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降价的行业一定就不好吗?
2017-11-01钱真理
文/钱真理
产品降价的行业一定就不好吗?
文/钱真理
投资人最喜欢的生意就是量价齐升的生意:
比如Facebook的移动广告,不仅移动广告整体市场扩大,同时Facebook的份额也越来越大(量升),同时因为Facebook广告更为精准并且能够提供多样性、差异化,其广告价格也在上升(价升)。
这样的量价齐升的商业模式是少之又少,而对于光伏行业,很多人看到这么一幅图,就挺害怕的:
这是光伏组件价格,以每瓦换算的走势图,从2011年开始,光伏组件价格按每瓦算,下跌了75%。
很多人一下子便觉得这是一个产品不断降价的行业,有时候一年产品价格能降30%(比如2016年),肯定就不是一个好行业。
但这里,我想提两个问题:第一,产品降价的行业就一定都不是好行业吗?第二,产品降价的行业,在消费者端,一定是真的在少花钱吗?
产品降价的行业就一定都不是好行业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产品降价的行业是否是一个好行业,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也要有历史时空感地看。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其实世界上绝大部分的新生事物,都是一个降价的产品。
比如汽车:汽车真正的普及是来自于福特当年产出的T型车。这款车在我看来是让汽车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因为它降价了。当时,T型车的售价是850美金,而同期与之相竞争的车型售价通常为2000至3000美金。
比如整个IT行业:其实整个半导体行业都满足摩尔定律,即18个月产品的价格就会降一半。这个大家的感知都会很强烈,比如20世纪90年代的大哥大,一台好几万元,而现在,几百块钱的手机都比那时候的大哥大好得多。
其次,降价的产品是否是好行业,需要看其是否在进行大众普及,是否行业在增长(量增)。
上面提到的汽车、IT其实都是好行业,里面都出了很多杰出的企业家和不少基业长青的企业,比如BMW、奔驰、思科、IBM、英特尔。
有些降价的产品就不是好行业,因为就算降价,其需求都是在萎缩(量缩)。比如很多过渡性电子产品,如录像机、DVD机等,我想,过去购买这些产品都需要几千元,而现在就算降到100元,可能买的人都会很少很少,因为现在已经没有了这样的需求。
上面的这段论述,我之前发在了雪球,方三文同志有这么一句回复:
深深地表达出其对Facebook这样的商业的热爱。
产品降价的行业,消费者真的在少花钱吗?
以手机为例,今天很多人都在回味十年前,iPhone刚刚出来时自己用的手机。而现在最新的iPhone X售价是8388元,比十年前我用的仍然要贵一倍。
这表明,虽然整个手机行业符合摩尔定律,但其实在消费者端,每个人花的钱并不一定比之前的少,因为人们总是有更高的需求来满足。就像当下,10年前诺基亚3250可能只会卖几百块,而很多人仍然会选择更贵的iPhone一样。
这其实背后就是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这里的故事是,安迪是原英特尔的CEO,比尔是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英特尔的处理器符合摩尔定律,但是,人们发现微软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慢。所以,个人电脑的生态链便是,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好处,也迫使用户更换更新的机器,而新的机器售价并不比过去旧的机器售价低。
同样的,在光伏领域,我们发现在用户端有两点特征:
1.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花钱来装光伏,这是从0到1的一个增长:我们现在看到,不仅大型地面电站越来越多,同时,很多工厂也自发地装上光伏板,而现在用户更是在我国的农村市场开始普及。
2.往以后看,每个用户装光伏的总价不一定降,用户受益的是技术的进步:比如今年销量最大的60片多晶组件为例,一款光伏板子为270W,每W价格为2.5元,则一块板子价格为675元,而三年后60片高效单晶或多晶组件会到350W,而每W价格会降到1.9元,则一块板子的价格为665元,与之前基本一致。而用户受益的是,同样面积的产出提升30%,其安装总价并不一定降。
所以,对于第二个问题,在我看来,只要是一个新兴行业,即使其满足摩尔定律,消费者端的消费会越来越大,因为会有各式各样的新需求需要满足,而消费者受益的是效率的提升。
最后,在我看来,现在的新兴行业也是通过产品降价来实现普及,比如光伏、电动车,而这些行业都是好行业。其实这两者目前的渗透率都是1%左右,未来这两个行业都有望成为主流。
以光伏为例,目前光伏行业正走在这条路上,我们看到,光伏的平价上网越来越近,而整个需求的爆发也已经开始了。以电动车为例,我想,未来,电动车也将会通过技术革命,使得其售价比普通燃油车便宜,才能达到真正的普及。
总结来看,由于技术进步,产品“降价”的新兴行业,只要其需求能够爆发并且维持,就是一个好行业,同时,这里也一定有很多优秀的企业与极好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