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析
2017-10-31张婷婷
张婷婷
摘要:新课改以来,课堂问题行为仍然是影响高效教学的重要因素。如何预防和应对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课堂教学不容忽视的课题。本文试从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对策进行探析,以求建立健康有序的课堂秩序。
关键词:新课改;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211-02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老师所运用的策略不同,带来的效果也不同。到底课堂问题行为是什么,它的原因是什么以及怎样来规制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一、课堂问题行为的含义和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是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我们都知道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不仅学困生有问题,优秀学生也会有,不能简单地将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等同于“学困生”或者问题学生。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旦出现问题行为,老师总是批评班里那几名固定的所谓的“坏学生”。研究表明,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一半时间用于课堂管理,而大部分又是在处理纪律。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非常头疼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对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划分不尽相同。美国威克曼(E.K.Wickman)把破坏课堂秩序、不遵守纪律和不道德的行为归纳为扰乱性问题行为;把退缩、神经过敏等行为归纳为心理问题行为。奎伊(H.C.Quay)等人把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我国学者把其分为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三种。[1]还有心理学家根据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倾向,将其划分为外向性问题行为,即攻击型的;还有内向性的,即退缩型的。
二、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学生问题行为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1.教师方面。研究表明,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有很高的相关性。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教师专横、惩罚的特征与学生合作、主动等特点呈负相关。[2]可以看出,教师行为的确可以导致学生的问题行为。新课改下倡导教师是研究者、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更是学生精神关怀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失策极大影响着课堂问题行为。第一,指导思想错误。有的教师对学困生采取冷漠歧视的态度,不公平对待学生,使他们产生消极自我心态,从而诱发问题行为,甚至是外向性對抗行为。第二,管理失范。如果教师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者对学生态度生硬粗鲁,缺乏尊重,侮辱谩骂学生,也会滋生问题行为。第三,师生缺乏沟通。尤其是新老师,由于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太急于求成,想学生能遵从自己的权威,课堂上也时有责备批评之声。第四,教学的偏差。如教师不认真备课;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语言平淡,缺乏师生交往;教学组织不当等,概括起来讲主要是教师业务能力低,专业知识面窄不会融会贯通,专业技能差缺乏教育机智,这些都可以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学生的因素。课堂问题行为同学生的因素是直接相关的。第一,身心发展不完善。如,小学生自律性不强,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吸引,常常会在低年级的课堂上看到学生做小动作、随意走动等行为。第二,性别差异。相对于女孩子,男孩子好探究,但自我控制力低,易表现外向性行为。女孩子缺乏果断,内向性行为偏多。第三,生理障碍。如学生视、听、说方面有问题,会妨碍学习,如“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等,常常出现与课堂无关的行为。第四,心理缺失。主要反映在焦虑、挫折、个性等方面。第五,关爱的渴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受赏识,从而引起不满和失落,所以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第六,有的学生存在厌学现象;还有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厌恶所学的科目也会导致问题行为。
3.环境的因素。第一,社会环境。有很多难以控制的因素如网络、各种娱乐场所等低级趣味的内容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第二,家庭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气氛、父母教养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问题行为。许多关于离异家庭子女的行为研究表明,离婚和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易产生消极影响,导致学生自制力差、易冲动等。第三,课堂内部环境。温度、色彩、座位的编排方式等物理环境以及课堂气氛等心理环境都会对学生的课题行为有明显的影响。英国学者曾对座位的编排方式做过调查,发现采用“秧田式”,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是“圆桌式”的2倍,而坏习惯如心不在焉的出现频率,“圆桌式”是“秧田式”的3倍。最后,管理机制僵化。“应试教育”只注重成绩,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三、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实施预防性的管理措施,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1)建立正确的舆论与规则。正确的舆论可以形成一种群体压力,以影响学生行为。角色期待以及竞争合作也会影响学生行为,学生的需求与兴趣和教学目标的冲突也是一种影响因素。现在我们说提倡健康的课堂管理和生态课堂,这都是基于良好的师生交往沟通和互动以及人格的平等,才能营造出愉悦高效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使学生能有意义幸福地学习。(2)重视课堂规则的建设。第一,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科学管理学生。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是值得期待的行为和被认同的行为。制定课堂规则要科学民主,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通过与学生共同讨论,对课堂行为做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其次,制定的规则内容要明确、少而精,以正面引导和积极的语言为主,做到公平公正,还要遵循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学生的身心特点。最后,课堂行为标准一旦确立,要及时巩固,强化监督,指导学生自我管理。也可以借鉴美国课堂行为管理的“行为合同”或“行为契约”方法,也就是与学生达成一个奖罚分明的约定,预防并纠正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3)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基于马斯诺的需求理论,还要强化学生的心理,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这里要重视的是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利,给予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和赞扬,让学生充满自信,降低挫折和失败感。其次,关爱“后进生”;善于倾听和准确评价学生,把握好学情。有效教学也是预防课堂问题行为的有效策略,通过优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式,激发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运用高超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机智,使课堂教学井然有序。endprint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第一,信号暗示。比如突然停止讲课、走近学生、用眼神暗示等。第二,使用幽默。第三,创设情境。如小竞赛、小表演、小制作等防止学生走神。第四,有意忽视。采取低姿态忽略不计,学生自觉没趣。第五,提问学生。第六,转移注意。第七,移除媒介。如漫画书、电子游戏等无关学习的物品,教师应拿走这些东西以制止其行为。第八,正面批评。如果很多办法都不起作用,正面批评制止其行为,但是批评应当尊重学生。第九,劝离课堂。有时学生对抗课堂,怒气冲天,不妨劝离课堂,待其冷静下时再做决断。第十,利用惩罚。这个适用于严重又难以制止的行为,但是要注意惩罚运用不当的话,可能会造成对抗性行为,所以要慎用!
3.积极开展行为矫正,有效转变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矫正,就是利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和改正问题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判断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分析其原因;再选择适当的方法,如榜样示范法、不公开警示法等。最后需要学生端正认识。一般来说,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包括觉察问题、了解原因、制定目标、改正行为、检评、追踪。总之,解决课堂问题行为,预防是基础,控制是关键,矫正是补救。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配合工作。教师需要提高课堂吸引力,减少问题行为。就必须加强业务素质,提高教学专业能力,让课堂充满活力。其次教师的魅力和威信、人格、道德等也是重要因素。还有应综合考虑学校、家庭、社会的因素,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以共同规范学生行为。再者,心理辅导也是一个有效途径,帮助学生调整自我意识,正确评价自我。[3]
总之,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学中常见的现实问题,无论从教学效率的角度还是从新课改理念来看,抑或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角度来审视,我们的课堂管理依旧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我们要建构课堂的管理意识,饱含爱心和耐心,划分清楚问题的类型,正确归因,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就一定能优化课堂教学,建立有秩序、结构化、激励性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16.
[2]李清季,徐以民.新课改理念下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探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3]刘永辉.课题问题行为与管理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