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课堂实践教学方式探析

2017-10-31娜仁高娃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42期
关键词:实践教学方式

娜仁高娃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与其他几门课程相比,《原理》课兼具理论性、抽象性和系统性。怎样把抽象的理论通过教学过程为学生所理解、接受、认同,并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原理》课最终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143-02

一、课堂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直以来,教学模式单一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一个突出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把“教”和“学”割裂开来,只重“教”而不重“学”。也就是说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造成了教师疲惫地一个人唱“独角戏”,而学生面对抽象枯燥的理论灌输没有学习兴趣,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这不仅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性,也达不到《原理》课程的教学目的。事实上,《原理》课原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为实践性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马克思主义不同于其他一切世界观关键就在于他的实践性,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这个包含新世界观萌芽的文献中马克思强调:“以往其他的哲学都在解释世界,而新的哲学则是要改变世界。”

再者,就其《原理》课的目的来说,一方面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果我们说“认识知识”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那么“认同”和“内化”则需要要依靠实践教学了。“德育的接受和内化的过程,需要三个方面的支撑:一是经验事实的比照性支撑;二是情感信息的导向性支撑;三是理论思想的逻辑支撑。但是这些方面的实际效应,都需要体验机制在其中发挥一种穿针引线、融通化合的作用。”这也就是说“认同”和“内化”需要通过“体验机制”来实现,而体验则只能来源于实践和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原理》课在教学中要做到体现实践性的基本特征同时要坚持实践性原则,引入并强化实践环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应该把实践环节引入到课堂中来,这样的教学方式需要学生在课余时间广泛地接触大量的现实材料然后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在实际的现象中体会、理解、消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通过这样方式不仅使学生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加精准、深刻地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也就是增强了《原理》课程教学的实效性。这样才能达到“原理”课的初衷,也就是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这个教学目标包含了相互关联的三个层面:一是基本要求,即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二是能力要求,即让学生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世界观要求,即让学生在学好知识、增长能力的同时,自觉地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教学目标的这三个层面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第一个层面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做到因材施教就能够较好地完成,而这个层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的。那么第二和第三层面的教学目标则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依靠的是课堂实践教学来实现。

二、课堂实践教学方式与方法

在世界的教学活动中,作者总结了几种效果良好、实效性强的实践教学方法。

第一,学生自学自讲互评。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同时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渡给了学生,凸显了学生的自主性。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选定学生自学的相关章节提前1—2周布置下去并指定课堂讲述时间。每个班选出代表对指定内容进行讲述。比如教材第一章第一节第二个问题: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在现实的生活实践中思考哪些属于“物质”现象,哪些属于“精神”现象,为什么“物质”决定“精神”?如何理解人的“物质”属性与“精神”属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制作课件、演讲等方式进行讲述,其他同学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参与。

第二,经典案例解析法。这种方法把真实的事例引入课堂,以案论理。首先教师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以教学视频、文字、图片等方式把案例展现给学生。比如说,教材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节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问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作用”,选取与这个问题相关联的典型案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在案例展现给学生之后,教师针对案例并联系教材的基本知识点提出问题,比如: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新政的主要内容?新政的历史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针对以上问题每组给出答案,最终由教师做出总结。通过分析案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讨论争辩、质疑探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促进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这种实践教学法要求选择的案例必须具有经典型、时代性、针对性,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紧扣教材知识点。案例设计要以问题为核心,问题与问题之间要层层递进,把握好难易度。如讲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时,可以选择“党的群众路线”、“中国梦的实现”等案例来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讲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三节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时可以选择“东欧剧变”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导入—教师提问—学生回应的过程,加强了师生互动。促使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知識和经验参与其中,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并逐渐被学生理解接受。endprint

第三,专题演讲和辩论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选择有启发性,并且有思考和讨论发挥的余地的命题。比如:教材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第二节真理与价值,可以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如何实现这两者的统一?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些遵循了科学原则?哪些遵循了人文价值原则?”;再有在学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又怎样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在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中讲述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问题查阅资料,撰写发言稿。经过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思考,到课堂进行讨论交流。

第四,讀书讨论交流法。《原理》课作为马克思的思想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人文等很多方面,理论性强、课程难度大制约了学习兴趣。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仅仅依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学生真正地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就必须让学生广泛地涉猎相关的文献,从理论产生、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中把握其内在的精髓。

总之,《原理》课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众多,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还会涌现很多新颖的模式。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种效果良好的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并对这些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希望通过这种探索,能够提高《原理》课课堂实践教学水平,从而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定会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3]郭水兰.实践教学的内涵与外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0).

[4]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5]牛素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话式教学[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1).

[6]吴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法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endprint

猜你喜欢

实践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