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古城分区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适应性发展探析

2017-11-01章婷婷郑曦

风景园林 2017年8期
关键词:水网绍兴古城

章婷婷 郑曦

绍兴古城分区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适应性发展探析

章婷婷 郑曦*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是相互适应、协调发展的关系。本文以南宋时期(1127—1279年)绍兴古城所在区域的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为研究对象,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梳理山会平原区域风景系统的组成,包括自然的山水以及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并探讨构建于该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特征,从中探索城市的分区,包括衙署、居住、商肆、仓场、码头等与区域风景系统相互适应的关系。提出区域风景系统是城市发展营建的基底,城市与山水紧密结合,二者相互调适、持续发展,最终呈现出独特的城市形态与人文内涵。以期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对城市特色与风貌保护提供新的视角。

区域风景系统;绍兴古城;南宋;分区营建;山水格局

中国古代城市大多依托自然资源进行营建,天然的山水在适度的人工干预下形成宜居的环境,自然与人工达成和谐稳定的动态平衡,两者相互融合形成跨越城市界限的区域风景系统。城市在这个系统之上不断演变发展,最终形成独特的城市形态与人文内涵,并传承千年。因此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角度,解读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汲取古人营建的智慧,对于城市特色与风貌保护具有借鉴意义。

绍兴(春秋称越国,秦时称会稽郡,隋朝降为会稽县,大业元年改称越州,南宋时升为绍兴府,绍兴之名由此而来,本文为表述清楚,下文统称“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古城建立在会稽山脉的稽北丘陵与山会平原之上,南部连绵的群山向平原延伸形成多处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与杭州湾构成了山—平原—水的城市近郊山水环境,是城市繁荣发展的自然本底。经过长期的人工干预(如构筑海塘、修筑运河、梳理水网等),山会平原形成纵横密布的水系网络,与自然的山水构成区域风景系统,绍兴古城在这个系统之上发展演变,衍生出独特的水网城市形态与园林体系。

纵观绍兴城市的发展史,自春秋选址定都到隋唐第一次扩建,直至南宋完成河网街衢的规划,整个发展过程始终依托山会平原的山水环境,城市形态嵌入山水肌理,呈不规则状,城市分区因地制宜,与山水环境不断调适融合,是研究城市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典型案例。正如《逍遥楼记》中描述的城市印象“环楼皆牖,环牖皆城,环城皆湖,环湖皆山”,是绍兴山、水、城交融的城市印象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状态的极致体现。

绍兴作为拥有2 5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其城市的选址、水网的变迁以及城内空间的演变对于水利与城市规划的发展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如车越乔、陈桥驿编著的《绍兴历史地理》(2001),详细介绍了绍兴地区历史上地理变迁的过程;李磊发表的《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2004),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其城市建成史;邱志荣发表了《绍兴园林与水》(2008)一书,介绍绍兴园林的特色;屠剑虹发表了关于南宋时期绍兴城市建设的相关研究(2010);2014年由陈桥驿、邱志荣等专家成立了绍兴鉴湖研究会,并于2015年出版了多部书籍,包括绍兴水利、古城、古桥、历史图鉴、论文集等。这些研究涉及水利、城市规划、园林、建筑、遗产保护等方面,侧重点更多集中在各自的专长领域,把山、水、城都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进行研究,而较少涉及古城的分区营建、区域风景系统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近年来,风景园林领域借鉴历史地理学的相关方法也有一些研究绍兴的文章,重点在城市外部的区域水系统的演变,较少涉及城市内部的构建研究。

本文以南宋时期(1127—1279年)绍兴古城空间布局及所在区域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的分区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关系。城市的发展受到政治、经济、军事、风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研究重点是以风景园林的视角,从城市形态与空间层面阐述城市分区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的关系。

1 绍兴区域风景系统中的自然本底

绍兴位于杭州湾南岸的山会平原,境内地貌多样,西南、中部有山地丘陵围合,平原向北突出于杭州湾中,东西分别有西小江(浦阳江)与东小江(曹娥江)作为天然水系屏障,整体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其中,海拔最高处属西南方向的会稽山脉,中部多为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和台地,平原之上江河纵流,湖泊密布。山—平原—水的阶梯状的城市近郊山水环境构成了绍兴古城发展自然本底(图1)。

