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菌核病的防治技术研究

2017-10-31信欣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8期
关键词:菌核病防治技术大豆

信欣

摘 要:大豆菌核病也叫白腐病,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分布比较广泛,在黑龙江省各地区引发的大豆菌核病,给农业建设带来巨大困扰,也给大豆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一旦大豆菌核病发病面积呈上升趋势,将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大大降低农民收入。本文对大豆菌核病发生和防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2029

1 大豆菌核病病原形态特征介绍

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在整个大豆生育期均有可能发病,在黑龙江地区,每年7月下旬以后易发病,该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是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形式,在大豆成株期比较活跃,最初发病时,在植株茎秆主茎下部的分枝处上生有水渍状褐色病斑,一般呈浅褐色或近白色的不规则形状。随着病程的加长,病斑逐渐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体,有时也附有白色颗粒,并环绕杆植株茎部发展,导致病株茎部以上部分全部干枯,出现倒伏。发病后期,发病部位的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白色颗粒状物变成黑色颗粒状(菌核),病原菌在茎内部生长向上发展,然后转到茎杆的外部,随后脱落,病株枯死。纵剖患病部位时,内呈中空状,黑色圆柱形菌核在其内依次排列。如果在比较干燥的条件下,纵向撕裂患病植株,可见乱麻状维管束。

2 传播途径和发病因素

降雨和空气传播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每年黑龙江地区7、8月份降雨较多,每到此时,大豆菌核病发病严重,当该病菌菌核散落到土壤、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后,靠此过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8~10a,如果在潮湿土壤中存活时间会短。到次年春,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初侵染源(菌丝在5~30℃可生长,适温20~25℃左右,菌核萌发温限5~25℃,适温20℃左右),产生子囊盘和8个子囊孢子,天气干燥时,子囊孢子随风进行空气传播,孢子弹射高度可达0.8m,最远传播距离可达30m,大豆扬花期病原孢子落到花上,吸收萌发,后侵染进入植株。当黑龙江地区雨季到来时,子囊孢子随雨水进行传播。因此,在大豆进行大田作业时,应避免在地势低洼,密度和湿度过盛的田間种植。

初次侵染引起发病后,还有再次侵染的可能。再侵染则通过病株接触而相互传播蔓延,病叶或其他染病部分落干引起发病,如长势旺盛、倒伏均可使大豆植株上菌丝接触,从而加重病情。不同作物的同病种,也可以互相侵染,大豆菌核病的侵染寄主很多,例如:除危害大豆外,还可侵染马铃薯、白菜、胡萝卜、向日葵、菜豆、甜瓜等其它作物,基于黑龙江省各地区前茬基本上都是大豆的栽种模式,田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菌核,从而导致菌核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3 防治方法

3.1 选用抗病品种

播前要筛除混在大豆种子中的菌核,选用株型紧凑、尖叶或叶片上举、通风透光性能好的抗病良种播种。合理施用氮肥,控制田间长势,防止郁蔽型田间小气候的形成。

3.2 轮作倒茬

在对大豆菌核病进行防治时,可以通过轮作方式防治。例如:可以与禾本科作物实行轮作,可明显减少田间菌核的积累。在一些发病严重的地块,不能与聚合并的寄主植物轮作(如向日葵、菜豆、马铃薯、油菜等),这样有再次侵染的可能,因此,要改革耕作制度,与禾谷类作物轮作(小麦、玉米、小米以及其他杂谷),时间控制在3a以上,以避免重茬、迎茬,减少该病再次发生的可能。

3.3 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发病严重地块大豆收获后要深翻,将病残体和菌核翻入地下,将菌核深埋,以此减少菌核萌发的可能性,从源头上减少侵染数量,破坏萌发的子囊盘。

排淤治涝。排水不良的地块,防止积水和流水传播,做好排水工作,在大豆封垄前及时铲趟,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田间小气候的形成,消灭萌发的菌核和子囊盘。

合理施肥与密植。科学进行氮与钾肥的配比量,增施钾肥,切勿过多施用氮肥,减轻发病机率。种植密度以保苗25~31万株/hm2为宜。对病田收获后的处理:将病残体收集烧毁,消灭菌源。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拣净豆杆和根茬、菌核块,消灭和最大限度降低病菌源头。

3.4 化学防治

病害发生后,及时药剂防治是大豆作物种植生产中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化学防治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大豆菌核刚开始萌发出土,子囊盘形成的发病初期,因为菌核病病菌子囊盘发生期与大豆开花期的重叠盛期是对菌核病防治的最佳时间。此时,喷施50%速克灵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用量450kg/hm2等方式进行防治(每隔7d喷1次,共喷2~3次),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根据长时间经验表明,最佳喷药时期为大豆开花接荚期。2种药剂混用(农利灵+速克灵)防治效果更为明显。扑海因和甲基托布津还有增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恩宁.大豆主要病害及其防治[J].民营科技,2015(8).

[2]刘志伟.大豆常见病害的症状识别与防治方法[J].养殖技术顾问,2016(4).

[3]严文武.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J].农业与技术,2014(7).endprint

猜你喜欢

菌核病防治技术大豆
注意防治大豆点蜂缘蝽
从大豆种植面积增长看我国粮食安全
巴西大豆播种顺利
大豆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桑葚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综述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液态地膜+甲基硫菌灵对桑椹菌核病的防效试验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南部县油菜菌核病重发原因及防治对策