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零部件的创新设计

2017-10-31白利军康占武

大陆桥视野·下 2017年11期
关键词:零部件机械创新

白利军+康占武

【摘 要】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为此,要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创新;设计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促使机械制造必须不断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适应市场的需要,适应现代机械制造业的需要,才能不被市场所淘汰,才能进一步占领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并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机械零部件设计的关键是创新。现代机械机械零部件设计强调创新设计,要求在设计中更充分地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设计出更具有生命力的产品。

一、把握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

机械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械运动方案中的机构和构件只有通过零部件设计才能得到用于加工的零部件工作图和部件装配图,同时它也是机械总体设计的基础。机械零部件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运动方案设计和总体设计的要求,明确零部件的工作要求、性能、参数等,选择零部件的结构构形、材料、精度等,进行失效分析和工作能力计算,画出零部件图和部件装配图。机械产品整机应满足的要求是由零部件设计所决定的,机械零部件设计应满足的要求为:在工作能力上要求具体有强度、刚度、寿命、耐磨性、耐热性、振动稳定性及精度等;在工艺性上要求加工、装配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及维修方便;在经济性上的要求主要指生产成本要低。此外,还要满足噪声控制、防腐性能、不污染环境等环境保护要求和安全要求等。这些要求往往互相影响,互相牵制,必须全面综合考虑,统筹设计。

二、严格计算机械零部件的失效形式

机械零部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正常工作而失效,其失效形式很多,主要有断裂、表面压碎、表面点蚀、塑性变形、过度弹性变形、共振、过热及过度磨损等。为了保证零部件能正常工作,在设计零部件时应首先进行零部件的失效分析,预估失效的可能性,采取相应措施,其中包括理论计算,计算所依据的条件称为计算准则,常用的计算准则有:一是强度准则。强度是机械零部件抵抗断裂、表面疲劳破坏或过大塑性变形等失效的能力。强度要求是保证机械零部件能正常工作的基本要求。二是刚度准则。刚度是指零部件在载荷的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刚度准则要求零部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在许用的极限值之内。三是振动稳定性准则。对于高速运动或刚度较小的机械,在工作时应避免发生共振。振动稳定性准则要求所设计的零部件的固有频率与其工作时所受激振源的频率错开。四是耐热性准则。机械零部件在高温工作条件下,由于过度受热,会引起润滑油失效、氧化、胶合、热变形、硬度降低等问题,使零部件失效或机械精度降低。因此,为了保证零部件在高温下正常工作,应合理设计其结构及合理选择材料,必要时须采用水冷或气冷等降温措施。五是耐磨性准则。耐磨性是指相互接触并运动零部件的工作表面抵抗磨损的能力。当零部件过度磨损后,将改变其结构形状和尺寸,削弱其强度,降低机械精度和效率,以致零部件失效报废。因此,机械设计时应采取措施,力求提高零部件的耐磨性,以确保质量。

三、正确选择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是反映零部件表面微观几何形状误差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是检验零部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它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机械零部件表面粗糙度的选择方法有3种,即计算法、试验法和类比法。在机械零部件设计工作中,应用最普通的是类比法,此法简便、迅速、有效。应用类比法需要有充足的参考资料,现有的各种机械设计手册中都提供了较全面的资料和文献。最常用的是与公差等级相适应的表面粗糙度。在通常情况下,机械零部件尺寸公差要求越小,机械零部件的表面粗糙度值也越小,但是它们之间又不存在固定的函数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在相同尺寸公差的条件下,对表面粗糙度的要求是有差别的。这就是配合的稳定性问题。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机器,其零部件的配合稳定性和互换性的要求是不同的。在设计工作中,表面粗糙度的选择归根到底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衡量零部件的表面功能和工艺经济性,才能作出合理的选择和完美的设计。

总之,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必须改革、创新、发展。这就要求机械零部件的设计必须科学合理,必须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利用最新科技成果,在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在市场导向下,设计出更新颖、更实用、更有效率的产品,设计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产品。

参考文献:

[1]赵志群.机械制造工艺与加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赵志群.机械制造工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宇,陈李翔,赵志群.技能振兴:战略与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4]姜大源,熊熙,尹洪.机械制造基础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

[6]姜大源.機械零件的加工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魏增菊.机械制造业的改革与创新 [J].平原大学学报,2007,24(5),93-95.

[8]杨国山.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开发[J].实习实训,2005(9).

[9]]张超,刘爱云,王娜,叶婷.高职机械制造专业问题探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22):202-204. 转贴于endprint

猜你喜欢

零部件机械创新
调试机械臂
简单机械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供应链条件下的汽车零部件采购管理
按摩机械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