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研
2017-10-31宫攀冯媛
宫攀+冯媛
摘要: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要求不断加强,文章以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作为个案分析,从学生需求入手,通过调查问卷以被指导学生为调查对象,对该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剖析其主要问题并提出可行的推行建议,以期对全国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提供借鉴。
关键词: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2-0059-02
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中比较流行的指导方式,区别于传统的班主任管理班级,导师对本科生的指导人数较少,便于掌握学生的发展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学习、研究、深造等方面的指导。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城市管理专业于2007年9月开始率先在全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十年以来,在学生的思想教育、科研创新以及日常管理方面卓有成效。本文以青岛科技大学117个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在校生进行调查,分析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以期得到管理类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推广建议。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概况
根据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指导教师由专业教师组成,每个导师每年级负责指导6—7名学生,主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课程选择、科研训练、大学生活、就业发展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经过几年的实践,总结出学业导师的主要工作内容:
1.专业情况解读及引导。城市管理专业属新兴专业,学生对专业未来前景比较迷茫,导师负责对专业的核心知识结构及未来就业、深造机会进行解读,做学生专业的领路人,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課余时间,提高专业知识修养。通过与学生交谈,导师利用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形成专业思维,推荐与专业相关的读物,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思维体系,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学习成绩掌握与管控。通过任课老师及学期总评成绩反馈,了解学生课程学习中的问题,对问题学生重点管控,采用增加约谈次数、重点帮扶等方法提高其学习兴趣及成绩。城市管理专业属全国招生,学生入学时的层次参差不齐,尤其是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学生,其语言的障碍成为其学习过程中的一大问题。因此,导师应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愿望、诉求和困难,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
3.科研能力培养与提升。三年级之后,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形成创新思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中,掌握调研报告、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并督促学生参加全国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大赛,创新大赛的团队组织以导师为单位,跨年级组队,充分发挥各年级学生优势。对有能力的同学重点培养,积极培养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并结合平时调研及科研项目积累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二、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调研
1.调查问卷设计及样本选择。目前,青岛科技大学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属试点阶段,学校没有明确的考核制度及经费支持,主要靠导师自觉、学生自愿的方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形式对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调查问卷主要关注学生视角,问卷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对导师的偏好选择;(2)实施现状:包括导师的指导方式和指导内容以及学生的诉求;(3)满意度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导师制的实施情况并及时修正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调查共收集有效问卷117份,参与调查的学生四个年级的占比相当,四个年级参与调查的人数分别为:25人、33人、29人、30人,使调查结果无偏颇,更好地反映总体情况。
2.导师选择及学生认可度分析。在导师的选择依据上,77%的学生服从学校分配,17%的学生是依据导师的责任心、品德、行为进行考虑,3%的学生考虑的是导师的学术水平。与导师的相处关系方面,34%的学生能达到融洽的程度,35%达到一般,有些疏远的能高达25%,关系亲密的只有5%,从调查结果看,表示疏远的主要集中在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低年级的占82%,说明导师对低年级的学生接触较少,专业指导的精力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对导师的态度给予了肯定。认为老师的态度要求严格很认真的有49名同学,认为态度比较认真的有41名同学,认为导师态度一般的有26名同学,只有1名同学认为导师的态度不认真、例行公事。基本上可以看出,导师们对待导师制的态度都是很积极的,但是由于导师制的推行正处于探索阶段,难免有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求的情况发生。
三、城市管理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研究
被调查学生中不少同学未能真正理解专业指导教师的核心指导内容,在个人收获方面满意度不够,虽然对导师的工作态度基本持肯定态度,但学生在导师制的推行中角色被动,问卷分析可知,本科生对管理类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本科生对于导师制的收获认可度不高。通过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收获很大的同学占比38.46%,一般占比45.3%,很小只有8.55%,基本没有占比7.69%。多数同学是有收获的,收获主要是指技能、实践能力的提高,但管理类导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老师的出勤没有强制性要求,另外,管理类科研水平的提高在于平时积累,很难量化,致使学生认为可量化的收获较少,也是情理之中。
2.导师指导频率较低。在调查学期中与导师没有见面高达39人,占调查样本的33.33%,这凸显出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导师跟学生的沟通欠缺;见面1—2次的有51人,占调查样本的43.59%,3—4次的17人,占调查样本的14.53%,5次以上的10人次,占调查样本的8.55%。而从学生主动联系导师的频率上看,未主动联系过的比重高达48.72%,5次以上的只有0.85%,反映出学生的不积极态度。
3.导师指导方式单一。导师对学生采取的指导方式以集体指导为主,占比76.92%,而学生期望采取单独指导占总样本数的48.7%,另外除了电话指导方式外,学生希望导师采取网络指导方式。通过对导师的口头调查,多数老师认为目前采用的指导方式以网络方式为主。
4.指导内容与导师制的实质存在偏颇。导师在学习指导方面提供的帮助最多,其次为就业指导,而从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同学希望导师能给予就业和社会实践的指导,另外学生对科研水平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需求较大。但专业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放到就业和人际交往方面的指导,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到科研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上,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偏颇。
四、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建议
1.理清导师职责范围。本科生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专业思想引导、学业及科研能力辅导,应明确区分专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的职责分工。在思想引导方面,导师应从入学开始对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行引导,排除学生的专业顾虑,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及社会需求,对专业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科研能力培养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以及全国各类创新竞赛。
2.优化导师指导方式。导师要突出“导”的工作理念,探索恰当的教学方式,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色。由于学生存在很强的个体差异性,应借助各类网络手段发展以单独指导为主的指导模式。同时在集体探讨问题时,秉承公平对待的原则,畅所欲言,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余地。
3.加强学生导师制学习意识。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导师制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被动接受导师的安排到主动寻求和导师沟通,真正将自己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适应社会需求。
4.建立导师制鼓励机制。学校应建立起相适应的考核、激励和评价体系,对导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并完善导师指导费用、导师约束条件、成果激励等相应配套措施。
参考文献:
[1]黄信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反思与改革创新[J].江苏高教,2016,(05):61-64.
[2]李岩,王中兴,等.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N].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27(3).
[3]傅榕赓,盛文兵,彭彩云,杨辰枝子.本科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8):211-212.
[4]王俊琰.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