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微课教学价值及多元化建设思路探讨
2017-10-31秦溱
秦溱
摘要:目前微课在全国大力推广和应用,而微课程表现形式较多,制作软件及公司参差不齐,难免给正在探索和开发的老师带来了一些困惑。我们针对道桥专业的学习需求进行了调研,希望获得学习者指向性的教学引导,结合专业背景进行了微课开发和应用,探讨了微课程开发的渠道,解决微课的指向性问题、实用性问题和优化问题。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价值;翻转课堂;微课表现形式;多元化微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238-02
201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顺利闭幕。会议通过了“十三五”计划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启动“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在《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中,具体到教育领域,提出“教育文化大数据工程”[1]。要充分发挥教育大数据的价值,逐步走向信息化教育,关键在于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手段,在于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而微课就是“互联网+”行动计划及教育大数据下的一种教学产物,并在全国掀起了一波波浪潮。
虽然对于微课的认识有很多褒贬不一的声音,但对微课的探索仍然属于高热状态,我们去研究并应用好微课,真正体现它的价值,这对于信息化教学的推进是很关键的。
一、微课在高职教育中的教學价值
“微课程”与“微课”是同一概念,视频是其常用的表现形式,是老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所开发的更易于理解、更精致简洁的教学资源或教学活动。微课与单一动画资源是有差异的,微课针对知识点展开描述,有课程的特征,若干微课即能成课;而单一动画资源只描述知识点的特征,把其形象直观化,不一定具有课程的特征,若干动画并不能成课。微课与翻转课堂是不尽相同的,微课是一种教学的表现形式,一般表现为短小精悍的视频;而翻转课堂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把知识点翻转到课前或课后,可以用微课表现,也可以用文本来翻转。所以如果把微课比喻为积木,那翻转课堂就是将积木堆叠成房子,将散知识构建成体系的一种积木堆叠方式或教学组织形式。微课的特点总结起来有六个方面:一是短小精悍,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比较适合移动终端的学习;二是教学针对性强,就1—2个教学知识点或教学活动而展开描述,利于学生集中精力突破知识;三是时间随机性强,可根据教学需求设置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与“翻转”教学方式结合,较利于提高知识的实际应用性;四是“可回放”,回放键功能,对学生进行学习巩固和知识点细化非常有帮助;五是“微课”也是一堂“课”,虽然短小,也有自己的教学组织架构,也体现教学逻辑性,是对认知模式的一种整合;六是整合优化资源的较好方式,可以将单一的动画、视频、图片、案例、音频文件、考核测练等围绕知识点全部整合到一起,使知识变得立体形象而生动。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把时间进行了碎片化管理,进而也带来了对碎片化知识的需求,微课也就孕育而生,它只是一种碎片化知识的存在形式,但我们仍然需要考虑仅“碎”而构建不了系统性知识的缺陷,最终对于人才培养也可能是毁灭性的,意识到这一点,怎样运用好微课,并避免出现过犹不及的情况,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必须掌握的尺度。
二、常用微课形式和局限性
纵观我国微课平台,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微课虽然在发展,老师也积极地铺天盖地地制作微课充实在自己的教学中,可微课的质量却参差不齐,形式单一且有局限。在对往届高校教师微课作品进行了分析后发现这些微课在教学设计和应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由于对微课的认识存在偏颇,很多微课呈现为传统课堂录像的直接切片,把原来的45分钟课程改录成多个10分钟以内课程;(2)教学设计没有考虑“课”的逻辑架构,不聚焦知识,没有导入和总结,没有有效解决知识点和技能点应该阐述并学会的问题;(3)教学内容设计不精简合理,教学逻辑不清晰,有“拉长戏”的嫌疑;(4)教学反馈不明显,讲完即完;(5)适用性不考虑,有很多老师录制微课仅仅只是做了某几个知识点,目的很明确就是参加微课比赛,或者完成任务;(6)报以功利性目的所制作完成的微课,并不能充分发挥微课在信息化教学中的“积木”作用,少量的微课满足不了信息化教学的需求,更满足不了知识的有效迁移;(7)不注重微课的表现形式和美观性,没有设计学生喜爱和接受的主流视频,还是传统的PPT式微课,也是会被学生弃而不用的;(8)媒体的技术水平差,从表现形式上来看微课的形式多用以下几种:PPT加教师讲课画面、PPT加教师讲课声音、文档加讲课画面,没有涉及更为直观的其他信息技术,微课制作变得简便但与此同时也显现出简单和粗糙。从微课的承载手段来说,有一些微课平台或微课比赛平台,但都没有真正基于课程的实用性来考虑,比赛结束课改停止,平台端口也不是完全开放,使用有局限性,微课观看需要借助网络和计算机,手机看课可以满足但却不方便使用。
