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荞2号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2017-10-31张春华呼瑞梅黄前晶刘景辉张雪松
张春华+呼瑞梅+黄前晶+刘景辉+张雪松
摘 要:采用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密度、氮、磷、钾肥用量等主要栽培因子为决策变量,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通荞2号产量与栽培因素间的数学模型,达5%显著水平,密度对荞麦产量影响最大,氮肥,磷、钾肥互作效应对荞麦产量影响最大。经模拟寻优,优化出平均产量2017.45kg/hm2以上的栽培措施组合方案,种植密为度117.02~123.25万株/hm2,氮(N)施用量39.18~41.54kg/hm2,磷(P2O5)施用量42.40~45.32kg/hm2,钾(K2O)施用量41.95~44.56kg/hm2。
关键词:荞麦;数学模型;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65
荞麦属蓼科荞麦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已在全世界广泛种植,成为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的一种重要作物,也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其种植投入少,病虫害少,无公害,属低糖、健康食品,是粮食作物中少有的“药食同补”特性的作物,是集营养、保健、医药、饲料、蜜源于一身,有“消炎粮食”的美称,被誉为“杂粮之王”。内蒙古是全国荞麦播种面积最大的省区,常年播种面积17~20万hm2,居全国首位。荞麦是通辽地区的优势特色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以上,产量在10万t/a左右[1-4]。为充分发挥荞麦在本地区生产中的作用,很有必要对其增产潜力和综合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系统研究,以确定它们之间量的关系,进而为荞麦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通荞2号,由通辽市农科院提供,肥料为重过磷酸钙(P2O5≥44%)、硫酸钾(K2O≥50%)、尿素(N≥46%)。
1.2 试验方法
试验于2016年在通辽市农科院试验农场进行,白五花土,肥力中等。小区面积21.6m2,行距40cm。采用4因素5水平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择对通荞2号生长发育影响较大的可控栽培因素——密度、氮(N)、磷(P2O5)、钾(K2O)肥施用量作为研究因子, 肥料全部用量的70%作底肥,30%作追肥。各因素水平与编码见表1。
2 产量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回归模型的建立
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以X1、X2、X3、X4为决策变量,产量(Y)为目标函数。依据小区测产结果,折算产量列于表2,得到回归模型为:
Y=2103.16+143.93X1+60.07X2-37.63X3-48.46X4-83.99X12-70.17X22+37.81X32-12.21X42+27.33X1X2-59.84X1X3-69.66X1X4+62.41X2X3+65.93X2X4+80.76X3X4 (1)
模型(1)中,常数项反映各因子均处在零水平时的产量,即平均效应,回归系数反映因素的交互效應;b11,b22,b33,b44反映增施用量的报酬递增、减效应。为了检验回归方程的有效性,对回归方程进行失拟性方差测验和显著性测验[5]。
2.2 失拟性检验及显著性测验
通过检验F1=1.9762 经过测验F2=2.3373>F0.05=2.20,回归方程达5%显著水平,试验数据与所采用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基本上是符合的,方程与实际情况拟合较好,可以直接利用模型作进一步分析和优化。 2.3 模型的解析 2.3.1 主效应分析 在模型中各因素处理已经过无量纲线性编码,各偏回归系数均已标准化,其绝对值的大小反映了各因子对试验结果影响的大小。从模型(1)一次项回归系数来看各因素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为:密度﹥氮肥﹥钾肥﹥磷肥;从二次项看,密度﹥氮肥﹥磷肥﹥钾肥,说明密度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氮肥,而磷肥、钾肥也是不可忽视的[6]。 2.3.2 单因素效应分析 采用“降维法”对因子的主效应进一步分析,即固定其中3因素为零水平,便可获得另一个因子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以考察该因子取不同值时产量的变化规律,另一个因子与产量关系式为: Y1=2103.16+143.93X1-83.99X12 Y2=2103.16+60.07X2-70.17X22 (2) Y3=2103.16-37.63X3+37.81X32 Y4=2103.16-48.46X4-12.21X42 将各因素编码值代入(2)函数,求得表4。 