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务信息化改革中的若干矛盾
2017-11-01屈涛
◎ 屈涛
浅析政务信息化改革中的若干矛盾
◎ 屈涛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毛主席在总结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写就了这两部伟大著作,是指导革命走向成功的明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信息革命时代,《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建设数字国家、网络强国的改革目标,明确了政务信息化改革是信息革命的重要组成,确立了政务信息化从管理走向治理进程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每一个从事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共产党员,要有时代使命感和荣誉感,在改革中勇于担当,在正面矛盾中解决问题,在对立统一中开拓未来。
首先,正视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工业革命以来,制度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发展,科技在自然科学领域内前行,二者鲜有交集。信息革命以来,尤其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互联网+”和大数据这个高级阶段,智慧的盒子被科技打开,制度中那些存在已久的“泡沫”部分破掉了,比如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取代了组织机构代码这个变革,组织机构代码制度是高成本低效能的制度,而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是低成本高效能的制度,科技在这场变革中扮演了制度改革的桥头堡角色。科技和制度的发展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科技的发展将逐渐构建起新的制度体系,旧的制度必然逐渐萎缩甚至消亡。《矛盾论》认为,有关联就会有矛盾,矛盾普遍存在于有关联的事物中,正因如此,当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走到一起后,二者的矛盾就开始逐渐显现,二者的矛盾也会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发生转化,贯穿始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论》提出,“社会和自然的矛盾,用发展生产力的方法去解决”。改革过程中,首当其冲的要从宏观上认识到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这对矛盾,统领其他微观矛盾,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不断前行。
第二,正视政务供给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政务信息化在起步阶段,承载了节约人力成本的使命,有了网络以后又增加了政务宣传职能,再后来为了回应公众关切又承担了信息公开的职能,现在已经走到了接受社会监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前台。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政府的角色实现了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众所周知,前两年,政务大厅要求公众出具奇葩证明的新闻频频曝光,甚嚣尘上,造成了很不好的社会影响。究其缘由,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让公众开始渐渐认识到通过技术手段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政务供给,为什么市场上的企业可以互联互通,而政府部门之间不能互联互通呢?《实践论》认为,认识的过程分为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阶段是矛盾的解决阶段。2015年以来,国家关于信息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其中不乏一些富含技术性要求的文件,如“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公开、大数据运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与系统整合等等,这正是为了解决政府供给匮乏与社会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
第三,正视信息技术和政务管理之间的矛盾。技术需要生存环境和条件,要迎合依靠感性认识建立起来的传统政务管理流程,是很吃力的,弯路也会很多。技术和政务的对立在于,技术本身是精细化、固定化的,而政务本身是灵活的、宏观的,技术的应用就是固化“灵活”与细化“宏观”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与政务发生碰撞,使政务发生变革。而政务在新旧机制的变化过程中,对技术的认知是有限的。矛盾对立的双方都不能认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解决就找不到切入点,如果政务管理过于强调政务宏观性和灵活性,信息技术过于强调技术精细化和固定化,技术和政务之间的矛盾就得不到解决。当前,随着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和政务管理二者各自都往矛盾的相对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政务话语体系中的权力清单和技术话语体系中的信息资源目录,让二者的矛盾遵循运动规律得到初步的解决。
第四,正视局部实践与整体规划之间的矛盾。《矛盾论》认为,“一个大的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矛盾。”这些矛盾不但各有其特殊性,而且每个矛盾的两方面又各有其特殊性,也不能一律看待。例如,社会组织法人是四类法人的组成部分,它的信息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法人又各有各的特殊性。每类法人的政务管理都有各自的特殊性,而各类法人的信息化实践又因各自的发展差异而有各自的特殊性。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如何统筹解决纷繁事物中的众多矛盾,如何在纷繁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认识更深层次的矛盾和新矛盾,是决定改革实践能否成功的关键。局部矛盾在运动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如果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却保持不变,这就好比刻舟求剑。信息技术本身具有快速发展的特质,这就更加激化了局部实践和整体规划之间的矛盾。《矛盾论》认为,仅仅在开始的时候实践,而后就停止实践,或者从一开始就脱节的实践,或者在中途停止实践,认知就是不完整或者陈旧的,对原本存在而未发现的小矛盾和新产生的矛盾视而不见,就不可能从根源上解决大的矛盾,反而更容易制造新的矛盾。
第五,正视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差异性矛盾。《矛盾论》提出,“每一个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差异性矛盾普遍存的,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地方横向与平行、上级单位的差异性矛盾;二是地方和中央之间的差异性矛盾;三是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性的矛盾,大家的信息化起点不同,水平不同。这些矛盾交织在一次,构成了矛盾的复杂性。《矛盾论》认为,梳理这些矛盾,要找出矛盾的共性,解决这些矛盾需要将这些矛盾放到更大的环境中认知。“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需要提纲挈领地将隐含在各个矛盾之中的核心矛盾找出来,进而加以解决。从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来看,数据是各个差异性矛盾中都普遍存在的共性矛盾,矛盾中数据是当下政务信息化改革的龙头抓手,数据是信息化的核心产出,也是衡量信息化的主要标准,所有矛盾的解决都以数据的有效产出为主要切入点,众多矛盾也能够迎刃而解。
第六,正视信息化能力与政务使命之间的矛盾。总的来说,这两年,国家出台的信息化政策文件越来越多,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精细,但是资金保障没有增加,人员队伍没有增加,工具手段没有增加,信息化工作本身缺少信息化手段。这和任务要求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信息化能力建设首先是制度体系的建设,其次是人才队伍的建设。当前在制度体系上,信息化和政务还处于头重脚轻的局面,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平行发展的问题,缺少提升自身话语权的政策制度建设,缺少标准规范建设。解决这个矛盾,就要认识到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的同一性和同一性所必须的条件,一切过程都转为他们的对立物,要在矛盾的对立面寻找解决矛盾的突破口,要在政务实践中结合信息化自身经验,逐步建立能够提供与之平行对话的制度体系。在信息化能力中,信息化人才队伍匮乏是从属于信息化制度体系不健全这个主要矛盾的次要矛盾,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决了,一系列次要矛盾将会更好地迎刃而解。
《实践论》指出,“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矛盾贯穿政务信息化改革的始终,实践引领我们解决改革过程中的矛盾。学习好、运用好《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哲学理论是投身信息革命的每一名共产党员的必修课。充分认识到政务和信息化之间对立统一关系,才能推动政务信息化改革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信息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