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近现代历史文化思潮及其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评述

2017-11-01李运远

风景园林 2017年8期
关键词:庭园造园思潮

李运远

日本近现代历史文化思潮及其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评述

李运远

从“明治”时期起,日本结束了闭关自守的“幕府”统治,逐渐引入西方现代工业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冲击与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次意义重大的文化与艺术思潮,对日本的造园艺术及园林建筑造成了重大的影响。以近现代以来日本的主要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和社会活动为脉络,通过对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设计思潮及设计手法的比较分析,试图理清日本是如何接受、消化、吸收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大地艺术、极简主义等西方思想,并逐渐使其在日本的历史与现实中“生根”,以创造充满民族自豪感与特色鲜明的“日式风格”;在此基础上将日本现代园林分成了模仿、积累、融合、革新、拓展5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进行了简要介绍。

日本现代园林;日式风格;历史文化思潮;园林发展史

1 引言

园林设计是一门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学、艺术等多层因素影响的综合型学科,在其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往往与社会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日本传统造园艺术形成的风格和审美特征令人瞩目,而在西方历史文化思潮影响下,日本现代园林融合传统文化,并大胆突破,呈现出了具有强烈民族烙印且兼具时代特点的设计风格。研究日本近现代历史文化思潮对于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思考日本取得成就的原因,对于今后中国的园林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研究思路及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日本近现代历史文化思潮作为主体研究对象之一,需要首先界定其范围和内涵。考虑到园林设计在变迁过程中影响因素的复合性,依据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开端的主流观点,将研究对象的时间范围确定在明治维新1868年至今;日本造园艺术也正是由此时开始进入现代园林时期。同时由于历史、社会、文化及艺术的发展和演变往往密切地交叠在一起,因而本文研究的历史文化思潮包括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和社会活动3个层面的内容。

2.2 研究思路

在近现代时间范畴内,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主线,从历史文化思潮入手,通过对近现代以来影响日本的历史事件、文化思潮和社会活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各个时期日本园林设计发展的背景及特征;下一步研究在历史文化思潮影响下,日本造园艺术及建筑景观领域出现的本土设计思想和流派,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日本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制衡关系;然后对日本现代园林发展进行阶段性划分,由于园林艺术的不确定性与设计思想之间的重叠性,每个阶段都以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和流派为主,反映其在时间长河中的总体发展趋势和各个阶段特点;最后,各个风景园林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作为历史文化思潮影响的最终结果被呈现出来。本研究围绕着近现代以来,历史文化思潮与日本传统文化之间的不断影响与融合对风景园林设计各个阶段的作用展开,旨在归纳日本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历程(表1)。

表1 日本近现代历史文化思潮及现代园林设计发展归纳表Tab. 1 Summary of Japan moder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e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3 形成于日本现代园林之前的传统造园艺术概况

纵观日本造园史,日本园林依据历史年代的划分,分为古代园林(3—12世纪)、中世园林(12世纪—1595年)、近世园林(1596—1868年)和现代园林(1868年至今)4个阶段[1]。1868年之前长达1 600年里,日本造园艺术主要有池泉式(自然风景式)庭园、枯山水式庭园、露地(茶庭)等形式,极具民族性和审美特色。在空间尺度上,枯山水式庭园和茶庭尺度较小,主要依附于建筑院落;而池泉式庭园,多建造于寝殿、府邸及书院,以池泉为中心,具有较大的面积。在景观形式上,枯山水代表的是隐喻山水特点的抽象表现形式;而茶庭与池泉式庭园则以自然风景的写实性为主。在审美风格上,枯山水式庭园简练细腻,茶庭朴素而有禅意,池泉式庭园发展至江户时代(1603—1867年)时,建筑和庭园的风格都已经十分华丽绚烂。具有多种风格和设计形式的日本传统园林,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时期日本现代园林的基础。