图1显示:X1、X2二因素曲线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表明因素有极大取值,表明平方项效应明显;虽然X4抛物线开口向下,但其与X3一样趋于1条直线,且近水平分布,表明磷、钾肥的平方项效应不太显著,对通荞2号的增产效应也不太明显。 2.3.3 交互效应分析 经方差分析可知,因素间互作项未达显著水平(表3),但因子间的交互效应对通荞2号产量还是有一定影响,X1X2、X2X3、X2X4、X3X4的回归系数为正,因素间存在正相关,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大通荞2号密度,提高氮、磷、钾肥施用量,可提高通荞2号产量;X1X3、X1X4的回归系数为负,因素间存在负相关,表明密度与磷、钾肥施用量之间有一定的互补作用。由于互作项回归系数绝对值大小顺序为b34>b14>b24>b23>b13>b12,故互作项效应大小顺序为:磷、钾肥互作效应>密度、钾肥互作效应>氮、钾肥互作效应>氮、磷肥互作效应>密度、磷肥互作效应>密度、氮肥互作效应,磷、钾肥互作效应对荞麦产量影响最大[7]。 2.3.4 最高产量的方案组合
对模型(1)产量数学函数各因素取偏导进行优化,寻求目标函数的极大值,采用DPS数据处理平台对模型寻优[8],在约束范围内(-2,2)目标函数的最大值为3242.51kg/ hm2,各因素水平为:X1=2,X2 =-1,X3=-2,X4=-2,即密度150万株/hm2,氮肥施用量为30kg/hm2,磷肥施用量为30kg/hm2,钾肥施用量为30kg/hm2 。
2.3.5 最佳产量综合农艺措施模拟选优
据回归模型采用频数分布法[9],寻找以抵消耗获得高产次数多、频数较高的最优综合农艺措施,将试验结果输入计算机进行模拟运算[7],经统计分析将产量达 2017.45kg/hm2以上(223个)各因子水平进行分析。从表5看出荞麦2017.45kg/hm2以上产量的最佳实施方案为:种植密度117.02~123.25万株/hm2,氮肥(N)39.18~41.54kg/hm2,磷肥(P2O5)42.40~45.32kg/hm2,钾肥(K2O)41.95~44.56kg/hm2。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的回归模型达5%显著水平。通过主效应分析得到各因素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密度,其次为氮肥,磷、钾肥对荞麦的增产效应不太明显,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其互作效应对通荞2号产量影响最大。
经优化综合农艺措施,荞麦在2017.45kg/hm2以上产量的最佳实施方案:种植密度为117.02~123.25万株/hm2,
氮(N)施用量39.18~41.54kg/hm2,磷(P2O5)施用量42.40~45.32kg/hm2,钾(K2O)施用量41.95~44.56kg/hm2。
密度、氮肥、磷肥、钾肥作为高产栽培技术的主要人为控制因子,也是创造高产的基础因子,如果这四这互作关系不合理,就很难表现出荞麦的产量水平,而且离开这4个因子的优化区域,即使再优化其他因子,也很难达到最佳产量,因此,适当密植是夺取高产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肥料运筹是取得高产的基础,综合的农艺措施是取得高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春华,呼瑞梅.同生态类型荞麦品种的适合性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9):14-1.
[2]张春华.通辽地区绿色荞麦标准化种植技术[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5(2):164-165.
[3]张春华.通遼地区荞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6):108-109.
[4]呼瑞梅,王振国.内蒙古通辽市荞麦发展现状、优势及应用前景[J].杂粮作物,2010(2):156-158.
[5]张春华,文峰,黄前晶,等.色素万寿菊高产高效栽培模型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6):64-65.
[6]丁希泉,郑秀梅.农业实用回归分析[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7]毛新华,石高圣,倪松尧.氮肥、磷肥、钾肥与养麦产量关系的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4(4):52-53.
[8]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9]周汇.运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回归设计组建作物栽培学模型[J].云南农业科技,1988(3):23-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