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别处
2017-11-01幼儿教育工作者高美霞
幼儿教育工作者 高美霞
生活在别处
幼儿教育工作者 高美霞
诗意的栖息,总是在别处!
封面上,没到膝盖的草丛、弯成穹顶的大树,以及微黄带绿的色泽,一切都满足人灵魂深处渴望被深拥的需要。所以大熊,其实是爸爸,他手插在裤兜,嘴衔着草茎,那样恣意,那样悠闲;所以山羊,其实是妈妈,她牵着孩子的手,似在静静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所以小狐狸,其实是孩子,他手捧着一碗黑莓,侧头看向妈妈,似在倾诉这“别处”生活的发现和美好。
我们非常熟悉这种一家人出游在外的感觉,不再有日常生活的各种杂事:没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没有工作家务的繁杂,没有人情世故的叨扰,没有学业分数的烦恼……一切都处于放空的、悠游自在的状态。在这别处,人回归本来的样子,融入自然,就是天地万物中的普通一员;于是心复归天性本有的纯粹、天真、浪漫和简单。
去角落里找壁虎,在草丛里和蜗牛说话,在山里散步,清晨走在云雾中,手脚并用地爬树,在河里戏水玩耍,看野马在面前跑过……这一切,若在平常又何尝能够亲身体验?
想起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当生活在别处时,那是梦,是艺术,是诗;而当别处一旦变为此处,崇高感随即演变为生活的另一面:残酷。”他说的“此处”就是平常。
这本书从第一页起,就陷入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中,即将从别处回到平常的怅惘。
叙述虽然是从孩子的视角看过去的,但是自一家人开始收拾整理物品起,爸爸和妈妈就开始了一种特别的告别仪式。抑或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种疏导孩子留恋不舍、怅然若失的情绪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
爸爸是如何疏解这样的怅惘情绪的呢?爸爸把所有的行李一件一件地整理进后备厢。妈妈的笛子、孩子得到的礼物、帐篷、床垫……从这“生活物品清单”中可以看到一家人丰富的假期生活。一样样生活物件唤起了对一个个假期生活场景的回忆,连周围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恋恋不舍的气息。爸爸在用自己实实在在的整理行为默默宣布离开的时间到了。爸爸当然知道家人的不舍和留恋,他轻快地跨过栅栏,以一种昂扬振奋的姿态,带有神秘感的、兴味盎然的面貌调和着气氛。原来,他是带家人一起跨过栅栏、钻过铁丝去“偷摘”黑莓啊!这个情形,你是不是太熟悉了?小时候垂涎人家墙内树梢上的桃子、艳羡人家河堤内绽放的木香花、眼馋人家院子里枝头间的桑葚……你是怎么做的?当然是偷偷翻墙头、蹚河水啦!你想起鲁迅在孩童时夜里偷蚕豆、煮蚕豆的情形了吗?这是童年特有的光景,这是童年特有的味道!爸爸把家人带到了哪里?是生命中更悠远的那个别处,精神的别处。他带着家人回到了精神的故土——童年,每一个人心灵深处魂牵梦绕的地方!这才是真正的诗意栖居。最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当远处传来一辆小货车的声音时,一家人趴在草丛里的童真和可爱——我们仿佛都可以听到他们怦怦怦的心跳声。
妈妈和爸爸的方式是不同的。一定是生活在这别处时,妈妈经常和孩子一起在院子里见到壁虎,所以她去看壁虎,在地上画壁虎,说壁虎没有出来是像自己一样,不喜欢说再见。当爸爸采摘黑莓的时候,妈妈又和孩子一起温和地问那草丛里的蜗牛“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和我们说呀”。温婉、细腻、敏锐的妈妈深深懂得此时此刻孩子那种欲说还休的心情、那种对假期生活的不舍,甚至是因为必须要离开而滋生的怨念。为什么她能深深懂得呢?因为她是一个真性情的妈妈、深爱自然的妈妈、富有生活情趣的妈妈啊。她因为懂得自己而懂得孩子,所以她在这样的一种与自然融洽相处中,让自己、让孩子此时此刻真实的情绪得以舒缓、得以释放。在采摘结束后返回的路上,孩子越发地难过,毕竟到了真正离开的时候了,尤其是看到不远处的房子,想到自己将不再属于这里、这里的欢乐生活终将消逝。这得多难过啊!孩子当然会感到胸口和喉咙被一种说不清的感觉堵住了。妈妈呢,永远是孩子的保护伞,她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安慰孩子:“这些黑莓,不就像是我们假期的回忆吗?”
不禁想起歌德那句诗,“永恒之女性,引导我们上升”。这别处的生活,因为妈妈的引导,化作黑莓留在我们手上的斑斑色迹,化作黑莓甜中带苦的味道,定格成永恒的瞬间,如画,如诗,如梦,就这样深深地烙在我们心灵的深处,滋养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