顾恺之说会稽山“千岩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1]。会稽山景观风貌极佳且森林物产资源丰富,是早期越族聚落的重要物资来源基地。山体向外延伸形成多处低山丘陵,是筑城的重要依靠。“种山(又名卧龙山、今称府山,本文统称为‘种山’)、蕺山、彭山、怪山(又名飞来山、龟山、宝林山、今称塔山,本文统称为‘怪山’)、白马山、鲍郎山、峨眉山、火珠山、黄琢山”是位于水运交通要道若耶溪周边的9座孤丘,被视为筑城的最佳选址。自春秋时定都,直至今日,古城的空间范围始终保持着与9座孤丘的关系不变,可见山体在绍兴城市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2)。

1 绍兴区位图Map of Shaoxing

2 “越中九丘”与城市边界的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nine hills and city boundary

除此之外,绍兴古城所在的位置囊括了5条天然的河道,包括城南的南池江,南北向流入城内,即后来的府河;城南坡塘江,南北向经水偏门入城,为西半城主干河道;城东南平水西江,由东郭门入城,经八字桥,为东半城主干河道;城西娄宫江经水偏门、迎恩门与城内水系相连;酒务桥河东西向横穿大城与小城水门相接,形成“四纵一横”的河道布局,成为绍兴古城最初的水网形态[2](图3)。

天然山地丘陵与河道水网给城市的营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是城市发展的自然本底。

2 人工干预重塑区域水网

城市是构建于自然系统之上的,而多数天然的环境并不完全适于人类栖居[3]。绍兴古城所处的区域环境水资源丰富,同时也水患频繁。来自会稽山的径流,常有洪涝灾害,而海水的侵蚀,导致水咸无法灌溉。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尤为重要,人工的干预促使山会平原的水资源得到很好的控制,形成更宜居的水网体系。

2.1 城内水网格局的变迁

绍兴古城内的水网系统依赖于“四纵一横”的自然水系,通过人工的干预,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棋盘式水网格局。南宋时期,城市水网街衢形态基本确定。据《绍兴府城衢路图》显示,绍兴城市面积7.4km2,城内有33条河道,总长约60km[4]。给城内的水上交通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纵横的水网也成为后来城市厢坊划分的重要分界线(图4)。

2.2 城外水路与漕运的开发

山会平原水系遍布,具有发展航运的有利条件。春秋时,越王开始修凿“山阴故水道”,东晋时,会稽内史贺循利用“故水道”,开辟了自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并使之与上虞以东的运河和姚江、甬江相接,直达明州。至此,浙东运河全线贯通,成为浙东地区的交通大动脉。两宋时期,浙东运河水运频繁,对绍兴古城各方面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的分区与城市形态的发展演变方面[5]。

2.3 区域农田水利体系的发展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去吴返越后,在其“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计划中,发展农业是重要的内容之一[6]。水稻作为古代绍兴的主导粮食作物,必须要围垦筑塘、蓄淡据咸以灌溉,农田水利十分重要。自春秋起范蠡组织修筑吴塘、石塘等堤塘工程,对自然的水系进行人为的控制,充分发挥其灌溉、排涝的功能。

随着人口的增加,农事压力增大,于后汉时期开启鉴湖工程。其庞大的拦蓄能力,有效地控制了山洪的泛滥,极大地改善了山会平原的水环境。后因大量围垦与淤积,鉴湖逐渐湮没。

面对杭州湾的咸潮侵袭,海塘的修建变得尤为重要。同时修筑漕渠(西兴运河)整理内河水系,至宋代,海塘全部修成并巩固,山会平原一个稠密的河湖水网体系就此形成[6](图5)。

经过长期的人工干预,绍兴地区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水网体系,与自然的山水环境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依托的区域风景系统。绍兴便在这样的系统之上不断发展繁荣。

