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制造业人才竞争力提升研究

2017-10-31张海军胡智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7年22期
关键词:评估体系制造业

张海军 胡智惠

[提要] 江苏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振兴和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关键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本文在分析江苏省制造业人才需求基础上,对制造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构建制造业人才竞争力评估模型,最后对制造业人才培养措施做进一步说明,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制造业;人才竞争力;评估体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常态下江苏省制造业人才竞争力提升与评价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5SJB73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9月15日

我国正经历制造产业升级的过程。制造产业是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产业升级的重要引擎,从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江苏省作为全国制造业发展的先行者,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有针对性的满足制造业人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江苏制造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向着多样化及个性化发展,制造业产品的特点是精密度和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对响应时间也要求得更高,计算机控制的现代生产过程及柔性生产线的引入,很多新的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这使得制造业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制造业所需人才的要求。

第一,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生产过程是一个有机整体,协作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看似一个工艺的操作,却关联着全过程的工艺操作。即使个别过程的技术操作,经常需要从全过程的角度来考虑。解决技术问题,还必须考虑相关工艺技术的影响。

第二,理论知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因产品紧密度的提高以及工艺装置复杂性进一步加强,对制造型企业员工的制造理论知识要求越来越高。假如缺少对装备误差内涵、齿轮尺寸知识构成原理的了解,精密齿轮磨床在使用中遇到的装置和调试问题,制造企业的员工就很难操作。

第三,对制造业人才技术知识方面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工艺装置以及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的程度不断提高,相关岗位出现新的特征即技能高、技术精,这就对操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者在技术知识方面要有深度的拓展和广度的提高。

江苏省作为我国制造业发源较早且实力最强的省份,制造业正向着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转变,这要求企业中的技术操作者在工作中应具备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知识;全方面掌握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相关技能。这样的人才,从已存在的人才界定的标准来看,技术型人才主要侧重于脑力劳动而技能型人才则是侧重工作技能,但以上所论述的制造业的工作者很难分清是技术性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然而,现代制造业恰巧缺乏的就是这样的人才。而制造业人才竞争力的评估则是围绕此类人才的评价指标及评价标准的确定。

二、人才竞争力评估体系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成。根据对建筑业、化工行业和机械装配业相关岗位的调查,笔者选取了个人素质、基础能力、业务能力三类指标进行评估,从上述三类大指标中又细分了教育背景、培训经历、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知识更新等细化指标。如图1制造型企业人才评估指标体系。(图1)

(二)确定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权重。利用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一级指标包括个人素质、基础能力、业务能力,指标权重分别是0.25、0.35、0.4;二级指标中:教育背景、培训经历的权重为0.6、0.4,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权重为0.4、0.3、0.3,信息获取、数据处理、知识更新的权重分别为0.3、0.4、0.3。

(三)人才竞争力评估模型建立。设置指标标准值,将指标的评价档次分为优、良、中、低差五档,对应五档标准值赋予五个标准系数:1、0.8、0.6、0.4、0.2,其中满意值为0.6,不允许值为0.2。计算公式为:

变量单项竞争力系数=

[(实际值-下限不允许值)/(满意值-下限不允许值)]×40+60 (实际值≤满意值)100 (实际值≥满意值)

综合竞争力系数=∑单项功效系数×该指标的权重

通过对江苏省制造業不同岗位的问卷调查表信息,利用此综合竞争力系数则可以计算出不同岗位的竞争力系数,从而得出不同地域不同岗位(群),乃至整个行业的竞争力水平。

三、江苏省制造业人才竞争力提升措施

(一)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为了统筹规划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全面服务中国制造2025,教育主管理部门要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一直到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的各层次各类型教育提出建议。基础教育中,强调要在实践活动课程、通用技术课程中加强制造业基础知识、能力和观念的启蒙和培养;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职业教育,要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重点培育工匠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本科教育,重点推进探索应用技术型发展模式;加强制造业相关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切实把制造业相关高等学校打造成“工程师的摇篮”。研究生教育,强调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工作,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继续教育,则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学历及非学历教育,如成人函授教育、网络教育、技能培训等,推动制造业企业职工培训全覆盖。

(二)全领域进行人才供给改革。按照《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发展绿色制造、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等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均有针对性地做出了部署、提出了要求。要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先进设计、关键制造工艺、材料、数字化建模与仿真、工业控制及自动化、工业云服务和大数据运用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endprint

(三)全过程推进教育教学创新。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发展需求,增设前沿和紧缺学科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教学内容上围绕先进制造业所需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强调要推进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面向高校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信息化、绿色制造、质量管理等方面内容。培养模式上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标准制定、课程教材开发、教学实施等。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改变“重论文、轻实践”的倾向,完善工科学生实习制度,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上,强调要建立并推行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专业课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四)全角度加强人才培养保障。为保证制造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要加大对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在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领域,强调要完善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教师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期间的保障政策,完善现代学徒制试点有关支持政策,加大对传统制造业类专业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实训条件,保证学生“真枪实练”。在经费保障方面,强调要落实好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生均拨款制度。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职工教育的培训经费、就业经费等统筹力度,支持制造业人才教育培训。

(五)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坚持考试、考核与评审相结合,准确客观地评价现代制造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完善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鼓励以业绩贡献为核心,建立健全激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鼓励探索市场化分配机制,适度扩大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年度奖励制度的实施范围;完善薪酬激励机制,鼓励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加快完善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强对制造业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制造业人才创新的激情和活力。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健全制造业人才流动和使用体制机制。鼓励依托行业协会,加强国有和非公企业人才间的协作,畅通渠道,实现人才共享。加强人才职业生涯研究工作,为探索建立制造业人才科学化、多样化的职业发展渠道奠定基础。

(六)选拔优秀人才赴国外培训,加大制造业引智力度。以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有计划、分层次地选派制造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赴制造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培训。借鉴国外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人员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做法,促进制造业人才与国外同行交流。加强国际培训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与海外制造业研究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加大海外引智力度,促进建立全球招才引才的工作体系,优先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项目负责人,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形成持久经济增长点的创新创业人才。建立制造业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网络平台,发布制造业人才引进计划,提供咨询和接洽服务,为海外高层次人才归国从事制造业工作提供专业化、系统化、个性化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兰.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综合评价模式分析[D].河北大学,2014.5.

[2]邵世禄.對装备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思考[J].甘肃科技,2009.10.

[3]梁东,张喻.高等教育发展与制造业人才需求契合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6.

[4]王丽萍.人岗匹配的方法基础—工作设计[M].天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8.

[5]王乐,崔沪.制造业人才集聚模式与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endprint

猜你喜欢

评估体系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基于系统思维的高职产学研合作评估体系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和评估体系创新研究
大数据对制造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