理干部与专业教育、领导干部相比收入较低,上升的空间也较小。在此情况下,有的干部对自己职业的认同感不强,敬业精神不足。
4.文化知识方面
积极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对于教育管理的新理论、新手段、新方法不愿学、不会做,更不愿意主动去研究探讨。很多人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于必备的教育學知识、心理学知识、法律知识等储备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不高,创新性不强,工作方法僵化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组织行为学属于行为科学的一种,它是综合运用和人类行为相关的知识,对组织中人的行为和心理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这门科学研究对象组织、组织中的群体与个体,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把握规律,提高管理的可预测性,实现对管理对象的有效引导与控制,从而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和绩效[1]。其主要理论尺度有价值观、动机、目标管理、组织文化、人才政策等。
1.价值观
价值观即人对于人、物、事的评价和看法,是对其重要性和意义的判断,对一个人来讲,价值观是其信念体系的重要核心内容。如果一个人认为某事物有意义,那么对他来说就具有价值;否则亦然。
2.动机
动机是人为了达到目的而努力的强度、韧度和方向。一般来讲,人有五个层面的追求,即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实现自我。也有的理论将其分为三个层面,即成就、权力、归属。应用这一理论时,一方面要了解人员需求的层次,按照各种层次需要,相应采取不同组织措施,实现对人的管理与控制;另一方面,要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人的需求层次有很大的差异性,只有大部分人员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整个组织才更有力量[2]。
3.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即对组织和人员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具体的、可实现的、可测量的目标与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善于把组织的目标分解为组织单元目标以及人员的目标,包括具体目标、目标决策、时限和绩效表达。
4.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即一个组织经过长期实践,形成普遍认同的、共同遵循的、具有特色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团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它是全体人员的共享体系[3]。组织文化的特征为稳定性、进取意识、组织方向、结果取向、行为细节等。组织文化特征影响着组织和成员的风格,是组织和人员活动与情感的基础。
三、基于组织行为学的高校教育管理干部素质发展策略
1.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高校选人用人制度,对于教育干部队伍的素质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只有选好、用好人,才能最大限度凝聚人心,鼓励干劲,进而推动工作。按照党的选人用人政策,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重要的原则。具体来讲,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教育方针,确立正确的办学方向,政治觉悟高,品德高尚,理论素养较高,作风优良。确立正确的用人导向,不但要在方针政策上坚持原则,还要推进理论的创新、制度的创新,建立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首先,要完善考察机制。注重考察的过程性,把结论性考察化作全程性考察,避免投机意识和行为。要注重考察的群众性,在组织部门牵头下,建立以组织考察为框架,民主评议、工作绩效考核为血肉的考察体系,确保考察结果的真实性、客观性。在选人用人标准上,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并重。其次,要延伸考察的触角。把选人用人的权力从少数人转交给多数人,增强选人用人的民主性、透明性、公开性。严格落实民主推荐、组织考察、集体酝酿和任前公示等方面的制度,确保人选过得了群众关。最后,要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选人用人责任追究机制,明确谁推荐、谁抬头、谁负责,对考察机制全面进行规范,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避免带病提拔,被推荐的对象出现了问题,严格追究失察责任。
2.完善干部激励机制
在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人员结构较为复杂,其目标、追求、理想、信仰、文化水平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此,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第一,根据不同的工作目标、不同人员、不同组织单元建立不同的激励机制,如后勤干部激励机制、行政干部激励机制、高职称干部激励机制等。第二,多措并举,多方激励,将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教育培训、奖励表彰等进行有机结合,使激励作用最大化。第三,注重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在工作中的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增强工作的自觉性。第四,责任到人,每一份责任都有人,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职责。第五,通过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创优争先活动,培育典型,鼓励先进,形成良好氛围。
3.强化目标管理
首先,对于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岗位,明确具体化的目标。学校领导层要根据办学宗旨和发展战略,对年度目标进行明确,并层层签订责任书,将软指标进行“硬化”。其次,全面推行任期和届期制,在换届和届中进行考核,凡是完不成目标的,予以解聘。最后,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合理确定定性与定量的考核指标,把奖惩有机结合起来。确定目标管理方案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使目标管理体系符合学校和干部实际,使目标管理机制真正化作干部的工作动力,进一步明确干部职责,将过去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如工作态度、团结精神、进取意识、廉洁自律等情况进行细化、量化,便于考核。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机制,全面客观地反映干部的思想、态度和工作情况。注重发挥考核机制的教育、激励和导向作用,使之成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
在考核过程中,单纯的定量或定性考核,都可以使干部评价产生偏差,所以要建立起科学的绩效指标标准和体系,把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一方面,确定指标体系,在广泛听取意见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开展综合性量化考核,用来弥补定性考核中存在的不足。推行民主测评定量制度,以无记名方式开展测评,对干部的业绩、管理能力、政策水平以及思想政治素质作出评价,经加权后纳入综合性评价结果。
在干部考核体系的设计上,首先要堅持考核与安排工作同时进行,把阶段性的工作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其次,考核与检查相结合,检查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考核的方式,要把检查的结果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最后,考核与总结相结合,在总结中检查目标达成情况,检验工作中存在的经验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4.建立干部动态管理机制
有竞争才有活力。当前,建立竞争性动态化干部管理机制已成为趋势。在此过程中,要实现竞争的常态化,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进一步放开竞争的岗位,做到能放尽放,提高竞争者的积极性。对于竞争的办法,要量化细化,对于笔试成绩、面试成绩、科研成果等因素进行科学衡量,确定加权系数,确保将真正优秀、能胜任的人才选拔上来。
5.加强管理文化建设
不同于其他机构,高校本身就是传承、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但并不是说就不需要文化建设,尤其在干部管理方面,优良的管理文化对于树立正气、活跃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管理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塑造品牌,打响特色。第一,要传承学校优良传统,按照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目标,形成具有特色的校训、校歌、校徽等,增强广大干部对学校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第二,按照高校专业设置特点,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和发展目标,提振士气,鼓舞人心,引导广大干部将自身发展与学校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第三,要完善健全制度体系,形成用制度管人、管物、管事的局面,严格落实制度,使广大干部形成思想行为的高度自觉。
高校教育管理干部是干部队伍的核心力量,其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办学水平和质量。但是,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干部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应汲取组织行为学理论精华,将之应用于提升干部素质工作中,通过完善选人用人机制,改进激励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实施动态化管理以及加强文化建设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在价值观、动机、目标管理和组织文化等组织行为学要素方面发挥作用,从正面引导、行为规范和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促进干部素质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游小波,马玉良,詹松青.优化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研究——以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为视角[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1-4.
[2]刘芸秀.“为将之道”对高校领导干部素质培养的启示与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6).
[3]李国权.略论高校青年干部素质的自我提升[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0(2).
(作者单位:南京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