4 基于历史文化思潮的日本现代园林发展阶段及其影响

4.1 起始阶段——模仿(1868—20世纪20年代)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此时的西方已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艺术设计界正在兴起对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美学”的反对,形成了以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表现主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思潮。而刚刚从封建闭关状态中摆脱的日本,开始主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大量的建筑师开始模仿西欧的建筑风格,由传统的和式木质建筑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2]。在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结束,引入了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革新的建筑技术,同时受到西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影响,日本建筑开始提倡提取日式建筑的“片段”表现传统风格,技术方面则运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形成了日本的“折衷主义”[3]。

明治维新导致了幕府时期将军、大名的消失,由此带来日本造园史上的重大变革——公园的诞生[1]。私家园林开放成为普通的公园,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园林直接更名后成为公园被使用,有些则经过了一定的改造。由于对日本传统园林的审美仍旧根深蒂固,因此在这一时期存在着传统保存论和全面西化论之争。西方造园思想的影响下建设的公园或府邸庭院借鉴了缓坡草坪、喷泉水景、花坛种植、西洋建筑等多种西方造园手法,以日比谷公园的建设作为开端(图1)。国粹主义大致在20世纪初期才逐渐与欧化主义形成平衡,其中以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古社寺保存法》颁布后兴起的“日本主义”思潮与1920年日本分离派建筑会为代表。活跃于这一时期的造园家小川治兵卫作为传统论调的代表人物,继续建造具有自然写实风格的茶庭和池泉式庭园,如円山公園(1912)、平安神宫神苑(1895)、庆云馆本庭(1912)等。

1868年—20世纪20年代的起始阶段作为日本现代园林的开端,还处于对外来文化思潮简单模仿的时期,传统文化依旧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20世纪之初;因此这一阶段对西式的模仿和对传统的坚持同时存在于园林中,和式与洋式这2种风格并未得到融合。

4.2 重建阶段——积累(20世纪20—60年代)

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建筑界产生了较为成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潮,要求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适应工业化社会。现代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建筑思潮自此开始传入日本。而此时起,日本开始进入一段动荡的时期,先后经历了重大自然灾害和战事。1923年关东大地震,导致震后的新建建筑格外注重技术,并开始要求经济和功能的合理性,日本建筑界出现了合理主义建筑流派。1945年“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全部崩溃,整个国家面临着重建和复兴的艰巨任务。战败后的日本国民整体士气低落,陷入迷茫和怀疑中,丧失民族自信,因此“求变”是战后恢复时期最主要的趋势,在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发展[4]。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正风靡全球,此时的日本建筑师对现代主义具有很强的认同,开始探索建筑新形式;“功能主义”也因为西方思潮和战后的社会问题而形成。丹下健三、前川国男等日本建筑大师开始崭露头角,代表作品有丹下健三的广岛和平纪念公园和原子弹爆炸纪念陈列馆(1958),具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征(图2)。

1 日比谷公园内的欧式喷泉An European style fountain in Hibiya Park

这一阶段的城市重建主要以建筑为主,造园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而一位极负盛名的造园家、庭园研究家——重森三玲在这期间仍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1932年他成立了“京都林泉协会”,该协会对当时的日本古代名园进行实地考察测绘,将研究的范围首次拓展到日本全国,共涉及500余个传统园林,他于1938年写成《日本庭园史图鉴》,以此为代表的理论研究成果开创性地汇总了日本园林史料和实测图。在实践方面,他在传统的基础上突破创新,例如首创“方石嵌草”式、竖向立石、通过组石形成具有文化含义的象征等(图3),着重于表现有力量的石组和苔藓划分组成的枯山水庭园,代表作品有:东福寺本坊庭园(1939)、光明院庭园(1939)、重森邸走廊边庭(1953)、瑞峰院庭园(1961)等。他的造园设计手法可总结为:造园常铺砂,立石必动势,设岛总铺苔,起波爱粗纹,围篱好朴素,取景有深意[5]。

这一阶段的日本经历自然灾害、战时停滞和战后恢复,这时期对西方思潮的接收使建筑景观领域在战后迅速活跃起来,但也造成了对日本传统艺术风格的忽视,但幸而有重森三玲在这一期间对造园理论及史料的梳理和汇总,使得传统庭园的发展并未断代,也为之后传统文化的复兴打下了基础。

