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问题和建议
2017-11-01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2017中国大企业发展趋势、问题和建议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课题组
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在核心技术、标准制定、品牌形象和产业链的控制力等方面尚有很大差距,在劳动生产率、资产运营效率、利润率等效益指标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7年9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参照国际通行做法,连续第16年发布中国企业500强,连续第13年发布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和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并在此基础上连续第7年发布中国跨国公司100大。“三个500强”榜单涵盖了中国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共计1080家大企业,其中制造业企业500强和服务业企业500强分别有245家和175家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发展趋势
2016年,世界经济运行上半年相对低迷,下半年以来逐渐好转,主要经济体都呈现出回暖迹象。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各项改革政策红利逐渐释放,2016年三季度以来市场供需矛盾持续改善,主要经济指标开始好转。受国际国内发展环境转好影响,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增速触底回升,经济效益继续保持增长,企业亏损面明显收窄。同期,世界500强和美国500强也扭转了上半年明显下滑的态势。中国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连续11年保持增加,在世界大企业群体中的地位持续提升。
2016年,中国500强企业营业收入、资产、人员等规模性指标的扩张速度再次回升,增速高于世界500强和美国500强,在创新驱动、优化结构、转换动能、深化改革、跨国经营等方面继续取得积极进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营业收入增速触底回升,入围门槛较大幅度提升;资产规模增长分化,总体负债率有所提高;净利润增速有升有降,企业亏损面明显收窄;钢铁煤炭等去产能行业盈利明显改善;企业税负压力有所下降;就业总量占全国城镇就业近一成;千亿级企业继续扩容,兼并重组更为活跃;传统产业企业占比持续下降,新兴产业企业不断增加;研发强度波动提升,拥有专利数量持续增长;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内地入围世界500强数量越过100家的门槛,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总体上稳中有升,跨国经营水平持续提高;新经济、服务业企业显著增加。
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大企业在过去一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世界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中国大企业在核心技术、标准制定、品牌形象和产业链的控制力等方面尚有很大差距,在劳动生产率、资产运营效率、利润率等效益指标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创新能力、盈利能力落后于国际领先大企业。中国大企业整体研发强度仍比较低,难以有效支持企业进行重大技术创新与突破。2017中国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为1.45%,2017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强度也仅有2.07%,与上一年相比均有一定幅度下降。这一研发投入强度,与世界优秀大企业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支撑在关键技术上的全面突破。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在2016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研究报告》中,上榜中国企业也只有130家,总研发支出为468亿美元,仅占全部1000家上榜企业研发支出的6.9%,研发投入占比只相当于企业数量占比的一半。从国际创新能力比较看,在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2016年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榜单中,只有华为作为唯一的中国公司登榜。目前中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仅有15%,大量高精尖产品需要从欧美国家进口。
中国大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仍落后于国际大企业。2017中国企业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9.20%,而2017美国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13.07%,2017世界500强净资产收益率为9.90%,分别比中国企业500强高出3.87个百分点、0.70个百分点。2017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利润率为4.42%,而2017美国500强营业收入利润率为7.38%,2017世界500强营业收入利润率为5.50%,分别比中国企业500强高出2.96个百分点、1.08个百分点。2017世界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41.37万美元、2.28万美元,2017美国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分别为42.78万美元、3.16万美元,均明显高于同期中国企业500强人均营业收入与人均净利润。
2.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亟待突破“低端锁定”困境。20世纪9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浪潮进入新阶段,主要特征是跨国公司突破了国家地理界限,将价值链各主要环节在全球布局,吸纳和整合全球最优质资源,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全球公司,全球公司的海外资产、海外员工、海外销售额的比重均超过半数。与此同时,企业价值链延伸到全球,形成全球价值链,全球公司通常将设计研发、数据控制、营销服务等部门放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发达国家,而后发国家往往因为劳动力成本低而成为全球公司制造环节的布局地。亚欧有许多小国如比利时、荷兰、瑞士、挪威、新加坡、爱尔兰等都诞生了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500强企业。
中国21世纪初加入WTO后,以低劳动力成本嵌入全球价值链,成为世界工厂,众多中国企业由此获得高速成长,但很显然,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后者牢牢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中国企业仅能靠低劳动力成本赢得一点微薄的加工费,中国企业想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迈进时,很难突破“低端锁定”的困境。比如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制药、汽车、军工、半导体及芯片等领域,中国在高端环节、核心零部件生产领域都缺乏与西方先进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比如,进入世界500强的五大中国国有汽车企业,都很难突破西方跨国汽车企业留下的“20万元天花板”;在制药、半导体等领域,中国甚至没有一家能与西方跨国企业相提并论的企业。
