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三级医院分级诊疗路
2017-11-01张晓利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导航”三级医院分级诊疗路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体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医疗信息共享、检验设备共享、检查设备共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
同时,该院还建设了卫生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了医院、社区和居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实现由健康到疾病的防控,做到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陈卫平称,大数据与医疗技术及设备的结合,创新了医学诊疗模式,个性化智能化成为可能;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筛选、整合、分析,创新医疗管理模式,提供准确行为决策支持;三是创新现行诊疗流程,改善优化就医服务体验。
目前,医联体探索是全国落地分级诊疗最多的形式,各医院的探索可谓殊途同归。然而医联体究竟离分级诊疗有多远?王虎峰认为,还须看医院的患者情况、病种结构以及下转情况等。
分级诊疗正确“打开方式”
在分级诊疗中,医联体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王虎峰指出,医联体应达到其应有的承上启下功能,而不应是大医院跑马圈地的花架子。
能为分级诊疗助力的医联体是什么状态?王虎峰在演讲时分享了两个较为成熟的医联体案例,其一是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大医二院”)医疗联盟。该院搭建起了以信息化为支撑,纵向贯穿三级医院、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横向覆盖急诊急救、疑难重症诊疗、居民健康管理的多维度三级联动的医联体。
在医疗联盟中,以大医二院及其下属的各院区等三级医院为核心层,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医、教、研、信息、后勤实行一体化管理模式;以二级医院为紧密层,以技术和资源共享为纽带呈松散型协作模式;以基层医疗机构为项目层,通过协议加入医疗联盟,形式较为松散,可实现跨地区实时监测心电图,还可通过网络实现技术答疑、交流与会诊等功能。
王虎峰指出,大医二院医疗联盟的亮点是建立了联盟成员参与共治机制,上下级医院都有对游戏规则制定和讨论的权力。同时,大医二院医疗联盟内,患者可以获得尽可能与大医院同质的服务,而且实行内部转诊只收一次门槛费的制度,降低了患者对转诊导致花费增高的顾虑。
其二是厦大附一内分泌糖尿病科的分级诊疗改革。改革前,门诊总人数为514人,专家门诊189人,其中单纯开药56人;普通门诊325人,其中,单纯开药181人。“此时,门诊量虽大,但复诊及开药的多,药占比居高不下,大量诊号被占用,大部分是专家出普通诊,门诊秩序混乱,医生职业荣誉感低。”
该院通过“三师共管”实现了糖尿病的诊治和管理分段化。即专科医师负责明确诊断与治疗方案,并带教、指导基层的全科医师;全科医师负责落实、执行治疗方案,进行病情日常监测和双向转诊;健康管理师则侧重于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行为干预。
改革后,门诊总数为274人,专家门诊251人,其中单纯开药7人;普通门诊23人,其中单纯开药17人。
针对改革前后的转变,王虎峰解释说,门诊糖尿病患者下降六成,提示“三师共管”引导患者下沉到社区;人均医疗费用增加,提示门诊病人的质量在提高;总住院人数增加的同时糖尿病患者比例下降,提示学科的疾病诊治谱趋向合理。学科也迎来了“平均住院日逐渐下降,药占比逐渐下降,合理诊疗服务费用提升”的良性转变。
“真正实现了分级诊疗当看到这样的改变。”王虎峰直言,大医院做好科研、教学,回归到自身功能定位;专科医生不再忙于开药,回归到急危疑难重症的诊治上;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提升,得到老百姓信任。
南方医院副院长谭剑表示,目前,不同级别医院功能定位仍不清晰、提供服务相互交叉、存在利益冲突,尚未建立成熟的分工协作机制;转诊标准不明确,渠道不畅通:上级医院缺乏补偿机制,下转病人动力不足,基层医疗机构收支两条线,诊治动力不足,不符合转诊标准患者人为向上转诊;基层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全科医生人才;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缺乏医疗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黄东胜总结道,做好医联体建设,应选择核心价值观相近、地理位置距离合适、合作基础良好的医疗单位,不能“拉郎配”;建议在政府层面建立合作关系,做好体系建设,明确权利和义务,形成长效机制;“院府合作”更加突出优势资源和政府主导双重效应。
他强调以经济为纽带而非单方奉献;加强医费调控和医保调控,通过拉大距离逐级转诊;统一医联体单位的基本药物目录;可按照总额预付的方式将医保资金打包给医联体;明确医联体内单位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建立医联体建设目标考核制,达到“连体又连心”。同时,医联体内单位做好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文化的融合以及资源共享、信息联通。
王虎峰指出,在积极引领医联体建设的同时,三级医院应重视内涵式发展,积极配合推进服务价格改革、积极调整病源结构,引领落实分级诊疗政策,并对医院分级诊疗后时代的绩效进行战略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