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业教师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2017-10-31孙卓夏立峰
孙卓+夏立峰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新经济时代发展形势要求,从学生需求、高校创业教师和创业基础课教学实际出发,针对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業教师的创业基础课程,从教学目标、内容、模式和考评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以坚持培养自创者为教学目标、以教师胜任和学生兴趣结合设置教学内容、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业教师;创业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124-02
创业教育是开发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综合能力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经验不足、优秀范例较少等现实原因,当前高校创业基础课程特别是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业教师的创业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着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等诸多现实问题。那么在创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应该如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笔者通过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总结出如下几方面。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重在引导,激励学生做自创者
所谓自创者,可以是企业内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者,也包括自主创业者,既具有创业者的特质,也具有一般管理者的特质。培育自创者,就是要全面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独立开创事业的精神,以及创新创造创业的能力。
创业基础课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更要注重使学生以“就业者”的身份融入职场,凭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工作单位的管理者,这样更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意愿,也能为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奠定创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非经管类专业背景创业教师而言,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主,激发学生强烈的成就动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机会识别能力、创业就业通识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独立工作、持续学习和统筹规划等能力,使他们愿意接受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社会认可;关于创业运营相关专业知识,非经管类专业背景创业兼职教师只进行介绍性讲授,涉及更深入理论及应用问题,引导并帮助学生对接经管类专业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更加专业、专家化的指导。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设计:教师胜任与学生兴趣点相结合
当前大学生创业基础教学大纲中几乎每一部分都充斥着大量理论知识,例如创业风险会讲创业风险的种类与来源、创业团队会讲企业的注册形式等。在进行这些理论讲解过程中,没有经管类专业背景的老师讲起来很累,学生听起来更累,而实际情况是,这些知识一来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听,二来对于真正需要注册登记的创业学生来说,也许自己看书半小时就能够熟练掌握。因此,可以适当跳出管理学知识体系,从更加多元的内容中寻找授课内容。
教学过程有效运用项目式或行动导向教学方法,通过头脑风暴、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无领导小组讨论、参观体验等增强师生互动。实现授课由知识传授、以教师为主和灌输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以学生为主和以体验参与为主转变。
在教学时数较少的情况下,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以下四个模块。
1.创业意识激发模块。从广义的创业来说,人生过程亦是创业过程,在创业基础课教学中,要把创业意识激发细化为对大学生风险意识、创新意识、生涯规划意识、艰苦奋斗意识的培养。积极融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鼓励学生合理规划自我,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风险”,通过认真的规划、详尽的准备有效地识别与防范风险、规避与控制风险,同时勇于承担风险,临危不惧地处理风险问题;注重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能,引导学生立足现实、敢于批判继承、勇于尝试探索、善于标新立异,促进他们创新品质的形成与提升。教师在授课中应选取小创新、大价值的案例及学生熟知且感兴趣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通过设立创新思维训练模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扩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联想思维等创新思维方法。将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锐意进取的竞争意识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内化到学生的人格中。
2.创业知识学习模块。很多大学生有创业意识,但仍不知如何着手创业,创业知识积累必不可少。通常而言,创业知识主要包括与创业有关的法律、管理、经营以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知识等。作为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业教师的创业基础课,创业知识应主要体现为创业的一般过程、基本的创业模式、当前创业形势及政策、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教学形式上突出采用项目式或综合任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解决一个个类似于真实项目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早、更直接地接触到真实工作环境与任务,使其明白这些知识在真实工作中的作用。
3.创业精神培育模块。创业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若是没有足够的精神作为支撑,很难坚持到最后。创业精神既是动力源泉,也是精神支柱。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潜移默化地铸就。创业精神总体而言包括敢为人先、坚忍不拔、锐意进取、执着追求等品质。创业精神是一些高度行为特征的集合,作为行为特征需要在多次、反复的强化中才能形成。创业基础课程要培育学生对创业精神的理性认识,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学习创业成功人士的创业经历,了解创业人士在创业途中,特别是事业转折点中的抉择与坚持,体会创业精神品质,承继前人创业精神;更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情境模拟、课堂交流等方式,强化学生创业行为,培育创业精神。
同时,应着重增加德育教育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业实践中面对诱惑坚守价值底线和面对困难不忘初心的精神品质。创业过程是一个充满艰辛、需要承担压力、孤独的过程,在讲授创业团队合作过程中,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不丢失节气和斗志。在引导学生创业动机的时候,不要首先以财富作为标榜,面对商业竞争和财富诱惑时失去价值底线,面对财富损失和创业危机时脆弱得不堪一击。引导学生带着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使命感去发现对这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需求,同时创造一种体验,判断趋势,把握商机。
4.创业能力训练模块。基于非经管类专业背景高校创业教师的创业基础课的创业能力训练,应跳出创业团队管理、创业机会甄别、商业模式设计、创业融资、创业风险评估等理论知识体系,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判断与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创业核心能力进行训练,比如教授学生如何提升演说能力,从而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为进行项目路演、产品介绍和融资谈判做准备。
三、课程和学生的考核评价:科学多元的考核评价机制
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培养为主的创业基础课教学,考核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只是一个方面,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兴趣和创业素质能力的提升是更重要的。闭卷考核方式、程式化考核内容显然不适宜,考核知识点为主的试卷,应从内容和形式上突出采用项目式或综合任务式考题,还可以广泛采用融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模拟表演等形式,通过设置创业实战情境,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而对于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课前及课后的调查来完成,包括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等学生情感态度的转变,解决创业实操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梅,徐俊祥,白冰.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5:94-98.
[2]谭菊华,韩桥生,邱东升.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探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8,(3):74-75.
[3]彭志武.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11,(3):64-66.
[4]郭雷振.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设置的现状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11,(5):28-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