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7-11-01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52期
关键词:医治脑血栓类药物

李 丽

(武汉市第八医院内一科,湖北 武汉 430010)

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李 丽

(武汉市第八医院内一科,湖北 武汉 4300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200例资料,依据临床医治药物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95例单纯行阿司匹林医治,治疗组105例联合他汀类药物医治,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医治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颈动脉斑块面积(1.32±0.35)cm2、IMT(0.54±0.12)mm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治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NIHSS(10.15±2.03)分更低,且Barthel指数(62.39±18.52)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血栓颈动脉斑块行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医治取得确切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质量,可被临床推广、应用。

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脑血栓颈动脉斑块

脑血栓发病机制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而形成,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且复发率、后遗症均较高[1]。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语言障碍、乏力、偏瘫及头痛等,且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缺损症状,对其生活质量产生影响[2]。本研究为探讨有效的医治药物,就选定的200例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200例资料,依据临床医治药物方案不同分成两组,对照组95例年龄38~74岁,平均(50.12±6.23)岁,男52例,女43例;病程2~10 h,平均(5.46±3.21)h;治疗组105例年龄40~76岁,平均(51.36±7.35)岁,男56例,女49例;病程3~11 h,平均(5.52±3.11)h;两组上述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本研究对照组单纯行阿司匹林(意大利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J20130078,100 mg*30片)医治,口服,75~100 mg/次,2次/d;治疗组于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Lek Pharmaceuticals d.d.,H20100053,10 mg)医治,口服,10 mg/次,1次/d;两组均连续医治半年。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针对两组医治前后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予以记录与对比;针对两组医治前后神经功能及ADL(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分别予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与Barthel指数评估,前者得分越低,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后者得分越高,提示ADL越佳[3,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血脂指标水平变化

与医治前相比,两组医治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水平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幅度较治疗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血脂指标水平变化(±s,mmol/L)

表1 对比两组血脂指标水平变化(±s,mmol/L)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n=例数) 时间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 IMT(mm)治疗组(n=105)医治前 1.75±0.42 0.75±0.08医治后 1.32±0.35ab 0.54±0.12ab医治前 1.76±0.44 0.76±0.07医治后 1.51±0.33a 0.68±0.11a 对照组(n=95)

2.2 对比两组医治前后NIHSS、Barthel评分变化

与医治前相比,两组NIHSS、Barthel评分均显著改善,但对照组改善幅度较治疗组更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2 对比两组医治前后NIHSS、Barthel评分变化(±s,分)

表2 对比两组医治前后NIHSS、Barthel评分变化(±s,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组别(n=例数) 时间 NIHSS Barthel治疗组(n=105) 医治前 25.57±2.31 26.68±17.52医治后 10.15±2.03ab 62.39±18.52ab对照组(n=95) 医治前 25.46±2.25 26.55±17.34医治后 15.43±2.04a 42.11±22.54a

3 讨 论

脑血栓为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病,此病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语言障碍、偏瘫、头痛及乏力等,对其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于脑血栓形成初期,易致使血小板被激活,进而释放出大量血栓素,形成固体质块,且存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上。所以,临床行调脂及抗血小板医治,为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主要方案。

本研究为探讨有效医治药物,就选取的200例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分别行不同药物医治,对照组单纯采取的阿司匹林为临床广泛应用药物,具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其可抑制炎症介质及黏附分子表达,从而发挥良好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此外,针对已经形成斑块,此药同样可发挥良好的稳定斑块作用[5]。实验组采取的他汀类药物隶属于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调节血脂,通过对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以发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效果,且促使血管内皮功能得以改善,进而显著发挥保护神经、抗血栓及抗炎等作用[6]。此外,他汀类药物可对肝脏合成胆固醇限速酶予以有效抑制,促使细胞内的羟甲戊酸代谢途径受阻 从而降低胆固醇的合成。他汀类药物一方面可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增加且改善血管内皮细胞的数量,进而抑制粥样硬化,同时避免血栓的形成;另一方面可对C反应蛋白予以抑制,进而促使炎症反应得以减轻[7]。经研究综合分析,结果发现:与医治前相比,两组医治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水平均降低,但对照组降低幅度较治疗组更小;与医治前相比,两组NIHSS、Barthel评分均显著改善,但对照组改善幅度较治疗组更小;提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医治脑血栓颈动脉斑块患者,可有效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并促使其神经功能得以改善,进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这与薛发辉[8]等人文献结果一致性较高,进一步验证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应用于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患者的有效性。但针对两组用药不良反应及临床具体疗效等方面,因受环境、时间等因素限制未加以分析,待进一步调查再作报告。

总结上文,阿司匹林与他汀类药物联合医治脑血栓颈动脉斑块,不仅能够减小颈动脉斑块面积,而且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进而提高其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郑维聪.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尿激酶对脑血栓颈动脉斑块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7):142-143.

[2] 李晓玲.阿司匹林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颈动脉斑块51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2):87-88.

[3] 陈璐菡,潘 涛.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23):113-116.

[4] 张文鹏.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01):118.

[5] 张华雄.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分析[J].数理医学杂志,2016,29(01):8-10.

[6] 秦本炅.他汀类药物在脑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7):1273-1274.

[7] 包元飞,杜朝品,朱 峰.不同剂量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J].心理医生,2016,22(23):92-93.

[8] 薛发辉.阿司匹林及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16,4(30):50-51.

R965

B

ISSN.2095-8242.2017.052.10248.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医治脑血栓类药物
中医治疫的历史拾遗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理论思考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探讨高原预适应平台的建立
卷柏素对唑类药物体外抗念株菌的增效作用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
睡前一杯水可以预防脑血栓吗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护理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