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考察
——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2017-11-01谢喜梅
文/谢喜梅
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传播考察
——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文/谢喜梅
书名: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
作者:杜亚雄
出版社:苏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4月
定价:48.00元
“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各领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成为我国学术研究的新领域。具体到“一带一路”对音乐学术研究的影响,丰富多彩的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音乐活动拉开了音乐文化国际交流的新序幕。就现状来讲,目前有关海上丝绸之路的学术界定尚未达成国际共识,在众多的学术研究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普遍,甚至是以地方利益为主导的狭隘之思,严重制约了“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研究与传播的健康发展。对此,我国著名民族音乐学家杜亚雄在成功出版《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后,再次出版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成为“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研究的“双珠”,全面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之魅。
由杜亚雄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的《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一书系统地阐述了我国东南沿海各地、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的音乐文化,本书有着非常强的时代前沿性。该书不仅介绍了昆曲昆剧、江南丝竹、山东鼓吹等传统音乐,同时介绍了非洲鼓乐、印度拉格、阿拉伯木卡姆等其他国家的民族音乐,细读本书有利于加深对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经典音乐的认识与理解,又有利于科学考察和梳理中外音乐交流史。
就结构框架来讲,《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主要有两大特色,包括系统规划和综合考述。首先,该书在全面审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和演变轨迹的前提下,从我国沿海重要交流之地的音乐活动入手,循序渐进、由近及远地对沿线各地音乐文化进行评介,为读者呈现出中国与东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沿线各国的音乐事业,是当前学界有关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构思精妙,宏观把控,理论体系非常完善。其次,该书按照海岸线上的乐种分布详细评介埙之传播、山东鼓吹的传播、福建南音的海外传播、海南调声等地方乐种。在此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实证论述,同时采取方法对印度拉格、阿拉伯木卡姆和非洲鼓乐等著名乐种进行详细评介。
就细节论述来讲,《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同样形成了两大特色,包括音乐本位和丰厚内容。首先,该书坚持音乐本位的原则,摒弃以文化学、社会学、民族学等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观念,在所有局部音乐交流活动研究中围绕音乐这一中心展开铺展性论述,每一章节都会引用大量的音乐史料,涉及范围包括乐谱、乐典和乐器等,其中乐谱主要以地方民族曲谱为主,这主要是基于音乐的大众化传播来考量的。例如,江苏民间音乐中引用了小调《孟姜女》、山歌《五姑娘》和民歌《茉莉花》,同时作者特别强调对那些罕见乐谱的印证,包括叫卖调《卖梨膏糖》、越南民歌《过桥时给风刮去了》、泰国民歌《雨丝》等,这些独具民族特色的音乐文化评介,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重点关注其代表作者独特的学术思维和视角。其次,该书语言简洁、内容翔实、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为读者呈现出一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大餐,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作者作为民族音乐学家,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这不仅是其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与升华,而且是其人文情怀的释放与呈现。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是以专题研究为突破,以小见大地涉猎民族音乐学诸多领域的成功探索,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快速了解海上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窗口,特别是以音乐为切入点来彰显中国古代外交活动的无限精彩。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对某些“常识”的新解也成为一大特色,包括阿拉伯木卡姆的概念、海湾地区萨乌特的内涵、江苏民歌《茉莉花》等。作者凭借渊博的知识储备和实地调研,结合近年来的学术前沿成果,从全新的角度出发,对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进行意义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需要重点指出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领域,如郑和下西洋中的非洲音乐就是以往学术研究中所不曾见的,因为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模式对非洲的打击乐和节奏形态等进行客观阐述,而是以乐器为切入点对音乐的内在特征和风格进行剖析,这无疑是对充满神秘色彩的非洲传统音乐的一次全新开拓,是以现代思路为背景的一次全新学术解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音乐开始之处即为语言停止之处,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存在巨大的语言隔阂,但音乐的超语言性无疑成为最好的共通语言,是了解一个民族性格、文化特征的最佳路径。所以,作者明确指出,用音乐交流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互动,是推动“一带一路”战略落地的有效途径,而《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将成为重要的助推剂。
作者单位 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