3 区域风景系统之上的古城营建

绍兴古城的构筑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山水环境与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城市选址越中九丘,基于浅山、水网进行城市分区营建,衙署、住宅、市肆等因地制宜,营造良好的分区景观;城市功能向外扩张,利用城郊的稽山鉴水营建园林,兴修寺观,将城市内外连成一体;最终形成跨越城市界限的,由山地丘陵、湖泊水网、浅山衙署、水运商肆、临水民居、寺观宝塔等要素构成的区域性景观综合体。

3 城内自然山水格局示意图The nature mountain water pattern in ancient Shaoxing city

4 不同时期城市水网分布图Distribution of urban water network in different periods

5 不同时期古城外围山水格局变迁图Changes of water network outside c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6 城市选址与山水格局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site selection and mountain water pattern

3.1 选址定都

范蠡定都会稽山北、杭州湾南。城址背山面海,东西分别有西小江与东小江,此地占据若耶溪谷地与山会平原东西大道交接处,交通便利,易于沟通会稽山后盆地获取生产生活的必要物资资源[7]。其次,当时的山会平原“潮汐直薄,咸水横流”,海拔较高的山丘是立城根本,以种山为主的9座孤丘框定了绍兴古城的规模。绍兴以“九丘五水”为城市基底,以会稽山脉为天然物资基地,以东西两江作为天然水系屏障,在这样山水环抱的格局中发展起来(图6)。

3.2 城市分区景观营建

绍兴古城经历了从越族都城、郡下县城以及郡、县治同在的政治属性转化,坊市制度瓦解,直至南宋时,绍兴的城市格局基本确定,城市的分区主要包括衙署、市肆、居住等,它们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一定的分区规律,与自然的基底很好地融合,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水网城市面貌(图7)。

3.2.1 种山的风景资源与衙署区营造

自春秋时起,种山环绕的子城便是宫室、衙署、州治的所在地。范蠡利用种山的风景资源建造宫台、修筑苑囿,是越王的宫殿所在地。隋唐时期,仍以子城即种山区域为郡(州)县、县治所在[8]。而山阴县署与会稽县署后来分别迁至宝林山麓与开元寺处[9]。南宋时期,改绍兴府,府治由唐时期的州治改建而来,位于种山南麓,在此期间被用作高宗皇帝的行宫。

可以想象,当时的种山区域,既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山势盘绕,形似卧龙;海拔高耸,可俯瞰全城,远眺后海;且有茂林、泉水、岩山,又有借助种山的生态环境与地势优势的人工建造,如越王台、望海亭(原名飞翼楼)、镇东阁、蓬莱阁等。正如宋人刁约在《望海亭记》中的记载:“越冠渐江东,号都督府。府据卧龙山,为形胜处。山之南,亘东西鉴湖也;山之北,连属江与海也。周遭数百里,盘屈于江湖之上,状卧龙也。龙之腹,府宅也;龙之口,府东门也;龙之尾,西园也;龙之脊,望海亭也。”自然环境与人工建设相互融合,营造出景致绝佳的种山风景区。

种山的自然环境是天然的绿荫背景,衙署规整的建筑端坐于种山南麓,两者互为映衬;从衙署向山体望去,山上人工的建设散落茂林之间,逐渐消隐,自然与人工很好地融合。高耸的山体、规整的建筑相互融合,形成独特的衙署区景观。“州城迥绕拂云堆,镜水稽山满眼来。四面常时对屏障,一家终日在楼台。星河似向檐前落,鼓角惊从地底回。我是玉泉香案吏,谪居犹得住蓬莱”[10]便是对当时衙署区营造的最好诠释。

3.2.2 水运的发达促进商业市肆与仓场库务营建

两宋时期,运河水网的发达以及坊市制度的瓦解,激发了绍兴古城商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发展。除此之外,水运的便利也促进了物资的交流与人口的聚集,仓场库务与驿馆客邸也在水运繁荣处兴建起来。

1)繁荣的水巷商肆空间。

7 城市分区与周边环境关系示意图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zoning and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南宋时期,除首都临安外,绍兴位列全国四十大邑之首,可见当时绍兴的经济繁荣程度。其经济发展与发达的水运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以前,绍兴古城仅有一座市场位于罗城东南隅的古废市,而鉴湖的堙废、水网的重塑及运河的繁荣使经过绍兴的船只无需绕至城内,可直接走城北的浙东运河[6]。水运航道的改变,致使宋代绍兴的商业中心向北转移,并且数目由1个增加至8个(表1)。其中南市、北市是城内的商业中心,沿府河形成热闹繁华的商业街,并且向北与运河沿线的商业相连,形成以自然河道与人工运河为主的商业网络。

