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巴中的实践

2017-11-01苟斌才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局

中国畜牧业 2017年20期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融合

文│苟斌才(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局)

一二三产业融合在巴中的实践

文│苟斌才(四川省巴中市农业局)

四川省巴中市是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经济体量小,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不紧密、附加值不高、支撑能力弱。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44.6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969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6.0∶47.1∶36.9,呈现出第一产业趋优、第二产业领跑、第三产业提升的良好态势。为加快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积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农业产业根基,近期,笔者到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交易市场、电子商务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结合巴中市实际,浅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一、产业融合基本情况

1.农业产业基础牢固。2016年年底,全市建成粮经饲复合种植业规模面积达686万亩,产量达293万吨,产值95.6亿元;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911个,畜禽出栏1500余万头(只),产值91.8亿元;水产养殖31万亩,产量7.87万吨,产值14.2亿元。种养循环种植业面积305万亩,占养殖业比重的74.0%;沼气等其他利用率为61.8%,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为74.4%。饲料作物种植规模186万亩,满足养殖需求总量的53.4%。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171万亩,占种植基地比重的29%。

2.农产品加工业态拓宽。2016年,全市农产品商品化处理率占农产品总量的32.8%,增值38.4亿元。贮藏量占农产品比重的13.8%,增值13.4亿元;冷藏总量占农产品比重的9.8%,增值4.4亿元;烘干量占农产品比重的13.2%,增值4.9亿元。初加工带动农民就业17.4万人,人均增收658元;精深加工带动农民就业21863人,人均增收854元。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39个,加工能力177.5万吨,年产值79.9亿元,带动农民就业3.7万人。

3.休闲农业渐入佳境。2016年年底,全市建成休闲农业景区84个(国家级AAAA景区2个)、产业基地景区140个,面积120万亩,占基地面积比重的39.4%;发展农家乐1900家,休闲农庄172家,休闲农业专业村93个,综合经营性收入35.5亿元,接待游客数量391.6万人(次),带动农民就业41920人、人均增收740元。举办“巴中云顶”茶文化旅游节、南江黄羊(成都)美食文化节、南江万寿菊文化节、平昌荷花节、恩阳芦笋节、通江巴药研讨会等大小农旅节会88次,打造乡村旅游产品190个;平昌县列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4.品牌体系正在形成。全市建成农业物联网基地13个,创建“巴食巴适”“巴中云顶”等区域公共品牌12个、企业品牌224个、“三品一标”农产品352个,“巴食巴适”品牌列入全省品牌支持重点。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监管系统、“巴食巴适”品牌培育与推介系统、物联网智能化生产加工示范系统建设,“巴食巴适”营运体系基本形成,“巴中云顶”被评为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有影响力的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品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的经济效益年均提升12%以上。

5.产业链条日臻完善。全市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3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287个、专业大户4139个、家庭农场698个,种养业适度规模比重达到53%,产业化经营带动面达到56%。全市建成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11个、农村电子商务基地87个,“巴食巴适”特色农产品进入工商银行融E购体验店、邮政局实体店营销。

二、取得的主要成效

1.出台政策扶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践行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脱贫奔康的意见》《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实施意见》《关于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巴中市市级农业融资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从加强领导、部门协作、产业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在资金支持上,设立了十大基金,采取资金变基金、资金变资本、无偿变有偿、短期变长期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支持三产融合发展,吸引更多的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融入产业发展,注入了发展新动能。

2.创新机制带动。推广“农业庄园+乡村旅游”“畜+沼+菜”“龙头企业+专合组织+贫困户”等模式,南江民森农业、德健农牧、小兵农场等积极探索“高效种植业+生态养殖业+沼气工程+有机肥利用”种养循环生产模式,着力打造集有机种植、生态养殖、体验采摘、休闲垂钓、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平昌县探索“粮+经+饲”“茶+经+饲”等复合种植模式,形成了“公司+基地+专合+农户”“专合+基地+家庭农场”等多种产业联动机制,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巴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通江银耳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江鹰歌葡萄庄园、南江县元顶子茶场、巴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南江元顶子云顶茶乡旅游景区、平昌县三十二梁现代茶业园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景区。

3.深化改革推动。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52万本,流转面积达80.5万亩,新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22个,亩均土地流转增收453元。巴州区、恩阳区分别被列为全国、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全省首批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试点县区,推动人、地、林、房、钱、集体资产“六个盘活”,回引7000多名在外人士返乡创办企业92家、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800多家,集中连片发展特色产业基地142万亩、林下生态养殖基地1100多个,全市农村权证抵押融资超7亿元。《南江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破解三大难题》《恩阳区探索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机制》《巴州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取得新成果》等改革模式在全省推广。

