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召开
2017-11-01毛凌野
提升创新能力,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全面发展—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召开
The 4th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Members Forum Held
2017年9月12日,中国工程院第四届“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暨2017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通信与导航专业组、空间微波技术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中国电子学会空间电子学分会、中国宇航学会空间电子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遥感专业组承办,杨士中院士担任大会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王越、李德仁、戚发轫、范本尧、胡海岩、段宝岩、郝跃、尹浩、樊邦奎等多位院士,以及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就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和热点问题展开学术研讨。
激发空间信息技术创新活力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院士在讲话中表示,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鲜明国防科技特色的高校,日前成立了空间载荷技术研究院,旨在促进资源整合与共同发展,协调空间载荷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空间载荷技术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制,推动高水平合作,推动空间载荷领域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本次院士论坛的举行,对学校空间载荷技术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都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李军院长指出,“空间信息技术与应用展望”院士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大会中的很多研究内容为业内专家和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撑,部分研究成果已运用到重大项目和工程中。本次论坛将激发空间信息技术创新的活力,为卫星有效载荷的发展创造机遇。
大会主席及学术委员会主席杨士中院士在致辞中指出,本届院士论坛将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为国家实施科学决策做好研究论证工作,努力提升空间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017年卫星有效载荷技术学术年会将为青年才俊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为每一位参会人员带去更多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
共谋天基信息系统建设发展
大会报告环节,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详细介绍了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PNTRC)及其功能设计、发展目标、产业化前景、发展路线图和关键技术等。李院士指出,建设我国自主的天基信息实时服务系统,是实践“军民深度融合”战略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有力举措。
中国军事科学院尹浩院士在《国家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面临的挑战》报告中指出,频率轨位资源严重紧缺、关键技术亟需突破创新、自主可控发展基础薄弱是目前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他建议,天基信息网络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要抓住目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自主打造中国的全球天基信息网络。
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段宝岩院士以“复杂电子装备机电耦合技术及应用”为主题进行了演讲。他指出,新形势下电子装备在陆、海、空、天领域的广泛应用和重大需求,电子装备向高频段、高增益、高密度、小型化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发展,机电耦合问题是制约电子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段院士还介绍了耦合理论模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陆海基反射面天线和FAST射电望远镜的具体情况,并对未来的模型修正、模型求解等工作进行了展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院士在“微电子技术若干进展与展望”的专题报告中,从微电子技术的总态势、硅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宽禁带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与展望、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展等方面为参会嘉宾做了详细解述。他指出,我国核心电子器件发展迅速,对我国航天工程和新一代武器装备的发展具有显著的作用。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樊邦奎院士从“无人机现状及发展趋势”入手,介绍了无人机遥感具有的广域与高分辨率同时兼得、高光谱或超光谱逐渐应用、立体成像技术不断成熟、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等主要特点。他认为,无人机遥感已经成为有人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的重要补充,其应用正呈现出越来越广泛的趋势。
围绕“天基信息技术”议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谢军研究员详细介绍了我国天基PNT信息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北京理工大学安建平教授就“空间太赫兹通信技术”进行了深度解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杨宏研究员介绍了先进信息技术在载人航天器应用中的探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西安分院崔万照研究员就“空间微波部件微放电效应基础应用研究”进行专题演讲。北京邮电大学邓中亮教授作了题为“空间信息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展望”的报告。
9月13日,大会举行了通信与导航技术、遥感与数传技术、天线与微波技术和有效载荷新技术4个分会场研讨活动,继续对空间信息技术领域的热点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毛凌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