除此之外,商业的繁荣促使人员的流动增加,提供给来往行旅的驿馆客邸也随之在运河沿线兴建起来。《嘉泰会稽志》记载“府城蓬莱馆,卧龙山左,东问津亭,北通川亭,皆连府东大河,舟车既届,必次舍。……城西迎恩门,东五云门皆有亭”[11]。

2)繁忙的仓库、码头空间。

水运的便利,除了商贾云集、市肆林立,物资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为了便于物资的运输、搬运、存储,运河沿线集中了大部分的仓场库务及水运码头(表2)。

表1 城内商业网点列表Tab. 1 List of commercial outlets in the city

表2 城内仓场库务列表Tab. 2 List of warehouses, terminals in the city

8 古城分区营建与区域风景系统发展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zo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水运的发达促进商业市肆、驿馆客邸、仓场码头沿运河、水网分布,而商业的繁荣同样带动了运河水网及周边景观的变化。“堰限江河,津通漕输,航瓯泊闽,浮鄞达吴,浪桨风帆,千艘万舻”[12]便是对当时运河之上官来商往、舟船辐辏景致的描绘。

3.2.3 水网街衢梳理打造宜人居住环境

建城之初,山会平原的贫瘠环境并非筑城的最佳选择,然而“平易之地”的水网纵横与山麓丘陵的围合,体现出潜在的宜居性。经过人工的治理,南宋时,城内基本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两街、有河无街”的水城格局,城内生活用水丰沛,交通便利。

绍兴古城的居民区布局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唐以前,“越城之中多古坊曲”[13],居民的住宅和商业分设;北宋时,实行新的坊巷聚居制,“坊”的功能则从居民区演变为行政区划,其间包含一定的商业网点;南宋时实行厢坊制,彻底打破了官民分居、坊市分离的格局[14]。除行政体制的改革外,水网的变迁对居住功能的布局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纵横相交的水网体系成为划分坊巷的分界线,汪纲把绍兴城划分成五厢九十六坊,从坊的名称来看,大多都是与水、桥有关。其次,虽然官民的住宅区域没有严格的分区限制,但从布局上看,城南区域地势高燥,以官僚士绅的私家宅院为主,平民百姓的住区则散布于其他区域,运河及重要水运沿线多以商贾居住为主。水网的遍布,使得几乎家家临水,户户有船。“有寺山皆遍,无家水不通”[15]的居住模式成为绍兴民居的一大特色。

以水为界、临水而立的建筑布局将居住环境与景观体系融为一体,城市的布局基于景观的水网而建立,自然的水网则构成了城市建设的基底;人工的环境与自然的景观共同融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促进了城市景观特色与风貌的形成。

3.2.4 市镇向郊区扩展加强城、郊联系

宋室南渡后,绍兴地区的市镇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其中,较为活跃的有环城市镇、农业市镇、手工业市镇、商品转运市镇和乡村墟市等[16]。它们大多分布于城郊、周边农村、粮食生产发达、交通便利或有特色的地理环境区域。从分类来看,其市镇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商品主题分工,有专门交换粮食作物的,如米市,进行果品交易的,如梅市,还有利用杭州湾海水制盐的盐市,等等。市镇的繁荣是城市活动向郊区的延伸,是人工环境突破城市界限向自然的延伸,加强了城市内外的联系。市场与生产地的划分充分体现了人们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因地制宜,在适度干预、改造自然的同时促进地区景观的变化。“绿荫翳翳连山市,丹实累累照路隅”[17],“明珠百舸载芡实,火齐千担装杨梅”[18]。从浙东运河上一路看过绍兴城郊,各式石桥、凉亭、渔舍、竹箔、菱荡、藕池,无不清丽悦目,美不胜收[19]。