三、多元化微课的拓展性
微课的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线上教学的需求和碎片化学习的要求,但同一种表现形式的微课如果都用在一门课程中,肯定会给人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微课的多元化建设,应该在于既不拒绝教师出镜,也不局限讲授型微课;既有复杂知识点的简单化,也有现场演练型微课;既有全过程叙述,也有讨论再现型微课。这是用多种方式丰满课程,从多个角度切入课程的多元化微课开发思路。以《桥梁下部施工技术》课程为例,我们开发了以下微课表现形式:3D动画型、PPT转演型、对讲叙述型、可操作动画(游戏)型、教师出镜型、案例讲述型、现场讨论型、虚拟实训型等,多种形式混合,从学生视角比较容易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将就其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
1.3D动画型。3D动画的展示,是我们工程类课程最直观透彻的表现形式,我们结合现在的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工程案例为背景,将工程技术交底实现了三维可视化,并结合虚拟漫游的方式,注重教学逻辑,设计教学环节来讲述知识点和技能点,学习效果好,但成本高,较适合有大量教学经费的课程开发项目。endprint
2.PPT转演型。PPT转演型微课,其资金投入成本是较低的,但要做出一个受欢迎的PPT转演型微课却是不易的,不是简单的PPT导出,需要老师掌握用PPT制作微电影的技术,加上教学设计、情境导入、动画呈现、配音、配乐、视频转出等,每个微课的制作效果与老师的PPT应用能力、精力、热情及时间成本有很大关系,较适合没有教学经费的自主开发。
3.可操作动画(游戏)型。可操作动画,依赖于用微课实现技能的实践与反馈,一般可以用flash、html5等技术手段实现,很受学生喜欢,教学反馈也很好,较大的缺陷是必须依赖软件技术公司的协同开发,当然也必须有一定的经费支持。
4.教师出镜型。对于微课大家也知道,它是一种翻转教学比较好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基础,所以既然是翻转到课堂前后到不同教学形式,学生对于集中面授时的教师交流,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所以再让老师出现在微课中,不免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微课形式对于形象好、气质佳、表达能力强的老师是有绝对优势的,且特别适合讲演演示型内容,视频公开课的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不建议在高职技术应用型课程中大面积应用。
5.现场讨论型。以话题、方案制定、情境模拟为主的微课,比较适合现场讨论的方式来展开、分析、总结,考虑采用现场视频录制的方式完成比较好,成本也较低,但唯一不足的是对微课脚本的要求比较高,需要在教学设计中,盡量反馈出某个知识点的常见错误和表象。
6.案例讲述型。案例讲述型对于案例讲析较为直观,但同时要讲清楚一个案例往往会有“拉长戏”的嫌疑,一不小心可能就超过10分钟的微课时间界限,也容易讲述不清。所以这种类型的微课比较适合小案例的讲述,教学设计的逻辑性和直观表述很重要。
7.虚拟实训型。虚拟实训需要依靠实训平台和数据库的支撑,同时也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除了可以满足实训以外,也可就某个知识点导出作为单个微课视频,充足的经费支持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总之,微课是一门课程走入碎片信息化教学的支撑,微课的设计需要老师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设计思路要体现课程的逻辑性和教学组织,应是严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教师完成整门课程的关键主线。
参考文献:
[1]王博,魏顺平.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支持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