2 广岛和平纪念公园Iroshima Peace Memorial Park

4.3 发展阶段——融合(20世纪60—7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时世界建筑以现代主义为主要流派,但同时也有多种不同主张的设计思想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成熟,并开始传入日本。此时日本结束战后恢复,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这个阶段表现出了对多种主义极强的吸收消化能力。如粗野主义建筑,以前川国男的东京文化会馆(1961)为代表。由丹下健三引入的结构主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结构主义带有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功能至上、一成不变的批判。这种批判被日本建筑师接受,并于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上组成“新陈代谢派”,由建筑师菊竹清训、大高正人、桢文彦、黑川纪章及评论家川添登组成,借用“新陈代谢”这一词汇,阐述“历史的新陈代谢并不是自然地接受,而应积极地促进”的态度;建筑中采用可更换的部分来构成整个系统,具有不同的可能性,以适应社会、建筑的变化。这一日本建筑设计流派是20世纪60年代的主旋律,代表作品有中银胶囊塔(黑川纪章)、都城市民会馆(菊竹清训)、“东京规划1960”(丹下健三)等[4](图4)。日本传统文化的回归在这一阶段开始得到重视。丹下健三提出应对传统形式创造性继承,摒弃消极的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同时融合传统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特点,具有代表性的是丹下健三1964年建成的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图5)。

3 东福寺本坊庭园的“方石嵌草”The stone group and moss in Tofukuji Square Garden

这一时期的日本开始用融合和批判的态度吸收西方设计思想,并思考日本本土的设计方向。在融合过程中,传统文化回归的思想和趋势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4 中银胶囊塔Nakagin Capsule Tower

5 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Yoyogi National Gymnasium

4.4 多元阶段——革新(20世纪70—90年代)

4.4.1 历史社会背景

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元危机和石油危机致使日本进入了经济低成长时期,国民产生了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种种质疑,与此同时设计界也出现了对现代社会观、技术观的批判。1971年,日本新成立的环境厅颁布的《国民生活白皮书》中,首次对社会高速发展所导致的缺陷进行反省,一定程度上促使了20世纪70—80年代日本城市景观设计活动的迅速普及,风景园林与城市的关系开始深化。在这两者力量逐渐融合的社会背景下,承接20世纪60年代现代艺术等思潮的大发展,设计师们开始尝试运用新材料,继承传统,创造新景观形式,并逐渐找到了独具一格的创作方式,因此该时期的日本风景园林设计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多元格局。

时代的发展使现代主义设计呈现出种种弊端,频繁出现脱节现象:工业文化与人的脱节,设计形式与社会生活的脱节,高雅文化或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脱节等[6]。最终必然导致后现代主义以自身多元化的状态逐渐兴起,在设计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不断变化和多样的特点,并推翻现代主义思想追求的功能主义,慢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不论是现代艺术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还是后来的波普艺术、解构主义、极简主义、大地艺术、生态主义,每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风景园林设计师提供了可借鉴的艺术和设计语言,促进了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向多个维度发展。

4.4.2 艺术思潮及其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也逐渐传入日本,但真正到来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其影响逐步扩大,日本设计师们获得了精神上的鼓舞及方法论的启示。

波普艺术是以世俗文化、商业消费文化为基础,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大众文化。在波普艺术的启发下,设计师的目光开始回归至大众生活,用通俗有趣的设计方法进行园林创作,以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另一种记忆。因此其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色彩及材质语言等层面。

解构主义在形式语言上即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和分解。在解构主义的影响下,设计师开始追求自由、多层次、运动的空间变化,摆脱了现代主义的理性线条和规整对称,实现了日本现代园林设计在空间布局和设计理念上的革新。

极简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在抽象表现主义的基础上又出现的新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还受到日本禅宗思想中“克制简练”的影响。在极简主义的作用下,设计作品开始追求形式上的极度简化,以较少的物体形状和材料进行表达,最终实现简洁有序的景观效果。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中的极简主义更多的是运用整齐严格的几何形态,具有强烈的工业时代特征。