中国在高端环节、核心零部件生产领域都缺乏与西方先进企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3.管理水平仍然粗放,“大企业病”突出。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很多中国大企业的目标。世界上有许多一流企业,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国际商业机器公司、ABB公司、西门子公司、丰田汽车公司等,它们凭借世界一流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水平独步全球,比如丰田汽车的精益管理,GE的六西格玛方法,西门子的工业4.0。与之相比,许多中国大企业的管理水平仍然很粗放。第一,管理层级非常多,股权关系极为复杂,管理成本高。一些大企业子孙公司多达10级左右,拥有数家或十余家上市公司,管理架构叠床架屋,股权关系极为复杂。第二,部分大企业内部决策程序与机制不健全,重大投资失误事件时有发生。一些大企业“一言堂”现象仍然存在,对企业一把手和重大投资决策人的内外部监控机制、约束机制不健全或是执行不到位,对项目可行性论证、风险评估不重视或是走过场,给项目埋下重大隐患。尤其是在对外投资上,不少企业由于内控机制缺乏,以及风险意识淡漠与风险应对不力,而导致投资失败与经营亏损。第三,合规意识缺乏。近年来中央纪检部门对国有企业反腐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尽管国有企业内部、外部的管理制度不少,但在一些企业里往往沦为形式,仍然管不住一些领导人的严重腐败。此外,少数企业逃税漏税等违法经营行为也偶有发生。尤其是境外合规经营问题,更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真正的全球公司较少。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和“走出去”,尽管一些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已经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中国大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很低。2017中国企业500强中,海外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215家,近六成的500强企业的海外营业收入低于10亿元或没有海外营业收入;海外营业收入占比超过50%的只有10家,海外资产占比超过50%的只有9家,海外员工占比超过50%的只有3家。2017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只有14.85%,不仅远远低于2017世界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61.31%,而且也低于2016发展中国家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36.14%。2017中国100大跨国公司中跨国指数在30%以上的只有22家,达到2017世界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的企业只有1家,达到2016发展中经济体100大跨国公司平均跨国指数的企业也只有15家,还有20%的企业的跨国指数没有超过5%。除此之外,中国跨国公司100大的海外资产、海外营业收入、海外员工的比例都亟需提高,海外经营业绩也亟待改善。
事实上,大多数中国大企业并没有真正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一方面,因为在很多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增量市场,有理由在中国市场投入更多资源和布局;另一方面,因为更习惯于在中国政策环境中发展,而对“走出去”缺少梦想和信心,同时对国外的政治商业环境、法律及文化环境不甚了解,尽职调查不充分,成本收益及风险管控缺乏预案,有的甚至有很大盲目性,从而发生了不少损失和教训,严重影响了其他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意愿与信心。
政策建议
总体上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将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形势下要想做优做强做大中国大企业,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需要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不断完善有利于大企业成长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但归根到底还是要落实到企业自身。中国大企业应该抓住国资国企改革、一带一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大机遇,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争做创新型企业和引领型企业。
1.把握历史机遇,制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的愿景目标。中国大企业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来实现做优做强做大的愿景目标。一方面,中国经济正在努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产家庭和人群的总体规模和购买力都急剧增加,消费及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国大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提供了必备的需求侧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大力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政放权,税制改革,国企改革,等等,都大幅减少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全球新的工业革命的浪潮已经汹涌而至,中国大企业前所未有地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首先,要“顺潮流而动”,制定远大但不虚无缥缈的愿景和战略目标。其次,要瞄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未来若干年的重大需求,开展创新攻关。华为投入重金大力攻关,研发5G核心网技术以及华为海思芯片,为5G时代的“万物互联”提前若干年开展产业布局和研发,目前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中国在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装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原创新药、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还存在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短板产业,中国大企业要有使命感、责任感,以产业报国为己任,在满足国民经济重大需求的同时,实现做优做强做大的目标。
2.锐意改革,建立有活力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企业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微观方面。中央已经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商事制度和审批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顶层设计和一系列制度安排,可以说,新一轮的企业改革已经箭在弦上,主要目的就是要建立有活力的现代企业体制机制,增强在市场竞争中的自生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首先,国有大企业要加大力度、锐意改革,增强活力、做优做强。国有大企业要以中央关于分类改革的原则思想为指导,尤其是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国有企业要抓住机遇,完成公司制改革;要清理僵尸企业,完成“三供一业”(供水供电供暖,物业管理)移交工作,该重组的重组,该剥离的剥离,大幅降低闲置资源、低效无效资源;同时要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大“活化资源”,发挥国有企业资源多、人才多、科技积累多的优势。其次,民营大企业也要锐意改革,建立更有活力的内部管理体制。毋庸讳言,一些民营大企业在长期成长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官僚作风”和“惰性”,企业内机构繁杂,层层叠叠,内部管理成本很高,“大企业病症”突出,尤其是集团总部对于市场信号反应慢,常常漏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如果对于市场中可能出现的颠覆性创新不敏感、反应慢,就有可能被竞争对手打倒。再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开展“扁平化”、“平台化”方向的组织创新。