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应从教师的农民情怀开始
2017-10-31马兰
马兰
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象是学生,但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带着情怀上路。农民情怀的教育不仅懂得接纳与感恩、尊重与呵护,而且还有大课程观指引下的整合与创新。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师农民情怀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222-02
2016年2月,中国教育学会受教育部委托,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界定。一时间,“核心素养”成为今年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成为讨论教育问题的“新坐标”。人们普遍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寄予厚望,因为它是新课标的“源头”,是中高考评价的“核心”,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关键和课程改革的核心!那么,“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怎样内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呢?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象是学生,但关键是教师。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关键的是要让老师的灵魂首先在路上,带着情怀上路。“教育的情怀”则应该是一种激情,一种热爱,一种对教育的执着和投入。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灵魂。真正决定教育力量的不在于课堂规模、教科书的编排、教学法如何、教学硬件是否齐全、教学大纲设置是否合理或学生成绩的高低,而在于教师的教育情怀,因为这决定了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效果。教师应该有怎样的教育情怀呢?
关于教育的隐喻颇多而且精彩,说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照亮别人燃烧自己的红烛”、“辛勤的园丁”等等。但我坚信,现代教育必須从教师应该有的基本情怀——农民情怀开始。农民身上闪射出的阳光豁达、勤奋淳朴、真诚善良、坚韧不拔已成为教书育人的资源,我们还愿意学习农民对自然的敬畏感。我们育人过程中的从教观、育人理念和引领策略可以应和为“农民的情怀”。
一、不抱怨不放弃,接纳与感恩
农民无比珍视土地、尊重生命,无暇抱怨土地的贫瘠,也不因为贫瘠而荒芜属于自己的任何垄亩,而是以感恩和颗粒归仓的心态尊重天赐生机,从不暴殄天物。
就像我们不能选择时代而只能与时俱进一样,教师不能选择学生。开学了,飞奔到我们身边的孩子们无不绽放他们独特的生命个性。他们性格秉性和爱好特长不同、学习品质和学习习惯不同、知识储备和素养梦想不同,他们每一个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几个家庭的整个世界。他们带着无限的期许来到我们面前,把未来托付给我们。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本质就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他们不应该用一个简单的分数进行比较,所以,无论从教育本质还是良知上讲,尊重每一位学生,维护每一位学生合法的教育权益,让每一位学生有成长的快乐,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坚守的最基本教育底线。学校教育绝不是筛选和淘汰学生的一种工具。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爱上他们。如同农民珍视自己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粒种子一样,我们看待每一个孩子的眼光都应该是柔和而自然、满怀期待和鼓励的,让每一个孩子感到他是最被关注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是针对个别学生,是对全体孩子们的期许。我们期待不同花期的宝贝都在成长。
我们曾经遇到过太多的老师,抱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如何不好、教了多少遍居然还是什么都不会的“笨蛋”、如何淘气要上房揭瓦的……抱怨就是放弃的开始。如果没有学生我们怎么可能成为教师?如果没有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工作不仅没有意义,还可能是灾难。教育家朱永新先生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是危险的职业,伟人与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他可以在天使和魔鬼之间徘徊,他可以成全一个孩子或者是他背后几个家庭的未来,也可以一不小心毁了这一切。教师的每一天都在神圣与平凡中行走。”所以,我们应该像农民伯伯一样,“不抛弃不抱怨”,当我们用接纳和感恩的心态拥抱扑面而来的孩子们时,春天就开始了,滋养“核心素养”的大地就不再冰封。
二、晓天时知地利,尊重与呵护
农民晓地利,总是精明地评估每一寸土壤和每一粒种子,恰当地选配适宜土质的作物。农民懂天时,需遵循耕耘的季节、温度、湿度和作物种性,揣着希望适时躬耕不误农时。农民笃信梦想,甚至可用几代人的努力来坚守,从不急功近利。农民重过程,诚实劳动、亲力亲为、不走过场。有人这样调侃:“如果春天里,在肥沃的土壤中,我种下了鸡蛋,是能长出鸡来呢,还是能长出蛋来呢?如果我种下了一个孩子呢?”农民伯伯深刻地明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真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农民情怀下的工作不是快节奏的批量的规格划一的,而是在特定的时令下的特定行为,或播种或施肥或除草或喷药,适合的土壤、水分、阳光,它是一个耐心等待成长的过程。尽管我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事实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极度渴望孩子们以火箭的速度迅速提升学习成绩,并把这样作为近一阶段学习的成果。“等不起”的往往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和家长。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生命的个性和成长的规律。尊重才是爱的前提。学校活动的开展、课程的顶层设计、课堂上的互动生成,我们应该给学生个性成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们一个自我生长的过程。这个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技能上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他们精神、观念、习惯的成长。驯服和训练是不可能让灵魂成长的。教师应该给学生去怀疑、去感知的空间和时间,像培育秧苗一样从植物生长规律出发,发现不同学生的并指向未来发展的需求,让核心素养如小苗沐浴在春风中茁壮成长。
有了对生命成长规律的尊重与呵护,我们就在春天里,在恰当的时间在合适的土壤里播种了最适宜的种子,并给以最适宜成长的阳光、水分和足够的发展空间。我们不仅承认个性的价值,懂得等待、抓住时机、引领得当,还能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和目标衡量学生的发展情况,寻找“最近发展区域”,打开健康成长的大门。endprint
三、小细节大舞台,整合与创新
新时代的农民不仅仅懂在细节上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农民情怀的劳动绝对不是简单重复的劳作。与时俱进的“生态农业”、“互联网+农业”让人类最古老的产业焕发了新的未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不断破解“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难题,让我們的农民、农村、农业在整合资源与创新发展中变得更富、更美、更强。
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未来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核心素养具有发展连续性、阶段性、广泛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体系,具有整合性。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内外结合、学科整合、活动融合、家校共建。落实“核心素养”一定要在细微处落地,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有大课程观。课程是我们送给孩子的最“幸福的礼物”,核心素养既是课程目标,又是一种新的课程观。学生应在“开放的大课程观”的指引下,将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学校在课程体系建构中寻找更丰富的支点、多元融合,支持体验、个性、选择,丰富学生学习经历,促进知识、能力、兴趣转化为素养,并促进素养提升,贯通价值观、思维力和创造力,形成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终身学习能力与习惯,让这些素养真正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送给孩子们的课程应该是孩子们需要的丰富的综合实践课程,“走进军营”、“走进社区”、“走进工厂”、“走进农村”、“走进大自然”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参与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关注社会、学会思考,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让老师们“走进家庭”,家长们“走进课堂”、“走进孩子心灵”,让老师和家长成为最密切的同盟者。这样,就使生命的成长在更丰富的环境下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展。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因素。教育工作者当以农民的情怀拥抱教育世界,在丰富多彩中孕育美轮美奂的精彩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DB/OL].新浪教育.http://edu.sina.com.cn/zl/edu/2016-09-18/11143922.shtml.
[2]王玉强.教育情怀[DB/OL].http://www.docin.com/p-731444352.html.
[3]成尚荣.课程,孩子们幸福的礼物[J].基础教育课程,2012,(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