极简主义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地艺术的产生。大地艺术通过与自然环境紧密融合,使平常空间中的特征和空间感受得到改变,让人们产生别样的体验和理解。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兴起的“公众参与”设计的活动迅速得到普及,园林设计师开始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的人与环境的关系逐渐由神圣的朝拜转变为一种文化的体验。于是大地艺术逐渐走入城市,设计师将大地艺术应用于风景园林设计中,设计并创作了大量的新景观类型:材料的艺术、抽象的艺术、四维空间的艺术等,并试图通过空间的体验向人们提供一种概念性的认识,以拯救被现代文明侵蚀与遗弃的自然环境。

生态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环境的污染,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人类逐渐反思自己的行为,意识到将社会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必要性,因此风景园林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的联系日益密切。生态主义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在设计理念与方法层面上发生重大转变,而该阶段生态主义对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影响仅处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得到进一步拓展。

受极简主义的间接影响,并在本土回归现象的社会因素的促使下,20世纪60年代后期“物派”艺术运动在日本本土兴起。“物派”艺术运动主张倾向以物质为基础的反形式主义,作品往往以装置的形式表现事物的状态或阶段。鉴于这种主张与后现代主义立场息息相关,因此可以说“物派”直面了“日本现代艺术的危机”。与极简主义不同,“物派”艺术多利用自然材料,注重根据重力原则和自然法则,表达因果过程的事物本质[7]。

这一阶段的设计思潮中传统与现代精神并存,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后的造园运动更以传统回归为口号,20世纪80年代后在后现代主义及“物派”艺术运动等思潮的影响下,日本现代园林得到较大发展,并且传统回归的思想逐渐渗透于日本现代园林设计中。

4.4.3 代表人物及作品

以下通过介绍具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及其作品,来进一步阐释该阶段历史文化思潮及思想对日本现代园林的影响。

1)野口勇。

野口勇作为一名日美混血的雕塑家,在日本渡过童年时光,并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种生平经历使他的作品一方面秉承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精髓,另一方面也深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他是最早尝试将雕塑和园林设计结合起来的艺术家,他将园林比作空间的雕塑,倡导单体雕塑空间延展到园林空间,同时他能够从材料本质属性出发引向禅意和精神性的追求。如野口勇20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具有想象力及象征寓意的庭园“加州情景剧场”,浓缩了日本传统禅宗庭园的境界。他主张将人融于自然之中,借以自然的视角去观察自然本身。并且一定程度上受到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的影响。例如他的札幌莫埃来(Moere)沼公园(图6),在自然与艺术融合的简洁空间中,为人们带来游玩的乐趣。

2)三谷彻。

在极简主义等艺术思想的影响下,三谷彻的设计手法突破了以往日本传统造园手法,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设计手法:没有设计的设计、斜线条的应用、与众不同的景观塑造、注重植物色彩和夜景照明的表现等。例如品川中央公园(图7),在该设计中他所传达的思想是,自然原本就是本土生长出来的并一直存在的景观。该设计场地内布置以传统品川自然风光为主题的雕塑,以新的表达形式向行走中的人群展示品川的过去与未来。

3)长谷川浩己。

长谷川浩己致力于日本传统庭园的研究与继承,利用自己的理念充分表现风景的变化过程,使日本现代庭园整体向一个新的方面去发展。通过场所、空间与其原有的属性紧密融合,以唤起“土地的记忆”,使人与大地结合,因此其作品具有简洁、功能与景观结合等特点。如群马县立馆林美术馆外环境设计(又名多多良沼公园,图8),塑造在广阔的风景中与美术馆共生的公园,利用长长的园路将人们带入至园中,精准的竖向将建筑、水、绿、光融为一体。