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其领导人张瑞敏深信“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决心打破传统的工业生产逻辑,从制造企业向互联网企业转型。其创造的“人单合一”模式有可能成为继福特模式、丰田模式之后的第三种工业模式。目前,海尔的COSMO智能制造平台是全球唯一一个用户参与交互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3.发挥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组织结构持续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持续优化,以及产业市场秩序的规范完善,需要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大企业更需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龙头企业应在如下几个方面采取行动,以推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市场秩序规范完善:一是加快推进并购重组,持续提升行业集中度,强化龙头企业在行业市场秩序规范完善中的影响力。二是依法合理利用自身优势地位,形成行业内大中小企业稳定协同发展的非正式的产业组织机制,实现龙头企业对产业内中小企业市场行为的规范约束。三是持续推进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企业标准,加强产品品质管理,为中小制造企业指明技术发展方向,明确产品标准与品质要求。四是强化企业自律,严格遵循市场规则与行业规范,为中小企业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同时积极配合政府与行业协会组织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有效约束中小企业市场行为。
4.坚持创新驱动,从跟跑转向领跑。中国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完成了前期的技术与资本积累,在不少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国际领先者,具备了实现弯道超车、从技术跟跑者向技术领跑者转变的扎实基础。当然,要最终完成这一重大转变,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坚持持续创新,尤其是关键领域的重大创新,必不可少。对企业来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转变、谋未来。一是具备雄厚技术积累的大企业要确立技术领跑战略,调整技术创新方向,加大基础性研发与原创新研发投入力度。二是要彻底转变传统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方式,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纠正过去将创新作为企业利润调节器的错误做法,始终坚持进行创新投入。尤其是在行业和整体经济环境低迷时期,更应该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来构建技术优势。从中长期看,至少需要将大型制造企业研发强度从当前的2%提高到4%以上,使企业研发投入初步达到或接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水平。三是创新人才管理模式,强化创新激励。要加大创新人才引进投入,在全球范围内灵活引进创新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与分享机制,提高创新人才分享比例,允许创新人才通过员工持股等方式参与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完善与拓宽创新人才晋升通道,提高研发创新人员薪酬标准;确保创新人才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发,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四是树立开放创新理念,搭建共享创新平台,整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资源产出效率。五是努力开源节流,努力增加企业利润,夯实企业创新的财力基础。
5.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国际知名品牌。一是加大企业品牌建设投入,包括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品牌宣传推广,积极参加或支持社会公益活动,大力提升企业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塑造良好社会形象。二是高度重视技术、品质、文化、售后服务等品牌支撑要素建设。要努力加大创新投入,持续提升技术优势,为打造强势制造品牌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不断追求卓越品质,以优质产品助力品牌价值提升;注重品牌文化的提炼与升华,以增强消费者的情感体验;加强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品牌美誉度和消费者忠诚度。三是突出打造个性化品牌,形成品牌差异,锁定个性化消费者。同时,加强品牌维护,做好品牌宣传,尤其要加强对中国品牌的海外营销推广。四是主动加强品牌保护。包括加强打击国内市场假冒、仿冒产品,保护企业品牌不受非法侵害;合理利用国际商标注册机制,积极注册国际品牌,做好品牌延伸保护,避免企业商标及与品牌有关的其他衍生产品遭遇恶意抢注。五是积极探索品牌建设新路径。要利用新思维,借助移动互联和社交媒体新工具,来创建品牌、发展品牌。
6.契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一是牢固树立国家战略意识,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尤其是要契合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在当地投资发展;要结合国际产能合作积极向外转移产能,通过合作快速进入当地市场;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国际并购,通过国际并购快速获得技术、经验与市场。二是企业领导人要进一步强化国际视野与国际思维,站在全球化视角来谋划企业发展方向,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布局企业生产网点,配置企业经营要素与资源。三是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与储备,确保研发、营销与管理人才都能够具备国际化经营能力,胜任国际化经营岗位,并为国际化经营人才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薪酬体系。四是进行国际化研发布局。根据本行业国际技术人才与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建全球化研发网络;整合全球技术创新资源,打造全球开放创新平台;以创新突破加快全球自主价值链建设,打破中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锁定。五是加强国际整合能力建设。包括国际资源整合利用能力、国际市场协同发展整合能力,以及国际并购完成后的企业文化、技术、资产、人员等综合整合能力的建设。六是加强国际化经营风险管控能力建设。要加强国际化经营风险的预先调研与预测,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方案,尽力避免或弱化国际化经营风险。
7.严守环保红线,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严格遵循环保法律法规,落实环评要求,确保企业生产制造过程符合环保规定,并确保企业环保设备及环保监测设施正常运行。二是发挥行业龙头企业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响应工信部绿色生产与循环经济倡议,主动进行制造设备升级改造,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与环境协同发展。三是主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要借助大型制造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加大环保投入,强化环境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企业治理环境的能力;应通过制定严格的企业标准,明确比国家强制执行标准更为严苛的环保要求,主动承担更多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另一方面,还要利用企业对产业链与市场的掌控力,加强对制造环节上下游企业的指导,引领更多中小制造企业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