3.2.5 稽山鉴水与九丘风景区营造浓厚人文景观

古城绍兴,稽山鉴水,钟灵毓秀,给风景园林营造提供了很好的自然基底与环境资源。城外有会稽山脉等崇山峻岭、鉴湖水系等湖泊河网;城内则有越中九丘与纵横水系,城墙内外山体遥相呼应,水网一脉相承。宫殿衙署利用种山的景观资源及其高度优势兴建园林,引领绍兴古城景观格局的发展;佛教寺观依山势建塔,园林化寺观环境,高塔与山体的结合,构成了城内以标志物为控制点的“三山两塔”景观格局。大善塔与应天塔分置府河两端,突出了府河作为城市中轴线的视线廊道地位。文人墨客围绕大山大水兴建园林,将园林景观融入生活,赋予诗情画意,衍生出丰富的人文景观,经过历史的沉淀、文脉的渗透,形成具有浓厚人文情怀的区域景观体系。

综上,绍兴古城的分区选址是基于城、郊的山水格局构成的区域风景系统,是古人在充分尊重自然的基础上,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并且这种状态稳定持续地发展了上千年(图8)。

4 小结

自古以来,绍兴城市的发展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山水环境的高度尊重,在尊重自然、改变自然、适应自然的状态下永续发展。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对绍兴古城进行研究,从其选址定都到城市分区营建,始终与区域风景系统保持密切的联系。自然的山水与人工干预后的水网体系共同构建了城市赖以发展的区域风景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上,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渗透、融合,不同城市功能的分区营建与人工干预后的区域自然要素相互利用、动态适应,城市形态与山水格局相互影响,塑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适宜人居环境。

古人在城市营建方面的智慧值得我们孜孜不倦地探索求知。当代的城市特色营建与风貌保护要充分考虑经过时间验证与沉淀的山水体系与历史文脉,从区域风景系统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以及城市各分区之间的关系,从中汲取传承古人的营建智慧,以期对城市生态规划、特色保护做出新的回应,为改善人居环境与城市发展方式提供新的视角。

注释:

①图1、6~8由作者自绘;图2~4以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图纸为底,根据参考文献[1,5]文字记载自绘;图5根据参考文献[4]改绘。

②表1、2数据来自参考文献[5]。

[1]刘庆义. 世说新语[M]. 北京:中华书局,2011.Liu Qingyi. A New Account of Tales of the World[M]. Beijing:Zhonghua Bookstore, 2011.

[2]任桂全. 绍兴水乡的形成及其特色[C]//中国鉴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Ren Guiquan.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aoxing Water Town[C]//Jianlake. Beijing: China History Press, 2015.

[3]郑曦,蒋雨婷. 区域景观体系作为城市化的媒介 查尔斯河口城市波士顿的景观演变与城市发展[J]. 风景园林,2015(9):70-76.Zheng Xi, Jiang Yuting.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as Medium of Urbanization the Landscape Evolu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Boston as Charles River Estuary City[J]. Landscape Architecture, 2015(9): 70-76.

[4]闫格,李磊. 水乡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与特点——绍兴越城组团地区城市结构变迁研究[J].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7,30(1):53-57.Yan Ge, Li Lei. The Evolu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Water City—Study on the Change of Urban Structure in Shaoxing Yuecheng Group Area[J].Journal of An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 30(1): 53-57.

[5]李孝聪. 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Li Xiaocong. The Historical Space of Chinese Cities[M].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5.

[6]车越乔,陈桥驿. 绍兴历史地理[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Che Yueqiao, Chen Qiaoyi. Historical Geography of Shaoxing[M].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ublishing House, 2001.

[7]李磊. 绍兴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D]. 上海:同济大学, 2004.Li Lei.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rban Spatial Structure in Shaoxing[D]. Shanghai: Tongji University, 2004.

[8]李永鑫. 绍兴通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Li Yongxin. History of Shaoxing[M]. Hangzhou: Zhejia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2.

[9]嘉泰山阴县志:卷五[M]. 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印,1992.Jiatai Shanyin Records: Volume 5[M]. Shaoxing County Local Chronicle Compilation Committee, 1992.