4)宫城俊作。

宫城俊作的作品以几何形态、线条作为主要的设计语言进行分割和组合,具有自己独特的时代特色。如1994年建造的植村直己纪念运动公园,冒险馆作为园区主要景观要素的一部分,设计师通过树木、微地形等简单元素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传达“冒险”理念的空间,其并非要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对话。

4.5 完善阶段——拓展(20世纪90年代—)

20 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生态环境问题愈发尖锐;产业结构逐渐转型;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大发展;多元文化价值观日益受到重视,等等。日本现代园林受到来自多个层面的冲击,如信息时代大量信息的介入,设计理念的更新重组,人与环境、人与城市的交互影响等因素,都渗透到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发展中。

6 札幌莫埃来(Moere)沼公园鸟瞰Aerial view of the Moerenuma Park

7 品川中央公园中表达山石主题的雕塑A sculpture expresses the rock theme in Shinagawa Central Garden

8 群马县立馆林美术馆外环境Gunma Museum of Art, Tatebayashi

后现代主义在该阶段得到进一步拓展,更充分地与日本传统造园艺术交互融合,并对日本传统庭园进行优化。枡野俊明的作品是现代日本园林设计中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文化的典范。他以日本传统庭院的设计手法作为基础,将设计理念与精神内涵通过景观传达。正如他1999年设计的曲町会馆“清山绿水的庭”,营造了传统设计中富有现代感的静谧氛围。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凸出,生态主义在该阶段愈发得到关注,强调从以人类为中心到以自然为中心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把风景园林作为生态系统,以生态学相关原理为指导进行设计[6]。高新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该阶段的日本,尊重自然、倡导可持续理念、发展新技术等设计理念已成为设计师的内在职责。例如生态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户田芳树的作品群马昆虫森林公园(图9),通过生态技术重整了山野环境,将观察馆内的信息和体验结合到自然中,使游客也易接触、感受山野的自然。因此生态思想的植入,不仅影响了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的理念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景观形象,设计师不再将目光停留在庭园设计的狭小地块,更多地开始将视野扩大到更大的城市尺度。如佐佐木叶二主张“城”在花园中的设计理念,2000年于日本埼玉新都心峻工的“榉树广场”是一座可控制植物生长的街心公园(图10),其成功之处在于设计师所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共生”的都市语言。

新技术在园林中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设计概念,产生了高技派景观、动态景观、立体绿化等。基于“视觉”评价的园林核心体系逐步由“视觉”体验走向对园林的全面综合“感知和体验”,拓展出“声景”“光景”“生境”等研究的新领域[8]。风景园林中的高技术产物,不仅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也实现了易维护等的实际便利性。如高技派景观代表人物高野文彰设计的昭和纪念公园儿童森林区(图11),具有现代科幻及高技派色彩,得到了广泛认可。动态景观的产生来源于“运动”这一概念的启发,最早表现于西方油画、雕塑中,20世纪由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大发展,这一概念拓展了道路艺术设计界的多个方面。日本动态景观的代表人物伊藤隆道设计了相关作品,如2005年的“绳子”、2006年“光 在空中飞舞”系列作品等,其空间艺术感强烈表达了一切在变化、一切在流动的现代节奏感(图12)。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筑物上出现了屋顶绿化的踪影,2000年东京都颁布《屋顶绿化义务条例》,无论是从环境保护,还是从城市绿化的角度出发,屋顶绿化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新技术新材料的支撑下实施屋顶绿化越来越得到普及。例如日本大阪的难波公园,设计师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峡谷”引入建筑设计中,采用屋顶绿化的方式将自然融入建筑、融入城市。

9 群马昆虫森林公园Gunma Insects World

10 日本埼玉新都心的“榉树广场”“Beech Square” in Saitama New Urban Center

11 昭和纪念公园中的儿童森林区Children’s forest area in Showa Kinen Park

12 伊藤隆道“光 在空中飞舞”Takamichi Ito “Light · dancing in the air”