4.产业融合示范。打造了平昌云台—邱家茶文化旅游线、南江下两—元潭茶药结合产业带、平昌县青凤中药材康养基地;加快建设通江银耳科技产业园、巴州区、恩阳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区、通江县春在食品工业集中区、平昌县星光食品饮料工业集中区、南江东榆特色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元顶子茶叶加工物流集中区。培育巴山生态牧业、四川北牧集团、平昌朱老头、恩阳安碧捷、巴州老廖家等117个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加工特色农产品,产值达78.6亿元;新培育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166个,91家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入“淘宝巴中馆”销售,单量41万笔,带动农产品销售额近4000万元。

三、问题分析

1.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基础较好,第二产业起步较慢,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但农产品深加工开发不足,规模小、档次低,特色农产品在市场终端的开拓能力、商品实现率不足。集中打造产业有规模、产品有特色、基础设施完备、各项服务完善的连片特色景区、园区还不系统,农旅融合面还不广阔,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还不完整。

2.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连片田网、路网、水网、电网、互联网配套建设还不完善,难以吸引业主投资农业开发经营,导致一二三产业衔接不紧密,需要政府主导、整体规划、备齐要素、大量投入。

3.新型主体带动不强。全市新型经营主体数量持续增加,但生产、加工、营销各为其主,相对分离,致使规模大效益低,没有形成三产共生的格局,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不足。加上适合山区的农业科技创新不足、推广应用不足、机械化运用不足,同时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接受程度不高,融合发展推进较慢。

4.科技创新人才缺乏。农村一二三产业科技队伍管理多样化,技术人员老龄化严重,人员严重不足,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农业企业的管理、科研、营销等环节和领域没有人才作保障,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家族式企业、家族式管理,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不高,大都是营销策划靠老方法、寻找市场靠拉关系,制约了企业管理创新、工艺创新、科技创新和营销手段的创新。

四、对策

1.加强规划指导,优化产业链,为投资者“指路”。按照市委“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跨越”的要求,坚持复合经营、种养循环、整链打造原则,参照《巴中市“十三五”绿色农业发展规划》,以实施培优、提质、扩量、品牌推广、营销拓展、招商、金融扶农“七大行动计划”为重点,制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五年发展规划》,通过顶层设计、反弹琵琶、分类推进、分步实施,拓宽农产品加工、新产品研发、大市场营销新业态,走出一条品牌响、市场旺、流通畅、加工深、产业兴的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子,着力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为下乡返乡创业创新等工商资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增强底气。

2.强化要素保障,完善投入链,为投资者“亮牌”。一是市、县(区)应成立由行政首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发改、经信、财政、农业、林业、经信、商务、旅游等单位为成员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融合发展的重大事项和具体问题。二是市级应围绕生产、加工、营销全产业链条,制定全面系统、分层分类、标准统一的扶持政策,明确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奖励补助标准,做到规模公开、标准公开。三是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企业的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的力度,降低涉农企业贷款门槛,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水电费用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降低投资企业成本。四是拓展融资途径,鼓励小额信贷、扶贫贷款向“三农”倾斜,加大对农业融资担保公司的资本金注入,更多更好地为涉农企业提供资金担保支持,解决投资企业的融资难题。

3.强化科技支撑,做活增收链,为投资者“聚智”。建立“1+3”帮扶机制(1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名领导干部挂包、1个部门帮扶、1名技术人员驻点),协调解决融合发展中的行政审批、环境影响、土地租赁、用水用电、通信网络等问题。通过邀请科技专家、营销专家到当地讲课培训及提供外出考察交流机会等形式,对当地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管理及从业的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学习,更新管理理念,推进机械化生产,节约劳动力,提升服务水平,实现科技增收。积极邀请当地企业参加全国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活动,帮助企业对接优势科研单位,研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

4.实施三产融合,创造价值链,与投资者“共赢”。按照产品生态化、产业园区化、农业信息化、经营资本化的要求,围绕茶叶、巴药、核桃“三百”工程特色种植业、生态养殖业、休闲农业,建设基地生产水平高、种养结合紧密、景区设施完善、产地加工能力强、社会化服务程序高、“互联网+”应用广、产品销售有品牌、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社会资本参与度高、金融支持有力、引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50个。探索一二产业联动、一三产业互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等多种模式,大力实施“亿千百十”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建设一批年产值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千万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百万元的家庭农场和十万元的职业农民,形成“龙头建基地、基地进园区、园区上规模”的发展格局,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节点,拓展粮油精深加工、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及加工、金银花等特色农产品深度开发与精深加工业,建成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20个,培育规模以上农产品物流企业10家,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20家,开设特色产品网店5000家,农村电子商务覆盖率在50%以上。实现了投资企业既卖产品又卖风景,多环节增收,带动全市农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经营性收入比“十二五”时期末翻一番。

猜你喜欢

农产品加工融合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融合》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