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探
2017-10-31陈玉珍白音达来贾立国
陈玉珍+白音达来+贾立国
摘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工程的专业选修课,涉及面广,发展迅速。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掌握课程的精髓,更好地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自身的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经验出发,结合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特点及教学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做了系列设想和初探,以达到全面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质量和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质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111-02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后,全球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关注。在高等教育阶段普及环保知识、加强环保意识成为现阶段一项必要举措,为此很多院校开设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该课程包含内容广泛,几乎涉及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而随着学科的发展导致课程的学时非常有限,如何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好課程的内容任务艰巨,成为高校教师的巨大挑战。围绕提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的探讨,已有学者开展了一些相关性的工作。然而由于不同专业对该课程的安排和偏向性存在很大差异,很难有一个固定教学模式来满足所有专业的需求。为此,本文就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本人的教学经历,提出了系列具体的教改措施与同仁共享。
一、教学中存的主要问题
1.选材不当,内容滞后。目前我系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该教材由李训贵主编,出版已有十多年时间。此教材适合于非环境科学类专业的环境教育课程,对于环境工程类的学生来说,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和完整。由于学科的快速发展,教材的许多内容已显得滞后,近年来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问题没有体现,重点不够突出。
2.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我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老教师多数采用单一的传统的板书授课形式进行理论教学,年轻教师多数采用单一的多媒体授课形式进行。无论是传统的说教式还是多媒体教学方法,虽然形式上有了很大的不同,但实质上还是没有摆脱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或考试前,老师划重点,学生背笔记应付考试。课程结束后,学生掌握的内容又还给了老师。教与学的互动性不足是其主因,结果就是学生的兴趣不高、主动性差、依赖性较强,所学的内容没有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3.教学手段固定。目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的教学普遍采用理论教学。学生在固定的理论教学中很难将所有的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知识熟练掌握。因此,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能播放最新的环境问题及环保实例的录像,再通过实践环节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使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容易让学生掌握。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的完善。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不够全面和完整,与学科发展相比比较滞后,在目前还没有更加合适教材可选的条件下,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时刻关注当前的热点环境问题,阅读最新的环境保护资讯。《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这门课有36学时,在增加内容的条件下,要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例如PPT内容或视频资料进行适当的更新和调整,同时增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实例。
2.教学方法的改革。(1)教学导语的设计。成功的课堂教学导语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运用除了遵循一般的教学心理原则之外,还必须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导语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充分运用图像、音频和视频等素材,或者通过讲笑话和案例分析等手段,总而言之就是以触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这种方式的目的是创造一种愉悦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引入预设的教学轨道。这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认真备课,在对教学内容充分掌控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才可能设计出富有艺术性的合理的导语。(2)授课形式的多样化。目前,《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门环境工程类专业的选修课,整个内容的教学由一个老师来完成,这样授课方式受到单个教师知识结构的局限。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设立专门的课程教学小组,不同的章节和内容由知识背景不同的老师按照专题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单一教师的授课压力,而且学生也可以接触更多相关领域的知识,从而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3)教学形式多样化。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按照传统的方式一味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学生听得会很枯燥,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生就会觉得乏味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相反,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布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提前几周布置少量的环保调查作业,让学生思考或者亲自实践,例如:校园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学校周边地区污染源调查、学校实验室废水的处理调查及食堂一次性餐具使用情况调查等。将学生分组,进行选题、查资料、做课件、上台讲授、开展相关讨论等,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让学生对环境污染与保护有切身体会,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幻灯片准备和制作的过程中,必然会查阅大量的资料,很多时候还会进行实地调查。这样对学生而言是一个综合技能的训练,不但增强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对相关领域前沿的科技信息的观点有了了解,同时还可能对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课堂讨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避免了对课程学习的消极和懈怠。除此之外,也可使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举行环保知识竞赛等教学形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化。传统教学虽然很好地显示出课堂的层次和结构,但板书的图形示意很难反映复杂的空间概念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缺乏立体感和过程性,容易造成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困惑,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工程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这会使学生感到兴趣不足,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效率。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使用无疑是教学模式的一种飞跃。不过单一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足,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对课堂知识的规划性、整体性功能相对缺失,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整体认知能力。因此,传统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课程内容,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与获取信息,互相弥补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有显著的效果。
3.教学手段的改革。《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涉及很多抽象的概念。一些环境问题的发生过程复杂,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对这些概念和过程的描述困难,缺乏生动形象性,蕴含的信息量小。如在讲解生态系统中的“水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及“臭氧层空洞”等问题时,语言描述显得很空洞,靠学生的想象很难印象深刻,借助多媒体视频资料以动画和图片等形式展示就比较生动形象。另外,网上关于这些内容的资料也很丰富,在讲授“臭氧层空洞”的危害时有些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可用图片或5分钟左右的一个小短片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这样既生动了课堂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现象和过程有了直观的认识,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的意识,进而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在环境类与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需求,可以使大学生掌握环境保护基础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在以后工作中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模式上与许多课程类似,应该采用传统教学与现代化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手段;在教学内容上更要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并创新,精益求精。
参考文献:
[1]周振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18):13-14.
[2]李训贵.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朱长俊,许平华.“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导语设计艺术[J].嘉兴学院学报,2007,19(3):57-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