5 日本现代园林发展的总结与思考

自1868年起,进入新时期的日本现代园林设计经历了模仿—积累—融合—革新—拓展5个发展阶段,出现了多次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争论,从全盘吸收的单一发展到现在多元传承的完善拓展,如今的日本现代园林已经找到了符合民族精神、国民审美和社会需求的道路,形成了独特的“日式风格”,众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独创的设计思想,受到全球设计界的瞩目,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反观我国,与日本具有相似的文化和发展历程,而在现代园林的探索上,至今仍未找到一条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并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道路,希望能够从日本的现代园林发展历程中得到启示,并继续探索下去。

注释:

① 图1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e6c44cd30102x3m7.html;图2引自http://you.ctrip.com/sight/taoyuan1439/123114-dianping68941758.html;图3引自http://you.big5.ctrip.com/travels/kyoto430/2253299.html;图4引自http://bbs.zol.com.cn/dcbbs/d35_717.html;图5引自http://www.archreport.com.cn/show-6-1783-1.html;图6~8、10、11由李运远自摄;图9引自http://www.todafu.co.jp/chn/works/theme/landscape_life/5.html;图12引自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 316480&z=0&ipn=d&word。

②表1由饶成之、张桂媛绘制。

[1]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Liu Tingfeng. Japanese Garden Course[M].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Press, 2005.

[2]何柯.从模仿到回归——论日本现代建筑发展的五个阶段[J].建筑与文化,2010(12):14-17.He Ke. From Imitation to Recurrence on the Five Stages of Japanes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J].Architecture and Culture, 2010(12): 14-17.

[3]王兴田.日本现代建筑发展过程的启示[J].建筑学报,1996(6):50-54.Wang Xingtian.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Japa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e,1996(6): 50-54.

[4]吴耀东.日本现代建筑[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Wu Yaodong. Japanese Modern Architecture[M]. Tianjin:Tianj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7.

[5]刘庭风.自学成才的造园巨匠——忆日本重森三玲先生[J]. 中国园林,2002(4):64-68.Liu Tingfeng. Self-taught Master of the Garden—Recalled Mr. San Ling of Japan[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02(4): 64-68.

[6]王彬.后现代主义设计思潮对当代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4.Wang Bin. Effect of Post-modernist Design Trends of Contemporary Landscape Design[D]. Dalian: Dali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14.

[7]黄笃.意大利“贫穷艺术”与日本“物派”比较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4.Huang Du.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rte Povera” in Italy and “Mono-ha” in Japan[D]. Beijing: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2004.

[8]王云才.基于风景园林学科的生物多样性框架[J].风景园林,2014(1):36-41.Wang Yuncai. The Framework of Biodiversity for Landscape[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4(1): 36-41.

Analysis of Japan’s Modern History and Culture Trend and Its Influence on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Design

LI Yun-yuan

Japan ended the closed “shogunate rule” since the Meiji restoration, and gradually introduced the western modern industrial technology and ideological culture. Many significant cultural and art cultural thoughts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impact and the fusion, 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Japanese gardening art and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ased on modern Japan’s major historical events, cultural ideological trend and social activities as the context, this paper paid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modern design ideas and design methods, tried to sort out the process of Japan to accept,digest and absorb the new art movement, secession, metabolism, decorative art, land art, minimalism, structuralism and postmodernism western ideas, and gradually make it reality and “root” in Japanese history, so that create distinctive “Japanese style” full of national pride; and then generally divided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into five phases: imitation, accumul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and carried on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works of each phase.

Japanese modern landscape; Japanese style; history and cultural trend; the history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U 986

A

1673-1530(2017)08-0118-08

10.14085/j.fjyl.2017.08.0118.08

2017-06-07

修回日期:2017-06-26

李运远/1976年生/男/内蒙古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北京100083)

LI Yun-yuan, who was born in 1976 in Inner Mongolia, 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Beijing 100083).

(编辑/任京燕)

猜你喜欢

庭园造园思潮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壹 造园·纳瑞集祥
里巷庭园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江南园林造园手法在新中式园林中的应用初探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古典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特征辩证评价——以谐趣园为例
明式家具重寻苏州庭园的精致生活
谈日本的大名庭园
关于“园理”研究的点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