[10](唐)元稹. 元稹集编年笺注:以州宅夸于乐天[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Tang) Yuan Zhen. Annotation on a Collection of Yuan Zhen’s Poems: Boast of the State House[M]. Xi'an: Sanqin Publishing House, 2002.

[11](宋)施宿,等. 嘉泰会稽志:蓬莱馆[M].绍兴:绍兴县地方志编辑办公室,1992.(Song) Shi Su, et al. Jiatai Hueiji Records: Penglai Guan[M].Shaoxing: Shaox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Editorial Office,1992.

[12](宋)王十朋. 会稽三赋:会稽风俗赋并序[M].北京:中华书局, 1991.(Song) Wang Shipeng. Three Ji Fu: Hueiji Customs Fu Preface[M]. Beijing: Zhonghua Bookstore, 1991.

[13](宋)施宿,等.嘉泰会稽志:卷四[M].绍兴:绍兴县地方志编辑办公室,1992.(Song) Shi Su, et al. Jiatai Hueiji Records: Volume 4[M].Shaoxing: Shaoxing County Local Records Editorial Office,1992.

[14]屠剑虹.略论绍兴古城建设中的鼎盛时期[R].绍兴:绍兴越文化研究会,2012.Tu Jianhong. On the Prosperous Period of Shaoxing Ancient City Construction[R]. Shaoxing: Shaoxing Yue Culture Research Association, 2012.

[15](唐)张籍.全唐诗:送朱庆馀及第归越:卷三百八十四[M].(Tang)Zhang Ji. Full Tang Poetry: Send Zhu Qingyu and Return to Yue: Volume 384[M].

[16]姚培锋,陈国灿,裘珂雁.南宋绍兴地区的市镇与农村经济[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4):88-94.Yao Peifeng, Chen Guocan, Qiu Keyan. Town and Rural Economy in Shaoxing Area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J].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1, 36(4): 88-94.

[17](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六峰项里看采杨梅连日留山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Song)Lu You. Jiannian Poems: In the Six Peaks, the Red Bayberry Stayed in the Mountains for Several Days[M].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2005.

[18](宋)陆游.剑南诗稿校注:戏咏乡里食物示邻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Song)Lu You. Jiannian Poems: Plays the Village Food,Shows the Neighboring Song[M]. Shanghai: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2005.

[19]陈惟于.浙东运河的往昔风采[R].绍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绍兴委员会,2015.Chen Weiyu. Zhejiang East Canal of the Past Style[R].Shaoxing: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Shaoxing Committee, 2015.

The Study on Adaptiv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Urban Zoning Construction and the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of Shaoxing City

ZHANG Ting-ting, ZHENG X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 cities i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utual adaptation. With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environment of Shaoxing City during Southern Song Dynasty (A.D.1127—1279) as studying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of Shankuai plain in regional sca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cluding the nature mountain-water environment and river system after manual intervention and management; along with elabor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ity which was built on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and 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functional zoning of Shaoxing city, such as administrative area, residential area, commercial area, warehouses, docks and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The author concluded that the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is the bas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e city and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are intertwin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ed, so as to show a unique urban form and humanistic connotation. The paper hopes that this case can provide a new view for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protection during the rapid urbanization.

regional landscape system; Shaoxing City; Southern Song Dynasty; urban zoning construction; mountain-water pattern

TU 986

A

1673-1530(2017)08-0105-07

10.14085/j.fjyl.2017.08.0105.07

2017-04-21

修回日期:2017-07-17

章婷婷/1991年生/女/安徽人/北京林业大学2015级风景园林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北京 100083)

ZHANG Ting-ting, who was born in 1991 in Anhui province,is a master student at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ory (Beijing 100083).

郑曦/1978年生/男/北京人/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本刊副主编(北京 100083)

邮箱(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zhengxi@bjfu.edu.cn

ZHENG Xi, who was born in 1978 in Beijing,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editor of this Journal.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theory(Beijing 100083).

(编辑/任京燕)

猜你喜欢

水网绍兴古城
绍兴
水网藻生长及铀对其生长影响的模型构建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翘街古城
●山西加快推进县域小水网配套建设
人文绍兴
山西省大水网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安居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